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P11

  ..续本文上一页无法避免,我们就去承担这事实,不要造成心理上更多的矛盾冲突。生理上的好坏,毕竟都是一时的,很快就会过去了,如果因此产生心理上的障碍,贪、瞋,变成习气,变成业障,这问题才会更严重。

  次、舌受味时修止观者:随所受味,即知如梦中得味,若得顺情美味,不起贪着,违情恶味,不起瞋心,非违非顺之味,不起分别忆想,是名修止。云何名舌受味时修止观?应作是念,今所受味,实不可得,所以者何?

  内外六味,性无分别,因内舌根,舌根本无知,和合生舌识,次生意识,强取味相,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反观缘味之识,不见相貌,当知!受味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舌受味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

  ¨ 味

  同样舌受味时修止也是一样,最初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某些特别的味道,这也是跟我们的生理需求有关系;有的人他生理上缺少哪一类的营养,他就会对某些食物产生偏食!所以人的生理,本来就有自己鉴别的作用,知道现在需要什么,所以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有兴趣!这跟烹调的方法无关。问题不是色香味,而是那些营养就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所以我们会喜欢它,过一阵子,这种营养得到补足后,这喜欢也就会慢慢淡化了。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些食物的喜欢,不是基于生理的需要,而是基于心里上的一种贪味,贪的是味道,贪同样像刚才所讲,会起贪、会起瞋,反而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在很久以前我就想到一个问题,人家说偏食者会营养不足对不对?我想很多人都听过。而事实上在我们所见的所有动物里,却都是偏食的,只有人吃的东西最多,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树上长的,树根下的,能吃的东西很多、很多!如果偏食就会造成营养不良,所有的动物也都应该营养不良啊!

  后来我慢慢仔细去思考,觉得偏食的主要状态,不是营养的问题,而是心情的问题,因为偏食者偏好几种食物,他碰到他偏好的东西,他就贪吃吃很多;碰到不喜欢吃食物,就因此起瞋心,而不想吃。所以你有时吃多,有时吃少,对他的身体就会不好,对他的心情也是不好的。所以问题不在于,只是吃少数几样东西,会造成身体上的病,虚弱,营养不足;倒是因为偏食的关系,会引起更多的贪心跟瞋心,而会让我们的身心更不协调。我们在佛法里常讲,要把所有饮食当作药物来看,我们身体不吃这些东西会生病,把它当作药物来吃,药物一定是因为需要才吃的,药物吃太多也会生病,吃得太少也会生病,所以把食物当作药来吃,在心理上我们就能够用平常心去吃这些东西。

  次、身受触时修止者,随所觉触,即知如幻化不实,若受顺情乐触,不起贪着,若受违情苦触,不起瞋恼,受非违非顺之触,不起忆想分别,是名修止。云何身受触时修止观?应作是念,冷、暖、涩、滑、轻、重等,名之为触。头等六分,四大和合,名之为身。

  触性虚假,身亦不实,谁能受触,和合因缘,即生身识,次生意识,忆想分别,苦乐等相,故名为受触。即当反观,缘触之心,不见相貌,当知!受触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身受触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

  ¨ 身触

  最后身受触时修止也是一样,广义的触觉,包括所有天气的冷热、对一个东西的滑、涩、轻、重等等很多不同的感觉,但比较狭隘的触觉,是指我们的身体。广义的触觉,冷热当然比较好解决,就是穿衣服就好了,轻重滑涩等等。在身体上有一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触觉,我们喜不喜欢,会跟脉的通塞有关系,脉的通塞又分做两种:一种是实,一种是虚。

  实─表示这气不通,所以气障在那地方;虚─是因为气不通,所以气不足,如果说气实跟虚,我们触觉的感觉就很不一样,因为如果两个接触,一般而言会有, 气的交接。如果人他那边气已很足了,一般而言他不喜欢被人家碰。气很足就是很讨厌被这碰一下,被那碰一下的,碰了就会很讨厌,因为已经很足了,就像皮球一样,已经饱饱的,再碰到就会产生反弹;气虚刚好相反,气虚的部位,碰到他,就好象按摩等等这些,有一种打气的作用,他气不足打得愈多,愈高兴会愈顺畅。

