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善根發相第七

  善根發相第七  

  81年 1月 4日

  我講的次第跟課本的不太一樣,課本是先講善根發相,然後再講著魔,再講治病;而我的講法:病是魔的一種,要降魔才能善根發,我們現在先解釋何謂善根?

  ¨ 何謂善根?

  學佛人,很容易把所有的善根,都歸咎于過去的宿世因緣,也就說這輩子修行之後有些善根發相,那是過去修出來的成就;而這輩子因爲打坐修行而重新現行,這當然是一種善根沒有錯,但有另外一部份善根是這輩子努力修行所得有的成就,不一定要把所有的成就,完全推之于過去。如果過去沒善根,那這輩子再怎麼修也發不出來嘛!不是這樣子!所以善根有過去所修而現行的,也有這輩子所修出來的;而且過去所修的善根現行時,境界好象很好,但有大部份時間不長久,一下子就過去了。很可能這輩子,不會再碰到第二次;如果是這輩子修出來的,境界不會太高,但這是比較穩當而能夠持久的。

  我們很多人初學打坐,剛坐不久都有很好的境界,這境界甚至很多打坐坐很久者都沒有的,但那境界大部份都是很快就沒了;我們可以說,那是他過去世的善根,所現行出來的境界。但因過去修的也不如何,所以根還是很浮淺的,所以一發過去就沒有了。這輩子再重新開始,再慢慢地修行上去。所以很多人在談到他們的打坐經驗時,往往是最初打坐的情況最好,後來就是愈來愈不好,其實那是過去的善根。

  第二種我要說明是:尤其是這輩子的善根發相,經常是跟降伏魔障之後才有的,很多人打坐,坐到一種狀況覺得不錯,身心輕松,心很靜,很高興!但高興還沒來得及時,就不見了。好的境界相,經常是一念之間,你一發覺到,就不見了,再找也找不回來。有人就很氣,怎麼一個念頭就不見了,那當然是一種善根發;但那種善根不是因爲降伏魔障而有的,所以他不長久,如果經過降伏一種業障,這過程當然辛苦,然後才得到一種善相,成就相。這種善相、成就相就可以維持比較久。可能幾支香,可能半天一天。也就說所謂善相:降伏業障的過程愈辛苦,而善根所發的也就愈殊勝!也就說,我認爲一過要降伏魔障,然後才有真正的善根能夠成就。過去生的宿世因緣的善根不可靠,因爲一下子就沒有了!這輩子,偶爾瞎貓碰到死老鼠,碰一下子就消逝了!那境界也不可靠。只有經過一種努力地修行,尤其經過很辛苦的降伏身心的障礙,得到一種提升,這才是真正的善根,才能可靠,也才能掌握。現在還是從魔障的次第講下來!

  ¨ 善根發大概有幾種相:

  (1)由苦變樂:本來很辛苦的,甚至很痛苦的變成喜樂。這由苦轉樂,很容易做得到!當然一般人是覺得善的,沒有錯!

  (2)由矛盾到變成和諧:這是指我們觀念上的,矛盾的觀念能夠變得比較和諧。

  (3)由執著而能夠出離:我們人都是執著很多東西,執著自己的身體 、意識、感受等等,很多執著,慢慢地修行到某種境界,可以從執著中跳脫出來,稱爲出離,這是善根發相。

  (4)由對立到圓融:何謂對立?我們人時時刻刻,除了睡覺以外,都知道這是我!那是他!心跟境界都是在相對的境界。這是我的心,能看能聽,那是境界被看被聽!心跟境都是互相對立的,要到心境完全統一圓融,才是真正的善根發相。這四個層次,愈後面的愈高!

  第一個由苦轉樂:很容易做得到;第二個由矛盾到和諧:初禅、二禅、叁禅以上做得到;然後由執著到出離;由對立到和諧:就要有佛法的智慧才有辦法成就的。這四種相,我們都可以稱爲善根相,而且才是跟真正的修行與佛法能夠相應。

  現在首先講身體部份的善根發相:我們用五蘊的次第講下來!

  ¨ 色蘊

  (1)一般人在打坐的時候,就覺得身體很辛苦,在打坐時,跏趺坐的姿勢,很多人很辛苦!很用力、很用心,才能把這個姿勢坐好!把腰伸直、把腿放好,經常會覺得酸痛,悶脹、刺熱等等,這我們說是業障。我們繼續用功之後業障會消,由苦轉樂,就是變成通暢,變成輕安,變成清涼的感受,這是一種善根;就是本來是悶脹而變成通暢,本來酸痛變成輕安,本來刺熱變成清涼;或者說本來身體的坐姿很辛苦,後來就可以不需要刻意去作意,就能夠把腰挺直,把頭擺正,坐得身心非常安穩,這也是一種善根發相,這主要是指身體方面的。詳細的等一下看論文就知道。

  (2)昏沈到清楚─很多人在打坐必然要經過昏沈的階段,我們已經一再提到,昏沈不一定是太勞累的關系,不是生病,不是勞累,而是身心尤其是身體碰到氣脈的障礙,我們也是要很辛苦的繼續坐,把障礙捱過去之後,頭腦就會由昏沈的現象而變成很清楚。清楚當然是善根相!同樣心散亂,跟氣脈也有一些關系。我曾經在一次打坐的經驗,在一剎那之間,所有的妄想像蜜蜂一樣,一下子全部砰!跑出來!爲什麼會有這種狀況,當然也是一種身體的變化。所以散亂是業障,而慢慢心能夠定,這是善根。所以身體的酸痛,心裏的昏沈散亂,這是業障,而能夠通暢、清楚、安定,這就是善根。

