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止。這止─我們可說止妄想,妄想是從我們的妄情産生的,情─貪、瞋、慢、疑等等是情,因爲有情所以才會有想。一般人的想法,都是隨著他的情緒而變化的,因爲有妄情,所以才有妄想;這也就說要止住妄想,他的根本是妄情,妄情的根本就是妄見,我們一定是認爲他好,所以才會起貪,一定認爲他不好,才會起瞋。
所以妄見是根源,一般在世間法裏,修定能止妄想,但不一定能夠伏妄情,更不能斷妄見;只有用佛法般若的方法,才能真正的去除妄見。知道一切法在緣起之中,本來是沒有自性,本來是空幻不實的,所以妄見去除,妄想、妄情就隨著斷掉了!
雲何名眼見色時修觀?應作是念,隨有所見,即無見相,所以者何?于彼根塵,空明之中,各各無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眼識因緣,即生意識,意識生時,即能分別,種種諸色,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即當反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爲觀。眼見色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1)隨有所見,即無見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種觀念就說,我們一般人,不管是見到色塵,或者耳朵聽到聲塵,我們都是認爲是因爲有,所以才被我們見到,譬如:這桌子!你爲什麼見到這桌子呢?因爲它有,如果沒有,怎麼見得到呢?是因爲有,所以被我們所見,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但就佛法來講並不是這樣子。譬如:簡單講現在有!這有從哪邊來的?現在有,當然是因爲過去有,對不對?因爲過去有,所以現在有;這過去,你可以過去到多久?這桌子現在是有,沒有錯!一年前有沒有?不知道!一百年前大概就沒有!我們認爲現在被我們看到有,而這個有是從過去來,而過去到那邊是否都有呢?不知道!
而且進一步講,現在你看到是這樣子,前十分鍾是不是這樣子呢?不是這樣子!爲什麼呢?諸行無常,剎那生滅;所以我們認爲現在是有,所以被看見已是錯誤了;然後因爲現在有,所以過去也有,這更是一種錯誤!所以首先如果認爲過去是有,這是錯誤的;因爲因緣不斷地在變化,現在這樣子,過去不一定就是這樣子啊!這以前可能是一顆大樹,後來被鋸下來變成木頭,木頭再經過工人加工,而變成一張桌子。從現在推想到過去,這可能的變化就太多了!這是第一種,不能因爲現在有,而推測到過去也有,那麼現在有沒有呢?一般人說過去沒有好了,過去不知道怎麼變,變到這樣子,我不知道;但至少現在有,因爲現在我看到了!事實上,也不見得!我們看下面!
于彼根塵,空明之中,各各無見,亦無分別─這裏就是講到唯識學常講的九緣生眼識─各位當然知道,所謂的九緣是什麼?根是指眼根,塵是指所見的稱爲外塵,空是指我們眼睛跟所見的塵之間,沒有阻礙稱爲空。譬如:我們現在能看到各位,是因爲沒有阻礙,如果各位住在隔壁房間被牆所隔住,這樣就是有阻礙,就看不見;明是指光明。總共有九種緣─眼根、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作意、第六是空、第七是明,第八是色境、第九是眼識種子。各位詳細可去查唯識上的資料;也就說我們所見到的這東西,不是見到這東西的本身,而是因爲這九個緣所和合所産生的識,識就是分別。
塵我們是看不到,我們看到的只是這麼多因緣,和合起來的這個相。即使說有這個塵在,但我們是看不到的;當然我們可說,我們眼識所見的相,跟那塵相,是蠻相關、蠻接近的;但絕對不是它原來的樣子,因爲這已經過其它八個緣的作用,在經過其它八個緣的作用所産生的相,一定跟原來的相,不可能一樣!如果一樣,就不須要這八個緣的促成了!所以我們認爲一定是有現在這樣子,所以被我看到,事實上你看到的,也不是它現在的樣子。于彼空明之中,各各無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那麼九個因緣,每個因緣都不能夠見,單獨存在的因緣都不能見,和合起來能夠有見嗎?如果能見是自性見也!