  这也就说在我们正常人身体部位,是也有一部位气比较足─不喜欢被碰,像我们的头一般人不喜欢被碰的,碰─就会倒霉!因为我们一般人经常眼睛要看,耳朵要听,头脑要想,头在中医来讲,是属于阳中之阳。 反之,身体上有一些部位是属于阴,阴部就一般而言,气比较虚比较不足,所以阴部的部位,比较容易接受,这牵涉到有一部分愿意被碰,愿意被按摩,被抚慰,这详细讲就会牵涉到男女触觉的问题。

  如果有一部分的气不足,那一部份就会比较喜欢;但如果经过打坐是可以调整的,因为打坐者气不足的地方,可以因为通的关系,他可以导得下来,譬如一般人的气在头部,头部的脉能够上,也能够下,头部的脉能够通,他就不会太足了。同样在身体的阴部,气比较不足,如果打坐脉通,这种不足的现象也会消失;因此经过打坐后,这触觉的好恶,也就会慢慢消失了。我们要了解到触觉是虚妄的,因为气脉的通塞而产生这虚妄的感觉,感觉喜欢或不喜欢?如果因为这种通塞而产生的好恶,我们顺着好恶而去喜欢触或不触,反而会增长自己的习气,而使我们的脉道更混乱!

  很多人会认为说,人本来就是这样子!其实人本来不是这样子!这跟气脉的通塞有很大的关系,气脉通者这些问题,可以慢慢不见;或者慢慢变成不是那么重要!这种感觉,还有这种心都是一样,因为生理上有这样的需求,所以心理上就会产生这样的妄想,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妄想,我们就会以为人都是这样子!这是正常的。其实就佛法来讲:没有所谓正常不正常的问题,从缘起里可以看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因此我们常讲:世间最乐是属于男女之淫乐;但就对打坐者而言,如果因为打坐的关系,使全身的脉,都能够顺畅,那种乐比定乐,比男女的乐还更高,为什么?因为那是属于全身的脉,都能顺畅而产生的触觉,乐是属于触觉的快乐。

  次、意知法中修止观相,如初约坐禅中明。修止观相,五番之意,是中应广分别,今不重辨。

  行者若能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处中,修止观者,当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如大品经中:『佛告须菩提,若菩萨,行时知行,坐时知坐,乃至身服僧伽梨,视眴一心,出入禅定,当知!是名菩萨摩诃衍,以不得故。

  复次:若人如是,一切处中,修行大乘,是人则于世间,最上最胜,无与等者。如释论中偈说:

  闲坐林树间 寂然灭诸想 淡泊得一心 斯乐非天乐

  人求世间利 名衣好床蓐 斯乐非安稳 求利无厌足

  衲衣行乞食 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观知诸法实

  种种诸法中 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无伦匹

  因此我们再讲到,色声香味触,其实从这方面来看,都是虚妄的,身体是因为气脉的通塞而有触不触的这问题,舌头也是因为我们生理的需要,欠缺什么营养,而有什么喜欢吃,有什么不喜欢吃?鼻子是因为气脉的通塞有关系,色声跟我们欲望需求、跟得失心有关系。

  所以当我们了解到,对它产生贪,产生瞋时,事实上问题不在物质的本身,而在于我们身体的本身,而这身体又是因为心理而产生的现象,所以要从境界去反照我们的心,从调心里去调身、调境,这是佛法。因此如何在生活中产生修行?在我第一次上课就讲到出离心、慈悲心跟菩提心。我们现在再讲这三心:

  ¨ 一、出离心

  学佛者都会说要出离三界,然后就说什么欲界、色界、无色界。其实我要讲重点不在于问三界是什么?而是界是什么意思?界:就是界限。我们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喜不喜欢就有界限。我们有这要跟那不要,要!不要!就有界限,所以这界限是产生在众生的好恶之心、贪瞋之心、取舍之心。因为有这种心在,所以才会有界限;如果没有这种心在,没有界限,万物在缘起之中,是没有界限的,因为因缘所生法,因缘又是从因缘所生,在理上没有界限,但我们却都会产生界限,因为人都有好恶之心,都有取舍之心。

  所以出离心是出离什么心呢?不是出离这些境界的心,因为境界本身没有好恶,而是因为人有好恶,所以要出离这好恶之心,出离取舍之心!这称为出离心。一般人的好恶,还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为我喜欢什么?我的感觉如何?我的意见如何?所以出离心更进一步是,出离我见、我爱、我慢的这种心。

