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不淨的相,看到死人流血、流膿、變成白骨;很多人看了自己嚇壞了!過去可能修過不淨觀。這過去的善根現行了。但修不淨觀,我常說:主要不在于觀不淨,如果只是觀不淨,那沒有用!就像我常說:很多人在殡儀館做事情,對不對?整天在殡儀館,看這人沒頭,那人身體被剖開了,整天觀不淨,但他卻不能得道。爲什麼?因爲他不能從不淨裏,産生出離的心;別人雖死掉,而我這身體還活著,還是很重要的,還是要喝,要怎樣!不能從不淨相裏産生出離心,則不能與道相應;所以不在于把不淨相觀得很清楚,而在于能夠很快在不淨相中,産生出離心;出離心如果能夠明確清楚,就跟道相應!
很多人在做白骨觀時,要把每一根骨頭,看得很清楚,其實這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從知道他是不淨,而産生出離心。因此就是有些人在打坐時,因爲過去的善根,而見白骨相,一種是心裏産生很厭惡!厭惡那不淨相,不是厭惡這身體!很討厭,爲什麼我打坐,坐到變成白骨出來了!這樣心反而不能安穩。因爲一般人,我們不說不淨相,就是一般人想到死,就覺得倒黴,不吉祥!見到人身上流膿、流血,心裏上都不舒服的,見到白骨更是不舒服。如果我們不能從不淨相裏産生出離心,單單見到不淨相,反而讓人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這也是最後所講的背舍善根發相。
何謂背舍?就是不管它的意思。單單觀不淨,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産生背舍─就是出離。我們看四十九頁─『見此事已,定心安穩,驚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我人』。爲什麼能夠産生定心安穩?因爲我們從這種不淨相裏,而産生出離心,出離心就是不管它!身體的存在不管它,身體的變化不管它,一切的變化不管它,我們不受它影響,心當然就能夠定。
過去我們以這身體做主,每天要服侍他睡覺如何的?很辛苦,一旦覺得身體是不淨,從不淨裏出離,就好象得到解脫一樣,不需要再去服侍他了!反而能夠安穩;所以我還是再叁強調不淨觀:主要還是要從不淨觀裏産生出離心,真正的不淨觀,主要是從觀自身不淨,才能斷除對身見的執著。
叁、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衆生,或緣親人,得樂之相故,即發深禅定,得內心清淨,悅樂不可爲喻!中人(非親)怨人,乃至十方,五道衆生,亦複如是!從禅定起,其心悅樂,隨所見人,顔色常和,是爲慈心善根發相。悲、喜、舍等善根發相,類此可知。
叁、慈心善根發相:很多人不管你是用什麼方法,數息、持咒、念佛都可以,只要我們心能用修定的方法,修到心比較定時,多少都會産生一些慈悲心。爲什麼?我說過,我們在打坐之後,有兩種效果,第一種是身心內斂,然後就能夠産生外延。我們打坐時,身心在不斷內斂的過程之中,能夠降伏很多的妄想雜念跟矛盾沖突;一般人在生活之中,在內心之中都是緊張矛盾的,都有很多妄想;而用修定的方法,慢慢地能夠從內在把這些的矛盾緊張沖突化解。雖然只是單純的念佛,但是念到一段時間,這內在的矛盾去除之後,身心就能夠慢慢由苦轉樂,由緊張變成輕安,身心變成輕安後,他所見到的外界世界就跟著不一樣了!
最初我在學打坐時,那時還在大學念書,坐時也從來未曾坐過一支好香,都在那邊打妄想;但很奇怪就說,在下坐之後感覺到的世界就不一樣,好象雨過天晴,所看到的人事物,跟上坐之前不一樣!也就說我們內心變得和悅時,他的外在世界就跟著和諧起來!這時心量,就會變得比較寬廣;因此打坐之後,就通常會有比較好的慈心、善心,這是另外一種。
另外一種人剛好相反:打坐時覺得很苦!不是自己苦,而是所有的人,所有的衆生都苦。慈跟悲不一樣!慈是與樂,自己得到快樂,所以希望一切人快樂;悲是拔苦,覺得所有的人都一樣苦。如果覺得所有的人都苦,爲什麼能夠使我們的心轉深定呢?也是跟不淨觀一樣,因爲一切都苦,到處都苦,結果我們反而能夠産生出離心。如果有苦有樂,就可能要舍苦找樂;如果到處都是苦,你反而不用找,就是不管它!反而自己能夠出離自在;因此修止觀,有時反而會覺得人生很苦,會覺得修行很快樂、很和諧;因爲衆生苦,而想到要度衆生,因爲自己的樂,而想到要去給一切人快樂;這樣心量就能夠打開。
我們常說:一個人心量愈小,他的矛盾就一定也跟著多;心量打開之後,自然能跟更多的人、事、物産生和諧的現象,這樣當然就能得到安定,也能得到快樂跟喜悅。所以我們看:『于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衆生,或緣親人,得樂之相故,即發生禅定』其實我剛才說過,不一定要刻意去修慈悲喜舍,才能有慈心善根發相;而是說你只要用修止的方法,很專心地去修,修到內心的煩惱沖突慢慢減少,而變成輕安寂靜的狀態,慈心跟悲心就自然會流露出來!