  ¨ 受蘊:

  (1)苦多樂少:一般人的受,是苦多樂少,尤其是打坐,最初一定是苦多樂少,一般身體不是很健康者,身體對他來講也是苦多于樂,慢慢打坐,能夠由苦轉樂,就變成善。

  (2)由樂而舍─不苦不樂:很多人有一種錯覺,認爲愈打坐,應該會愈快樂才是,事實上不是!打坐最初會由苦而變成樂,到最後連這個樂都消失了,爲什麼?如果你心在定中,根本不會有苦樂的感受,那是舍不是樂。

  所以我常說:快樂是比較粗淺的;比較深刻一點的是喜悅,是指我們心甯上的喜悅。然後由喜悅更進一步是輕安,然後是寂靜,心很定的時候,其實比一般的快樂,深沈而自在!如果大家在打坐坐到心很定時,就會想到一般世間的快樂,其實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最初由苦而樂到舍念清淨是善根,也就說我們情緒,會慢慢穩定。

  ¨ 想蘊:

  打坐是不能想的,如果念佛就專心地念佛,數息就專心地數息,沒什麼好想的。但很多人坐了一段時間之後,會覺得他的理解力比以前好。有些居士參加過禅叁、禅五、禅七。雖然坐的時候,只是專心地去坐而已,但回去之後發覺,他們對佛法的理解增加很多,本來不太清楚的觀念,變得比較清楚;同樣我們對世間種種的事,也能看得更清楚,理解也能更清楚;心裏不想,但頭腦比平常還清楚,這也是一種善根。

  或者我們一般人直覺能力能增加,大部份人都是用分析的方法,用思考的方法,來了解事物;但透過打坐,我們能夠用直覺的方法,如果直覺的能力增加,當然靈感就會比以前多,這是講想。

  ¨ 行蘊

  佛法裏的受、想、行、識,這行主要是指自我的意思。每個人都有我執、我慢、我見等等;如果打坐坐得好的人,這小我至少可以減少、減小;或者本來很閉塞、很憂郁的心胸就會開放;甚至很自私自利的習氣也可以減少,就是小我的消失,而相對的就是所謂的大我,對萬事、萬物、對所有的衆生,會變得比較慈悲、寬厚,會比較替人設身著想,心胸變得比較開朗,不會像以前那樣郁郁寡歡,不會像以前那樣鑽牛角尖,這是行。

  ¨ 識蘊:

  主要是講出離的意思。我們一般人都是執著很多東西,從外界的名聞利養,到身體的健康,到心識的變化,色、受、想、行、識等等,我們都有很深重的執著,打坐之後,能夠使執著慢慢減少,而能夠以出離的心,來看著境界的存在;雖然境界還是存在,但對我們來講好象不相幹一樣。心像明月一樣,高挂天空。

  這一次我在精進禅修裏講到,第叁個比喻是心像明月一樣!我們前面講到心像秋天的樹─慢慢落葉;心像透明的玻璃─不惹塵埃;心像天空的月亮─高高在上,所以地上地震、天災臺風,對它毫無影響,他可以看到地面上這些境界的變化,但他知道他不受影響的,地上有很多灰塵,這邊飄來飄去,地上的灰塵,飄不到月亮上去。

  當我們的心能從五蘊的境界裏,慢慢跳出來時,煩惱當然減少,也就說色、受、想、行、識,在我們打坐一段時間之後,這些都會變化的,這些變化的原則就是由苦而樂,由矛盾而能夠和諧,由執著而能夠出離。因此,在佛法常講善根:所謂五根─信、精進、念、定、慧。一個人如果打坐有這些變化之後,對佛法當然有更深的信心,也會更精進的努力去修行,能念念在修行佛法。心愈來愈定,煩惱愈來愈少,也就是最後的善根,信、進、念、定、慧的成就。也就說所謂的善根發相,是在我們打坐一段時間之後,身心的改變,能夠跟佛法相應的,這都稱爲善根發相。

  不一定要把它講成過去世的一種現行,也不一定要像書上所講的五種善根來分別,事實上不止這些,只要在打坐之中,身心得到一些改變;這改變,對我們是有幫助的,對佛法的修行是相應的,都可以稱爲善根發相。我們就順著《小止觀》的次第看一下!

  今明善根發相,則有二種不同:

  一者、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叁寶,及讀誦聽學等,諸善根發相。此是外事,與魔相濫,今不分別。

  一個人打坐一段時間之後,會起要布施、持戒,要孝順父母,供養叁寶等等這些,也是他過去生的的善根;那爲什麼與魔相濫,今不分別呢?有人打坐之後,甚至發心學佛,發心持戒,布施功德,有時自己並不是很清楚,不是自己很清楚你要學什麼?要幹什麼,就來做;而是好象有一種力量,冥冥之中叫你做這個,做那個。這樣就是與魔相濫,今不分別,很容易就是跟魔相混,鬼神做主。因此,要如何跟魔分別呢?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發心是不是很清楚?有人學佛人家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人家朝山我跟著朝山,人家誦經,我跟著誦…

《《天臺小止觀》講記 善根發相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