..續本文上一頁增無減,約依作用,說有說無。”(27)有部在分析世間諸法時,發現了事物只有單一不變的實質曰自性。此自性恒常不變,因而提出叁世實有、法體恒有的自性有思想。
可是依般若智來觀察緣起現象,都無自性。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曰:“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無常。……色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受、想、行、識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乃至意觸因緣生受,非常非滅,何以故?性自爾,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諸法和合生,無自性。”(28)又曰:“但有假名,都無自性。”(29)又曰:“諸法都無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30)諸法由緣起,故無自性,從緣起性空觀察一切法,非常非滅。
《大智度論》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爲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爲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爲性空。”(31)自性是自有的,不待因緣而存在,倘若依因緣和合存在,那必然是沒有自性。
《迥诤論》說:“若法依緣起,即說彼爲空,若法依緣起,即說無自性。諸緣起法,即是性空,何以故?是無自性故。(32)《中論》曰:“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複無。”又曰:衆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又曰:“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則爲諸法,無因亦無緣;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33)世間萬事萬物無不緣起,那麼也無不性空,緣起與自性是對立的,不可相信緣起有,又承認自性有。
明白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從認識上就能建立中道的正觀。在《中論》中有一首著名的偈子:“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34)這是從緣起法顯示中道正觀。緣起法是無自性的,所以但有假名;緣起法是無自性的,所以即是空。空,所以無自性,是假名的緣起。從緣起有、無自性空、幻化有中,建立中道的認識。
中道是遠離二邊的。《中論》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從緣起的中道正觀,照見諸法,不落自性的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的邊見戲論。《大智度論》曰:“菩薩住二谛中,爲衆生說法,不但說空,不但說有;爲著有衆生故說空,爲取著空衆生故說是有,有無中二處下染。”(35)說空是爲了掃除有見,說有是爲了對治空見,遠離二邊之見,方能妙契中道實相。
現在,我們再來回顧《金剛經》的叁句公式。如“所謂世界”者,是說緣起的世界;“即非世界”者,是說世界的無自性的,空的;“是名世界”,世界雖然是無自性的,空的,但假相宛然。認識緣起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又然假有,這就是中道正觀。《金剛經》告訴我們:對待一切的一切,乃至無比尊貴的般若經教,我們都應作如是觀。
【無住生心】
禅宗的六祖惠能,從聽聞《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無住是相對住著而言。世間的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執著。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執著狀態中,如執著身體、執著服裝、執著家庭、執著名譽、執著飲食、執著用具、執著財富、執著地位、執著友誼等等。由于對六塵境界的執著,使六根在緣六塵境界時,六識蒙塵勞的染汙,以至我們原本清淨的自心,失去清淨。
執使我們內心失去獨立。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人們,爲了生存的快樂,就要不停地去接獨外境。這裏我們不妨對一個世俗人,關于他的一天生活來個透視:他從早上起床開始鍛煉,吃飯,上班,下班,吃飯,教育孩子,看電視,聊天,玩電子遊戲,搓麻將,睡眠等等。可以這麼說吧,一般的世間人,只要他還有感覺,身體或者精神總是很難平息下來。由于長期以來對外境的攀緣,使得漸漸對外境産生依賴,而內心不知不覺中也就失去了獨立。惟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內心才會平衡,才能充實。
執著于外境使我們迷失了自已。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那就是怎麼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樂,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好觸。他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著欲望而奔忙。由于一味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因此現代人盡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爲迷失了自己的緣故。
執著使我們産生內心的不安。經常聽到許多人說:活得很累。又說這種累不是身體上的累,而是精神的負擔。是啊!平常人只知道身體不能負擔太重的勞動,卻不知道無形的精神,也不能負擔太重。那精神的負擔是來自于什麼呢?是執著。我看鏡子,它之所以能夠清晰地照一切影像,而不留痕迹,爲什麼?因爲它不執著。我們的內心具有鏡子的功用,但又不像鏡子。當我們的心在緣境界時,總喜歡對順境進行執著,因爲執著的關系,在思維上就留下負擔,執著越強,負擔就越重。這就使得我們産生很累的感覺;又因爲執著的關系,外境的變化,隨時都會引起我們內心的不安。所以,你別看許多人表面很神氣,但內心裏總有許多東西在困擾著他,始終活得不安甯。