  我们在生活中,人经常是对着境界的,不管是食衣住行或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经常会对着境界,随着境界产生一些心意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反省,我现在起的念头是哪一类的念头?是贪心?瞋心?还是我见、我慢的心?如果是这些心,就是要能出离,要能够转化。这称为出离心。也就说真正的出离心跟是不是离开这世间,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 二、慈悲心:

  很多人提到慈悲心时,就会提到慈悲就是对人要有好处─与乐拔苦。但对什么人呢?如果我们本来只是对我很慈悲,对别人不慈悲,把这我转到另外一个人,这样算不算?这样不算!如果只是把这慈悲心,由这个人转到另外一个人,或者转到少数的几个人,这不叫做慈悲心,这在我们平常称为妇人之仁。

  刚才讲到出离心,是因为以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一些界限,慈悲心就刚好完全相反,是要离开这自我,而回复到没有界限的状态,这称为慈悲心;因此慈悲的对象,绝对不是少数的个人,因为如果是少数的个人,你还是以我为中心产生的一些界限,还是有界限的,慈悲心是要从这自我的界限放掉之后,我们的心能对更多的人产生慈悲。因此,慈悲心我的讲法是:要往大处看!一般人都是在小处看,小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小处,要往大处看,这是慈悲心,要为多数人谋福利,不是为少数人;或者说要往远处看!不要只是看到现在,而是要看到将来!慈悲心跟出离心刚好是相反的,也就是能使我们的心,变得更广大更统一、更和谐,这称为慈悲心。

  ¨ 三、菩提心

  在佛法也有很多人讲到菩提心,讲到菩提心就是度众生的心,事实上如果根据最初的佛法所讲,菩提心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本身并没有说要不要度众生?觉悟层次有高有低,我们常常讲到:要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它的要领,扫地有扫地的要领,煮饭有煮饭的要领,能够掌握要领者,可以事半而功倍,可以做得很轻松且愉快,并可做得很有效率。反之,如果没有掌握到要领者,做得很辛苦,但不一定会它的效果。所以,菩提心就是要去掌握每一件事情的要领,这要领是经过觉悟而有的,如果我们不用心体会,不用心去看,我们不可能得到要领。

  因此在禅宗讲说:这觉悟跟疑情有关系,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怀疑,我要如何去做才能更好,或者这件事情不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要去问,要去看、去想,要有这个疑在,然后才能去找到要领,也就是要用心。要用心才能找到要领。做人有做人的要领,做事有做事的要领,人活着,有活着的要领,我们常说: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自在,但很多人都不自在;人都希望在这世界上能圆满,但对大部份的人都不圆满,为什么呢?也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到自在跟圆满的要领。

  觉悟,就事而言:每件事,都有它要觉悟的;就理而言:有它要觉悟的。佛法所讲的菩提心,最初是比较偏向于较高的理,称为要觉悟空性,因为这是所有万物的根本原则,如果这根本原则掌握到,再去看其它细微的事情,就能看得很清楚。而掌握要领也是一样,从掌握到大原则的要领,再去分门别类的,了解到每件事情的要领,这在天台宗称为从空出假。空跟假:空,是万事万物统一的道理;假,是万事万物的个别现象、个别的道理。总相观跟别相观,这都是菩提所要觉悟的!

  也就说要出离心、菩提心都有了之后,我们怎样表现在具体的生活行为之中,这要有方法、有要领去做。光只有心,不一定就能做好事,要了解到它的理论、方法、原则、甚至技巧的问题。

  因此菩提心所做的,只是为了找到法的本身,法是什么样子?什么样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当然是顺着最好的方法去做;顺着最好的方法去做,一定能对自己有帮助,也能对别人有帮助;所以菩提心,最初并没有说要度众生,可是到最后,自己跟众生都能够因此得到利益。

  这也就说:我们在生活之中,要时时刻刻以这三心,来自我反省。修行需要镜子,因为有镜子我们才能了解到,我们的缺点在什么地方?而在人、事、物这些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在对人、对事、对物时,产生怎样的念头?这念头可能是正念,可能是妄想,当我们不断地从这些妄想杂念,看清自己的缺陷后,才能进一步的去调伏,去修正,这才叫做修行。

  修行的定义:就是一定要知道我们什么地方不对,而去改正,从错误而改正,也就是上次所讲的回向。所以事实上真正的修行,并不只是在打坐、念佛、诵经!那些都是基本的前题,真正是要用在生活之中;但如果没有那些基础,在生活之中就没办法用。我们第六章就看到这地方,下一节课先看〈第九章治病患〉的部份。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