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见贤思齐·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P10

  ..续本文上一页钞资持记》第十卷二十五页上面记载的故事。另外在《四分律》上也有记载,作弟子的若是犯了十四种过失,师父知情而不问过、得重罪。

  录自《戒学浅谈》页一四八~一四九

  第二则:慈悲为成佛之本

  梵网经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食肉之人,杀生自肥,这就是残忍的行为;将这种残忍之心,推而广之,可以损人利己,无恶不作。食肉之人,畜类众生,见到他的身子,闻到他食肉过后身上发出的臊气,舍之远避,例如屠夫入村,狗见惊吠。素食之人,心存仁慈,日益增长,推而广之,一切众生,皆可喜可爱,皆欲与乐拔苦,这就是慈悲为佛道之根本的原理。至若《大智度论》卷十一记载:往昔雪山中,有一仙鸽,生活优游自在。有一天,鸽见一人,为大雪弥漫而失道,穷厄困苦,饥寒交迫,命在须臾,鸽见此人,大发慈悲心,即飞行求火,聚薪燃之,为此人烤火取暖;又复以己身投火自焚,以施此饥人果腹。仙鸽以此功德,后来转世成佛,即释迦如来。这是慈悲为佛道之根本的事迹。我国儒家有“君子远庖厨”之说,古时候齐宣王,以羊易牛,孟子许其不忍之心,推恩及人,可以王天下。这和佛教的素食可以增长慈悲,以及慈悲为成佛的根本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东西二方大圣人,世出世法,各臻极至。真使我们凡夫众生,赞佩不已。

  录自《素食的利益》页二二~二三

  第三则:出家志在断烦恼

  这里列举三位古德,以作后人借镜。胁尊者中天竺人,住母胎六十年始出生。初为梵志师,年将八十舍家披缁,城中少年诮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二乃诵经,而今衰老,无所进取,滥迹清流,徒知饱食。时胁尊者,闻诸讥语,因谓时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教理,不断三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中略)绵历三载,学通三藏,断三界欲,得三明智,时人敬仰,因号胁尊者。尊者八十多岁,尚且白天看经,夜间坐禅,不眠不休,精进求道。今年少比丘放逸贪睡,看到他能不愧煞。

  高峰妙禅师,宋朝末年,在天目山修行,住悬崖上,名曰“死关”,去其梯,人不能到。立愿三年不沾床橙,遂得悟道。出家人应效法他精勤办道,纵然不能和他一般——不沾床座,亦万万不可贪染高广大床。

  唐悟达国师,法名知玄,学贯三藏,颇多异迹,受懿宗皇帝赐沉香宝座,得人主恭敬,一念骄慢心起,即于座上,见一珠飞入左膝间,旋隆起痛甚,状如人面,号人面疮,百医束手,乃赴四川九龙山,亲请微时在京师所遇之神僧治疗,幸蒙赐以慈悲三昧水洗之。在他将要用水洗时,人面疮忽作人言:“且慢用水,让我说出此一因缘:公是汉袁盎,我乃汉晁错,七国之乱,为公一言,将我腰斩东市,此恨警欲报复,公十世转生为高僧,欲害无由,此次因公受皇帝沉香宝座,一念骄慢心起,道力退失,故得乘虚而入,报复夙仇。今蒙西天迦诺迦尊者相解,此后不复与公结怨了。”洗以三昧水,疮立即平复。试看十世高僧,一念受用心,尚损福招报;我们凡夫僧,岂可贪图受用耶?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七六~七七

  第四则:严秉禁戒降恶龙

  《杂宝藏经》:罽宾国有一恶龙作大灾害,有众多罗汉各尽神力,驱此恶龙不去。尊者祇夜多后到龙所,三弹指言:“汝今速去,不得住此。”龙即远去,不敢稍停。诸罗汉白祇夜多言:“我等尊者俱得漏尽平等法身,云何尊者而能若是?”夜多答言:“我从凡夫已来,严秉禁戒,护持突吉罗轻罪如四重无异。今诸仁者不能动此恶龙者,或戒力有不逮耳。”

  录自《五戒相经笺要集注》页二○八

  第五则:一心修道报亲恩

  唐朝的黄檗希运禅师,当初去出家的时候,他母亲天天巴望著他还俗回家去孝养她,但是禅师并没有回去,只是一心修道。结果,他的母亲因此伤心而掉到水里淹死了,乡人很不谅解,都责备他不孝。禅师非常悲痛伤心的说:“我之所以没有回来孝养母亲,就是因为想以出家修道的功德来超度母亲啊!佛陀说过“一子出家、七祖升天”,现在我要以所有出家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母亲升天。”于是,他把母亲的尸体从水里捞起,就在现场火葬,举火的时候,他说了四句话:“一子出家,七祖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语。”说完这话,引火一点,他母亲就在烈火浓烟的现场升天了。还对他说:“儿啊!我真得好好感谢你,你为了我忍那么大的痛苦,不回来见我而努力修道,也正因为有你这个出家功德的回向,我现在才能升天,倘若当初把你叫回来而不让你出家,那么我今天就要下地狱了。”说完,袅袅上升,升天去了,众人见了这个景象,才了解禅师的苦心,并且赞叹不已。以上是黄檗禅师的公案,可以给我们作见证:佛陀是不会妄语的。

  也由于这一段公案,我们可以知道:为人子女的,出家好好修行,以此功德回向给父母,使他们死后能升天享福,这种孝行比起俗家人那些做皇帝,做总统的,对父母所报答的恩德还要殊胜得多了。怎么说呢?等你能做皇帝、做总统的时候,父母年纪也大了,还能享多久的福呢?况且人间的福报比起天上,实在相差一大截。天上的福报不但殊胜,时间又长;人间的福报有限,时间又很短促。所以,你们若想真正报答父母的深恩,就要好好修行,一心办道,要想办道,首先要从持戒著手。如果你的戒行清净,功德殊胜,用这功德回向给父母,才是真正的大孝啊!