《金剛經》的修行,就是叫我們不執著。當然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觀的基礎,認識到世間的緣起、無自性、空、幻化有。因爲我們對諸法有了如實的觀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經告訴我們:在度生時,不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能廣度無量衆生;布施時,要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才能成就無限布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住色身相,才能成就勝義發心;見如來時,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住色身相,才能見如來真身;修福德時,明了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無量福德;菩薩壯嚴國土,不住壯嚴國土相等。經曰:“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又曰:“若心有住,即爲非住。”
不住相的修行,能夠消除我們心靈上的負擔,能夠使我們擁有一顆獨立的心,能夠使我們減少無謂的妄念,能夠使我們解脫煩惱,能夠使我們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
【《金剛經》的受持功德】
《金剛經》稱:“當知是經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義。”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勝。下面分別說明。
一、增長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處處須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剛經》能增長我們的福德。經中前後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寶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叁時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經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剛經》四句偈功德之大。因爲財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獻,那都只能給人以短暫的幫助。而受持或爲他人講說本經,卻能令正法久住,啓發人們的正知正見,健全人的品德,引導他人向上增進以至解脫、成佛,由此而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所能及。
二、消除業障:我們這個世界是業的世界,由于過去生中所造善惡業的不同,構成了世界的千差萬別。因爲我們無始貪嗔癡,造下過許多不善業,所以現實的生命總有許多缺陷及困擾,諸如天災人禍,身體病弱,諸事不順等等。受持《金剛經》卻能消除業障。經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隨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些人沒有受持《金剛經》本來平安無事,可受持本經之後,反而遭到他人的輕視,沒有關系,這正是在消業障。受持本經叁途惡業都能消除,其他小業障就不必論了。
叁、開發智慧,通達實相:《金剛經》稱曰般若波羅蜜,首要在于開智慧,《般若經》曰:“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本經處處教我們無住,無住就是爲了成就般若。經曰:“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達實相。
四、消除煩惱:《金剛經》中雖然不曾出現“煩惱”二字,但般若法門處處都在解脫煩惱。經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四相乃煩惱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脫煩惱。本經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斷除煩惱。住相能引起煩惱,本經要我們不住一切相,煩惱自然不生。
五、成無上道:學佛是爲了成佛,佛陀漢譯曰覺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經》曰:“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本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多此經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無上佛道。
【注釋】
1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九章《釋道安時代般若學》。
2見僧肇《肇論》之《不真空論》。
3見《指月錄》卷四“道信傳”。
4見《六祖壇經·自序品》。
5見《六祖壇經·般若品》。
6見《六祖壇經·般若品》。
7見《六祖壇經·定慧品》。
8見《六祖壇經·頓漸品》。
9見《六祖壇經·妙行品》。
10見《維摩诘經·佛道品》卷七。
11見《指月錄》卷五“馬道祖一傳”。
12見《指月錄》卷十一“南泉普願傳”。
13見《攝大乘論·彼入順果分》卷二。
14見《指月錄》卷九“丹霞天然傳”。
15見《肇論》之《不真空論》。
16見《維摩诘經·菩薩品》卷四。
17見《大智度論》卷一。
18見吉藏《大乘玄論·二谛義》卷一。
19見《大幽婆沙論》卷十五。
20見《攝大乘論·所知相分。
21見《維摩诘經·入不二法門》卷八。
22見《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卷叁十六。
23見《瑜伽師地率·真實義品》卷叁十六。
24見《解深密經·成所作事品》卷五。
25見《大毗婆沙論》卷九。
26見《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一。
27見《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六。
28見唐譯《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七。
29見唐譯《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四二二。
30見唐譯《摩般若波羅密經》卷四二二。
31見《大智度論》卷叁十一。
32見舊譯《迥诤論》(大正叁二、一八上)。
33見《中論》卷一、卷二、卷四。
34見《中論》卷四。
35見《大智度論》卷九十一。
一九九五年元旦于阿蘭若處
《《金剛經》的現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