但這種慈悲心的流露,最好是下坐以後的事,你在上坐之中,最好還是繼續用方法,不要隨著慈心、悲心去打妄想了,自己的功夫反而會退轉;內斂的功夫愈嚴謹,外延得就愈廣延,我們修定修得心愈定,你這種慈悲心就愈能夠流露;不要因爲慈悲心一生,就退失了功夫,這善根就是善發,也就很有限了。
四、因緣觀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邪執,得定安穩,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分別亦如是!是因緣觀善根發相。
四、因緣觀善根發相:這裏講到推行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這裏主要是講到十二因緣,在心很定的時候,忽然解悟心生,想到十二因緣,種種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因緣交錯變化産生身心的現象;而不覺得有我,不覺得有人,當然這還是比較特殊的例子。一般人在靜坐之中,因爲心比較定,這跟智慧現行有關系。
¨ 慧有兩種狀態
第一種就是過去所聽到的佛法或世間的智慧:我們的心,因爲平常都是在散亂的狀態所聽的,因此聽到的只是一些片斷;現在因爲打坐的關系,心慢慢靜,甚至使這些片斷統合起來;這我在講到《小品般若經》時,有一種比喻:講到初壞。壞跟瓶不一樣!我們泥土做的罐子,只是泥土和水,叫做壞,還不夠堅固,如果碰到水就散掉,沒有力量;如果把壞放在火裏面去烤、去燒,燒到最後變成瓶子,這瓶子就能夠很堅固,不會碎掉。
雖然材料還是那些瓷土,但是因爲經過火燒的關系;火燒了之後,能夠把壞裏面,所有的細沙跟細沙之間的界限,能夠銷熔而結爲一體;本來是一粒一粒的沙形成的這個壞,經過火燒之後,所有沙粒的界限,結合在一起而變成瓶。這就像一般人用思慮的方法去整合一些觀念,這種觀念即使整合出來,像壞一樣,沒有力量;但是如果經過用打坐的方法,就像火一樣,然後把這些觀念,燃燒之後,他就從內在裏面産生統合。這樣所産生的力量,就像瓶一樣很堅固。
所以經過一段打坐之後,我們很多觀念,不但清楚,而且有力量,跟我們用第六意識去分別、思維所産生的結果不一樣!我們常說:很多人都會講佛法,講的跟祖師講的一樣有道理,但並不能有深切的體驗。爲什麼?因爲不是經過定的修習,那些東西雖然是有,但瑣碎沒有力量。所以定能夠使我們的知識統合,在心很定時,所聽到的佛法跟我們平時所聽到的不一樣;我們的意識有深有淺,在平常散心所聽到的是比較粗淺的,因爲是用比較淺的意識所聽到的;而在定中所聽到的是比較深,力量就比較大!就像我們在打禅七時,所聽的佛法也不出平常之外;但在打禅七之中所聽到的佛法,感受會不一樣。爲什麼呢?感受比較深!也是因爲統合的力量比較大。
第二種就是說心很定了!我們的妄想雜念,甚至執著都慢慢沈澱了!心像明鏡一樣;心像水面一樣,如果水面愈平,當然是能如實照耀萬物,而顯現在水面;如果心像波浪一樣,七上八下的,當然所看到的影子,一定也是變形的。所以很多人在修定一段時間之後,他自然所感受到的世界就跟以前不一樣,因爲心定!所以,這時並不一定需要像這邊書上所寫的『推尋叁世,無明行等』不是像用思維的方法去思考的;因爲思維的方法,我剛才講還是比較瑣碎,沒有力量;而是說用定的方法,讓他自然成形後,就能夠對現在我們的意識之中,而會産生很大的力量,這有時就是所謂的頓悟,證!
很多人在打坐時,甚至說有一種境界,暫時的有一個偈頌出來!不知各位有沒有聽過?這偈頌當然是跟他當下的心境是完全相應的:譬如像《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你坐到一段時間,那句話,突然冒出來!然後就會覺得這世界就變成那個樣子,當時的心,就能夠變得很定。也有人那句話是自己發明出來的,但也不是用思維方法去思考出來的,而是自己迸出來!這就是解慧心生。在這境界裏『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邪執,得定安穩,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也就說因緣觀善根發相,不一定把它定的那麼狹隘,只是十二因緣法,而是一切跟佛法相應的觀念跟知見甚至是體驗,這樣就能夠使我們的煩惱減少。
五、念佛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方、無畏、不共、叁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衆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敬愛心生,叁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穩,無諸惡想,從禅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人所敬愛,是爲念佛叁昧善根發相。
五、念佛善根發相:我們平時看經、打坐、聞法,就是爲了學佛,學佛是爲了成佛。所以這念佛,不是淨土宗所講的念佛法門,更不只是念佛的名字,主要是念佛的智慧,念佛的功德圓滿,念佛的智慧神通,念佛的一切莊嚴殊勝的,稱爲念…
《《天臺小止觀》講記 善根發相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