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很少有人车往来,我还算是很幸运,一路平安到达医院。说到这里,我要慎重告诉你们,你们如果要出远门的话,在家里不妨先念“地藏王菩萨”的圣号,虔诚的念一万声,要到那里,就能一路平安到达目的地。尤其是女众,如果晚上要出门,不妨先念一千声或一万声“南无地藏王菩萨”的圣号。《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有这一段话:如果有什么水灾、风难、土匪贼难、其他的大灾难来侵害你的时候,你只要念他的圣号,他会保佑你平安无事的。我那时候就是这样子做,所以一路平安的到达荣民医院。可是到了以后,医院里面的人,左一个为难,右一个为难,我那徒弟没办法,生气了,就对他们说:“我师父病得那么严重,你们到底收不收?如果不收,我要请我师父打电话给蒋经国先生了。”蒋经国先生当时是国防部长,他是我的老长官,从前在我家乡做过行政专员,我只要打电话给他,他马上会知道我这个人的。医院的人听我要打电话就紧张了,勉强让我住下来。那时已经天黑了,一整天下来,我就只喝了一碗豆浆,加上几片饼干而已,到了晚上,肚子饿得受不了,我很烦恼,就对佛菩萨说:“我要犯非时不食戒了!我不敢说自己持戒很清净,但我也始终没有破戒呀!今天弄成这个样子,腿也跌断了,又让我饿得受不了,我要犯戒了。”正好这时候,院方送来稀饭,我拿起稀饭就往嘴里送,心想:犯就犯,佛菩萨大概也不管我了,才会让我变成这样,吃吧!正当我把稀饭吃进口中,嘴里的一颗金牙,突然跳起来,梗在那里,就是没法嚼稀饭,用力拔也拔不起来心想:“这下子又要护著我,不让我犯戒了是吗?”好了,只得将所有东西收起来,第一口没咽下去就吐出来了,用水漱一漱口,就睡觉了。说来也真奇怪,这一颗金牙齿,是我出家以前就镶补的,从来都没坏过,现在居然跳起来,真是奇怪。到了第二天早上,那一颗金牙齿还是没有跳下来,稀饭又送进来了,我正在发愁怎么吃稀饭,奇怪的事又发生了,我将稀饭一送进口时,突然,“咚”一声,这颗金牙齿掉到碗里面。昨天,我用力拔都拔不起来,现在却自动掉到碗里?这就是戒体的殊胜妙用。受过戒,只要发心持戒,不管走到那里,随时随处都是你持戒的地方,戒体都能发挥防非止恶的功能。这就是“随行戒”。
录自《戒学浅谈》页一九五~一九八
第三十六则:诵戒威德不思议
余尝自愧业障深重,故于出家受沙弥戒之日起,每晚持诵沙弥律仪若干节,迄受三坛大戒之后,即单日菩萨大戒,双日具足戒,更番持诵,不敢或息。民国五十一年初主灵隐佛学院,开学不久,我提议半月半月法师与比丘学僧,共集诵戒,即有人讥为“多事”。尔后每逢诵戒,皆啧有烦言。某日诵戒之时,有一学僧未来,亦未请假,著人去催,回来说:“他在床上蒙被哭泣。”余心知有异。诵戒之后,该僧夤夜来余室,哭诉他于日前已破戒,故不敢参加诵戒,并请办理退学返俗去。此人去后,我将他离院原因向大众宣布,方知诵戒威德,不可思议。从此半月半月诵戒,皆乐于参加矣!
录自《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页四八
第三十七则:比丘闭关要小心
某夜,听振光法师说近有比丘闭关自修,护关人为一比丘尼,接触日久生情,夜间此尼竟越墙入关房幽会。而比丘从此患胸部奇痒,自以手抓,肉尽见骨遂终。死前曾向人说此一段因果,谓彼本人前生曾勾引斯女发生关系后,复弃之。女愤恨自杀,今生故来相害。
录自《广化律师亲笔日记》页三二二~三二三
第三十八则:淫心不除仍有苦
拙衲有至友××君,出身书香之家,幼承庭训,不敢作男女非礼之事,但×君昔时初入社会,少年得志,常为诸少女追求之对象,于是倚翠偎红,日与百花为伍,他人羡其艳福不浅,而×君却持身如玉,决不作苟且之事。然而未证圣果之人,淫习未除,每当耳鬓厮磨之际,不免流出不净,久而久之,一念淫事,即出不净,渐后竟至见色遗精,戕害身体,莫此为甚。是故犯此事者,大多夭寿,早赴枉死城;其幸存者,则未老先衰,腰酸背痛,百病丛生,悔之晚矣。某君今才过半百,弱如八十老翁,近日皈依佛门,特请我以此事劝诫诸青年僧,严持净戒,少接近女性为妙。余因有所感,特为书其书,以诫诸沙弥。
余友某师早年卧病台北时,某夜梦与人行淫,醒来觉惶愧万分,因又按先师“若梦中不能念佛,应即至佛前叩头痛切忏悔,精诚念佛,力竭声嘶然后已”之例,立即奔赴佛堂,求哀忏悔,并伏地痛念佛号,力竭方休。至今迄未再梦。足证佛力不可思议,特在此提供诸位同学作参考。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三十八
第三十九则:一切女人是我母
理哲尼,俗名周丽霞,年青秀慧,台北市人,与我素不相识。当入学考试时,我初次见到她,忽突口说道:“此人来求学,是我之大幸。”说后,自己亦不知怎出此言。开学后,只觉得她对我特别关心。我怕是宿世怨家,心存戒惧。我规定学僧来我处,须二人以上才可上楼,她却常一人来,我每次制止她,她都说:你比我父亲还老(后来我见到她父亲,确比我年青),我把你当作父亲看,所以我要照顾你,我要来就来,别阻止我。虽严词诃斥亦无效。