  录自《戒学浅谈》页五二~五四

  第六则:安心受报出三界

  修行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祐,怎么老修行的人灾难还这么多?你们看,反而是愈有修行的老和尚,临命终时,可能大病一场、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今生、前生、无始劫以来,一定多多少少造了恶业,宿生的冤家债主看到他有修行,快要出离三界,怕找不到人可以还债,所以赶快找上门来讨债,因此他业障大、病苦多。最明显的例子是玄奘大师的师父——印度的戒贤论师,晚年的病苦难堪,文殊菩萨告诉戒贤论师:“你过去二十世前是国王,因为暴虐人民,死了应该下臼杵地狱去受苦。为什么你没堕入地狱呢?因为你在临命终时闻佛号、经声,所以就没下地狱。之后,转世做和尚,而且是做了二十世的持戒和尚,累世冤家债主找不到机会向你要债。为什么今生找到你呢?因为你今生修持太好,加上前二十世的功德,今生一断气就直升兜率内院,等将来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时成佛,不再受轮回。那你二十世以前的那些冤家债主怎么办呢?所以今生叫你把臼杵地狱的重罪,转为重报轻受,你现在虽然没下地狱,这病苦的滋味,就如同地狱一样的痛苦。”戒贤论师听完了文殊菩萨的话,就说:“我受不了,我想自杀。”文殊菩萨说:“如果自杀,就会掉到地狱去,直接受地狱的苦报。”从这一点,你们要提高警觉,有修行的人,如果自问平生没有犯戒,到了晚年要是受了一点病苦,可能是了生死的情况,一定要忍耐下来,“安心受报”,加速修行,必能出离三界。

  录自《戒学浅谈》页三四三~三四五

  第七则:不愿诵戒的苦报

  在《法苑珠林》第九十卷中记载:六朝时代,刘宋国有一位出家沙门,名叫智达,他不诵戒,只是念经,念得很好。在他二十三岁的那一年,突然去世,死了一两天,胸口还有余温,大家就不敢将他入敛。过了两天以后,他真的还阳过来,就将在地狱所看到的情形,告诉众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他刚刚死的时候,来了两个人,一个站在门外,一个过来请他去坐轿子。原来这两个人是阴间的鬼卒,用轿子把他抬走,走得好快好快,一会工夫就到了一道红门的前面,一进门,堂上坐著一个人,戴著帽子又穿龙袍,坐在龙床上,很庄严的样子,这个人就是阎王爷。阎王爷看到他,就对他说:“你身为出家人,怎么犯这么多罪过呢?”他一头雾水,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过。阎王爷就告诉他:“你做沙门受了比丘戒之后,从来不诵戒,这不是犯罪吗?”这下子他没话说了。阎王爷知道他会诵经,就叫他诵“法华经”,诵了三卷之后,就叫他停了,并且交待那些狱卒送他到地狱去受一点苦。两个牛头马面的人,就把他带走,走了几十里路,慢慢的听到一阵阵受苦的叫喊声,继续往前走,声音愈来愈大,叫得很难听,并且路上也愈走愈暗,后来就到了一个很高大的铁门前,铁墙也很高,这时候,他心想:莫非这就是佛经上讲的“地狱”?糟了,自己到地狱来了,这下子真正害怕起来了,开始后悔当初在阳间怎么不好好修行,现在死了,来到这里,一切都身不自主了。唉呀!真正后悔来不及了。那两个牛头马面就把他拖入门内,里面一片黑漆漆,只有偶尔一点火光闪来闪去的(若在阳间替人诵经,没有诵完全,死后到地狱,就在这种一闪一闪的火光下补经),火光闪了一下,他看到一个人被牛头马面抓著走,他走慢了,牛头马面就用叉子叉在他的身体上,血就像流水一样流出来。接著向前走了约两百步,看到一个米囤(一种木制的桶子,上面有的用竹子或稻草围起来,专门装米用的)有一丈多高,两个鬼卒就将他丢到米囤里面的火中去受苦(因为他吃了施主的道粮,盗食僧食的人,就要受这种苦)。一般的米囤是装米,地狱的米囤,里面装的是火,智达在米囤里面被火烧得不省人事。过了好久才醒过来,那两个鬼卒又拉著他向前走,走到前面,看到了“铁镬”,里面有热滚滚的油,正在煮著罪人,那些人痛得要爬出铁镬外面,牛头马面又把他们叉进里面去。那些爬出来的人很难看,眼睛突出来,舌头一尺多长,有的肠子都掉出来了,拖在地上,但是就没有断气,惨不忍睹。那两个鬼卒,正要把他拖到油镬里去受苦,他很害怕,就请求狱卒先让他拜拜佛,才把他放进油镬里面。于是他就至诚恳切的跪在地上忏悔,祈求佛菩萨保佑他免受这个苦。由于他以至诚恳切的心在求忏悔,…

《见贤思齐·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