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P10

  ..续本文上一页止。这止─我们可说止妄想,妄想是从我们的妄情产生的,情─贪、瞋、慢、疑等等是情,因为有情所以才会有想。一般人的想法,都是随着他的情绪而变化的,因为有妄情,所以才有妄想;这也就说要止住妄想,他的根本是妄情,妄情的根本就是妄见,我们一定是认为他好,所以才会起贪,一定认为他不好,才会起瞋。

  所以妄见是根源,一般在世间法里,修定能止妄想,但不一定能够伏妄情,更不能断妄见;只有用佛法般若的方法,才能真正的去除妄见。知道一切法在缘起之中,本来是没有自性,本来是空幻不实的,所以妄见去除,妄想、妄情就随着断掉了!

  云何名眼见色时修观?应作是念,随有所见,即无见相,所以者何?于彼根尘,空明之中,各各无见,亦无分别,和合因缘,出生眼识,眼识因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分别,种种诸色,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念色之心,不见相貌,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眼见色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

  (1)随有所见,即无见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种观念就说,我们一般人,不管是见到色尘,或者耳朵听到声尘,我们都是认为是因为有,所以才被我们见到,譬如:这桌子!你为什么见到这桌子呢?因为它有,如果没有,怎么见得到呢?是因为有,所以被我们所见,这是一般人的观念。但就佛法来讲并不是这样子。譬如:简单讲现在有!这有从哪边来的?现在有,当然是因为过去有,对不对?因为过去有,所以现在有;这过去,你可以过去到多久?这桌子现在是有,没有错!一年前有没有?不知道!一百年前大概就没有!我们认为现在被我们看到有,而这个有是从过去来,而过去到那边是否都有呢?不知道!

  而且进一步讲,现在你看到是这样子,前十分钟是不是这样子呢?不是这样子!为什么呢?诸行无常,剎那生灭;所以我们认为现在是有,所以被看见已是错误了;然后因为现在有,所以过去也有,这更是一种错误!所以首先如果认为过去是有,这是错误的;因为因缘不断地在变化,现在这样子,过去不一定就是这样子啊!这以前可能是一颗大树,后来被锯下来变成木头,木头再经过工人加工,而变成一张桌子。从现在推想到过去,这可能的变化就太多了!这是第一种,不能因为现在有,而推测到过去也有,那么现在有没有呢?一般人说过去没有好了,过去不知道怎么变,变到这样子,我不知道;但至少现在有,因为现在我看到了!事实上,也不见得!我们看下面!

  于彼根尘,空明之中,各各无见,亦无分别─这里就是讲到唯识学常讲的九缘生眼识─各位当然知道,所谓的九缘是什么?根是指眼根,尘是指所见的称为外尘,空是指我们眼睛跟所见的尘之间,没有阻碍称为空。譬如:我们现在能看到各位,是因为没有阻碍,如果各位住在隔壁房间被墙所隔住,这样就是有阻碍,就看不见;明是指光明。总共有九种缘─眼根、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作意、第六是空、第七是明,第八是色境、第九是眼识种子。各位详细可去查唯识上的资料;也就说我们所见到的这东西,不是见到这东西的本身,而是因为这九个缘所和合所产生的识,识就是分别。

  尘我们是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么多因缘,和合起来的这个相。即使说有这个尘在,但我们是看不到的;当然我们可说,我们眼识所见的相,跟那尘相,是蛮相关、蛮接近的;但绝对不是它原来的样子,因为这已经过其它八个缘的作用,在经过其它八个缘的作用所产生的相,一定跟原来的相,不可能一样!如果一样,就不须要这八个缘的促成了!所以我们认为一定是有现在这样子,所以被我看到,事实上你看到的,也不是它现在的样子。于彼空明之中,各各无见,亦无分别,和合因缘,出生眼识。那么九个因缘,每个因缘都不能够见,单独存在的因缘都不能见,和合起来能够有见吗?如果能见是自性见也!

  这也就是一般人认为,因为有,所以被见。这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中观缘起是讲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才能见;而唯识学比较偏重于是唯识所现,而事实上唯识也是要唯识所现,这个识之所以生成,也是要九种因缘,所以唯识的偏重在于,最后所现的那个是识;而中观所讲的是偏重于在前面因缘的和合,事实上依我所看,这两个并没有什么矛盾。

  中观主要是讲前面的因缘和合,然后才能有现象─这现象是指分别相、事相,不是境相。我们一般人都把它当作境界相来看,事实上所和合的是事相,所以说一切法唯识所现,识─却是从因缘和合而有。如果从这两个去了解,唯识学跟中观般若学并没有什么矛盾,只是所要说明的重点不一样而已!也就说,这样客观的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认为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此才会对它产生贪心、瞋心;如果经过这样分析之后,没有客观的世界,则我们的贪心瞋心就会减淡,甚至消灭!这是从观境界是不实在的去着手。