這也就是一般人認爲,因爲有,所以被見。這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這裏牽涉到一個問題:中觀緣起是講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才能見;而唯識學比較偏重于是唯識所現,而事實上唯識也是要唯識所現,這個識之所以生成,也是要九種因緣,所以唯識的偏重在于,最後所現的那個是識;而中觀所講的是偏重于在前面因緣的和合,事實上依我所看,這兩個並沒有什麼矛盾。
中觀主要是講前面的因緣和合,然後才能有現象─這現象是指分別相、事相,不是境相。我們一般人都把它當作境界相來看,事實上所和合的是事相,所以說一切法唯識所現,識─卻是從因緣和合而有。如果從這兩個去了解,唯識學跟中觀般若學並沒有什麼矛盾,只是所要說明的重點不一樣而已!也就說,這樣客觀的物質世界是不存在的,我們認爲有一個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因此才會對它産生貪心、瞋心;如果經過這樣分析之後,沒有客觀的世界,則我們的貪心瞋心就會減淡,甚至消滅!這是從觀境界是不實在的去著手。
(2)其次:反觀我們能觀色的心。前面已講到這個心,也不是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然後能夠見這世界,心跟世界本來在緣起之中,也是沒有界限的,所以能見的心跟所見的塵相都是空,都是虛幻的,都是隨因緣所轉的。
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爲觀。也就說當我們因爲眼見色時起貪心、起瞋心,我們從外知道境界是不實在的;從內知道這心也是不實在的,這樣就能止掉貪瞋分別取舍的心;而能使我們的心跟所謂的轉識成智─智就是不分別、不取舍能夠相應。這是眼見色時,其它的耳聞聲時等等都一樣,我們簡單看一下!引文P.43
次、耳聞聲時修止者:隨所聞聲,即知聲如響相,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聞違情之聲,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聲,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雲何聞聲中修觀?應作是念,隨所聞聲,空無所有,但從根塵和合,生于耳識,耳識生故,次生意識,強起分別,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聞。
反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爲觀。耳聞聲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對于耳朵所聽到的聲音,可分做兩大類:
第一大類是有意義的:就是語言。聽到人講的話,我們會起比較大的分別心,爲什麼?因爲語言經常會牽涉到個人的是非、得失。所以一般人因爲有意義的語言,所起的分別心會比較重,因爲牽涉到個人。如何修止呢?主要是要把個人的得失心能看得淡,我們常常從很有局限的角度去看得或失,事實上從這角度看是得,從那角度看可能是失。也就說得或失,我們是在很有限的眼光裏才有這意義,如果從更廣大無限的眼光去看,得跟失事實上可能是平等的;所以一方面不要有太大的得失心;或從更廣大的角度去看,得跟失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差別。這樣就比較不會被這些語言,所起的得失而轉。這樣講什麼,對我們來講沒有産生很大的差別,就能在耳聞聲時,能夠修止也能夠修觀。修觀是知道得失心,其實沒有那麼嚴重。
第二種是沒有意義的聲音:風聲、雨聲。當然這聲音,可能會有它的來處,但對我們來講並沒有太多的意義,有些聲音會覺得很討厭,聲音很尖或聲音很雜亂,我們會覺得很討厭,而這種討厭有些是屬于生理的作用。但有一點上次說過,如果在聲音起時,我們最初聽起來不順,然後就起一種討厭的心,就起了一種抵抗的心,這聲音對我們的影響反而就更大;反之我們聽到聲音雖然知道它不好聽,但你還是聽了,很快就讓它過去,不在心中留下什麼痕迹,這聲音如果是有影響,也只是一剎那就過去了,很快的我們就能恢複身心的平靜。
就像很多人都會問:我們在打坐時,突然聽到一種聲音很響,你可能就身體震動,或可能全身流汗,可能…。事實上我常說:如果聽到聲音,你知道害怕時,事實上那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已經過去了!我們知道它過去了,然後心就很快恢複平靜的狀態;這樣的突起的聲音,對我們的影響力就很有限。反之,如果那突起的聲音已經過去了,但在我們心中還留下一個很深刻的印象,還在那邊左想右想,這聲音對我們的影響就會很大,有人甚至會因此而生病,爲什麼?因爲心受到驚嚇,氣亂掉之後,使身心的器官功能,都産生不良的影響。
所以重點在于第一個就是不要去排斥它!這樣就能很快使我們恢複平靜,這種沒有意義的聲音,也會很容易就消失了!引文P.44
次、鼻嗅香時修止者:隨所聞香,即知如化不實,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違情臭氣,不起瞋想,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雲何聞香中修觀?應作是念,今所聞香,虛诳不實,所以者何?根塵合故,即生鼻識,次生意識,強取香相,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聞香。
反觀聞香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聞香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 鼻嗅香
一般鼻子對香味的感覺,最初會隨著喜惡轉,也是跟我們生理的作用有關系。有一些香氣聞時,能幫助我們攝心、通氣,所以那些香味,基本上對我們是有幫助的,就像我們打坐時常會點香,說坐一支香,兩支香,那是真的用香;而且用比較好的檀香、沈香。因爲香能幫助我們通氣,所以就能幫助我們攝心。反之,如果那些味道不好,會讓我們的氣脈産生錯亂、混亂,對我們沒有什麼幫助,而且會有害處的,這是從生理上來講有好香有壞香。
但如果是好香,因此我們對它産生貪心,會因爲貪就叫我們身心不能甯靜,于是就會産生另外一種弊端,本來好香對我們應該是有幫助的;但因爲我們對它産生貪心,這種貪心反而會造成更多的麻煩。同樣如果是壞香,我們應該避免,但不應該起瞋心;因爲起瞋心,也會産生生理上的障礙,因此能有好香,當然是最好,但沒有好香,不用勉強,能避免惡香最好;但如果在某些環境…
《《天臺小止觀》講記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