今年夏,她左足患风湿。本视学僧如儿女,此时对她尤甚,常领她到远近各地求医。当我藉病离开南光佛学院时,她亦随来护国寺照顾我。某夜我在护法神殿,看到她独自送药入我房去,我又想到她,是怨是亲?即请护法神慈悲指示。是夜梦我立护法神侧,忽报我母亲来,随即见理哲师入,我伫候良久,未见母至,回头见到理哲师,心想莫非她是......即醒。忆昔我初出家时,尝发心办男众佛学院,培育僧才,续佛慧命;但亦愿办三届女众佛学院,以报母恩。然而她亦曾梦到我是她父亲,又梦到我乘宝莲华到西方去,对她说:“孩子来!与我回到西方去。”佛说六道轮回诸众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亦尝为其父母,信然。
录自《广化律师亲笔日记》页三二二~三二三
第四十则:振教广化诸众生
华严禅师宴坐禅房,有二居士,联袂来入,说是有志匡时济世,欲想创办一所学校,以培植青年志士,为民前锋。曾经向命相家请教,据说我们“时运不济”,因此疑不敢决,再来叩师请教“命运有定数吗?”。禅师答道:“命无定数。《易经》教人趋吉避凶,若命有定数,吉怎么可趋,凶又怎么可避呢?所以《书经》说:“惟命不于常”。《诗经》教人“自求多福”。至于我佛门中,内从心求,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可见命无定数。你们只有检讨办学的初衷,是善是恶?若是恶心,则此事不可行,以免受苦报。若是运善心行善事,便应毅然决然,尽力做去,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人定可以胜天,终必成功。”二居士欣然辞出。少顷又来二人,系欲官商勾结,偷税舞弊,因命相家说他们流年不利,特来请教“命有注定吗?”禅师答道:“怎么没有呢?常言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古书记载,从前有一个贫士,见客失落一串钱,行前去拾乃一草绳,于心不甘,远立停看,又一人来拾钱而去。他即赖说是他的钱,夺将过来,将此钱买了一条鱼一瓶酒回家,正欲生火煮鱼时,猫来衔鱼逸去,投石打猫,猫未打著,反将酒瓶打破了。由此看来,不是命有定数吗?所以为人应守分安命,莫贪非分之财。”二人听了,垂头而去。
这时侍立在侧的小沙弥大惑不解,长跪问道:“为什么第一次二居士问:命运有定数吗?师说:命无定数。第二次二客来问:命有定数吗?师说命有定数。这是什么道理?”师晓示之曰:“命运之学,是我国固有文化,始创于西周高士王诩(即战国苏秦、张仪之师)世称鬼谷先生。命数虽是有前定,但是只有凡夫,才会为命数所注定,若果豪杰之士,能自立新命,命数是称他不住的。何以故?所谓命者,即过去生中所造之业报。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既有因果之率,即有宿命之数。故知命运的定数,即因果的定律。佛说:“业由心造,业随心转。”算命先生所知道的命运,是此心过去生中所造之定业,所谓“业由心造”。知道宿命贫贱,而能发愤努力,起善心,说善言,行善事,力行众善,广积阴德,亦可转贫贱为富贵;若自恃宿命富贵,便贡高我慢,多行不义,亦必然转富贵为贫贱,此即“业随心转”。命数如是,故对正人君子,欲行善事,宜告之,命无定数,以促其成功;小人们想贪非份之财,当告以命有定数,以阻其为恶。”小沙弥再拜谢曰:“问一得二—得闻命运之理,又得知大士度化众生通权达变之方也”。
(编案:“华严禅师”者,律师自称也,故本文题为“振教广化诸众生”,以符本书编辑之用意。)
录自《醒世周刊》第二十四期
下篇
第一则:养徒不教师之过
《五百问经》说,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度了很多的弟子,其中有一个弟子经常做不如法的事情,做师父的不提醒他,也不管教他。由于他不断的造罪,使他命终之后堕为龙身,它的鳞片里都有各种虫子咬它,全身都是难堪的痛苦。后来忍不住了,它就观自己的宿命,想知道过去生中到底造了什么罪,要受这样的果报,一作观才知道它的前生是在人间作沙弥时,自己不持禁戒,师父也不调教、也不管,所以才堕为龙身受苦报。知道了宿命之后,它就起了嗔恨师父的念头,决心要找师父报仇。正当它在发这个嗔心的时候,刚好看到它以前的师父与五百人乘船要渡海,船到海中央,这条龙就游出水面拦住了船,要捉它的师父。同船的人就问它原因,它就把以前的事情告诉他们,众人听了以后,也莫可奈何,为了全船人的生命,就要去捉比丘交给龙,那位比丘说:你们不用来捉,我自己会跳下去。于是就自己投入水中,丧失了生命。这是《四分律行事…
《见贤思齐·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