  (2)其次:反观我们能观色的心。前面已讲到这个心,也不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然后能够见这世界,心跟世界本来在缘起之中,也是没有界限的,所以能见的心跟所见的尘相都是空,都是虚幻的,都是随因缘所转的。

  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也就说当我们因为眼见色时起贪心、起瞋心,我们从外知道境界是不实在的;从内知道这心也是不实在的,这样就能止掉贪瞋分别取舍的心;而能使我们的心跟所谓的转识成智─智就是不分别、不取舍能够相应。这是眼见色时,其它的耳闻声时等等都一样,我们简单看一下!引文P.43

  次、耳闻声时修止者:随所闻声,即知声如响相,若闻顺情之声,不起爱心,闻违情之声,不起瞋心,非违非顺之声,不起分别心,是名修止。云何闻声中修观?应作是念,随所闻声,空无所有,但从根尘和合,生于耳识,耳识生故,次生意识,强起分别,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闻。

  反观闻声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耳闻声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

  对于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可分做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有意义的:就是语言。听到人讲的话,我们会起比较大的分别心,为什么?因为语言经常会牵涉到个人的是非、得失。所以一般人因为有意义的语言,所起的分别心会比较重,因为牵涉到个人。如何修止呢?主要是要把个人的得失心能看得淡,我们常常从很有局限的角度去看得或失,事实上从这角度看是得,从那角度看可能是失。也就说得或失,我们是在很有限的眼光里才有这意义,如果从更广大无限的眼光去看,得跟失事实上可能是平等的;所以一方面不要有太大的得失心;或从更广大的角度去看,得跟失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别。这样就比较不会被这些语言,所起的得失而转。这样讲什么,对我们来讲没有产生很大的差别,就能在耳闻声时,能够修止也能够修观。修观是知道得失心,其实没有那么严重。

  第二种是没有意义的声音:风声、雨声。当然这声音,可能会有它的来处,但对我们来讲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有些声音会觉得很讨厌,声音很尖或声音很杂乱,我们会觉得很讨厌,而这种讨厌有些是属于生理的作用。但有一点上次说过,如果在声音起时,我们最初听起来不顺,然后就起一种讨厌的心,就起了一种抵抗的心,这声音对我们的影响反而就更大;反之我们听到声音虽然知道它不好听,但你还是听了,很快就让它过去,不在心中留下什么痕迹,这声音如果是有影响,也只是一剎那就过去了,很快的我们就能恢复身心的平静。

  就像很多人都会问:我们在打坐时,突然听到一种声音很响,你可能就身体震动,或可能全身流汗,可能…。事实上我常说:如果听到声音,你知道害怕时,事实上那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已经过去了!我们知道它过去了,然后心就很快恢复平静的状态;这样的突起的声音,对我们的影响力就很有限。反之,如果那突起的声音已经过去了,但在我们心中还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还在那边左想右想,这声音对我们的影响就会很大,有人甚至会因此而生病,为什么?因为心受到惊吓,气乱掉之后,使身心的器官功能,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所以重点在于第一个就是不要去排斥它!这样就能很快使我们恢复平静,这种没有意义的声音,也会很容易就消失了!引文P.44

  次、鼻嗅香时修止者:随所闻香,即知如化不实,若闻顺情之香,不起着心,违情臭气,不起瞋想,非违非顺之香,不生乱念,是名修止。云何闻香中修观?应作是念,今所闻香,虚诳不实,所以者何?根尘合故,即生鼻识,次生意识,强取香相,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闻香。

  反观闻香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闻香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

  ¨ 鼻嗅香

  一般鼻子对香味的感觉,最初会随着喜恶转,也是跟我们生理的作用有关系。有一些香气闻时,能帮助我们摄心、通气,所以那些香味,基本上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就像我们打坐时常会点香,说坐一支香,两支香,那是真的用香;而且用比较好的檀香、沉香。因为香能帮助我们通气,所以就能帮助我们摄心。反之,如果那些味道不好,会让我们的气脉产生错乱、混乱,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而且会有害处的,这是从生理上来讲有好香有坏香。

  但如果是好香,因此我们对它产生贪心,会因为贪就叫我们身心不能宁静,于是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弊端,本来好香对我们应该是有帮助的;但因为我们对它产生贪心,这种贪心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麻烦。同样如果是坏香,我们应该避免,但不应该起瞋心;因为起瞋心,也会产生生理上的障碍,因此能有好香,当然是最好,但没有好香,不用勉强,能避免恶香最好;但如果在某些环境…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