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不净的相,看到死人流血、流脓、变成白骨;很多人看了自己吓坏了!过去可能修过不净观。这过去的善根现行了。但修不净观,我常说:主要不在于观不净,如果只是观不净,那没有用!就像我常说:很多人在殡仪馆做事情,对不对?整天在殡仪馆,看这人没头,那人身体被剖开了,整天观不净,但他却不能得道。为什么?因为他不能从不净里,产生出离的心;别人虽死掉,而我这身体还活着,还是很重要的,还是要喝,要怎样!不能从不净相里产生出离心,则不能与道相应;所以不在于把不净相观得很清楚,而在于能够很快在不净相中,产生出离心;出离心如果能够明确清楚,就跟道相应!
很多人在做白骨观时,要把每一根骨头,看得很清楚,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从知道他是不净,而产生出离心。因此就是有些人在打坐时,因为过去的善根,而见白骨相,一种是心里产生很厌恶!厌恶那不净相,不是厌恶这身体!很讨厌,为什么我打坐,坐到变成白骨出来了!这样心反而不能安稳。因为一般人,我们不说不净相,就是一般人想到死,就觉得倒霉,不吉祥!见到人身上流脓、流血,心里上都不舒服的,见到白骨更是不舒服。如果我们不能从不净相里产生出离心,单单见到不净相,反而让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也是最后所讲的背舍善根发相。
何谓背舍?就是不管它的意思。单单观不净,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产生背舍─就是出离。我们看四十九页─『见此事已,定心安稳,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为什么能够产生定心安稳?因为我们从这种不净相里,而产生出离心,出离心就是不管它!身体的存在不管它,身体的变化不管它,一切的变化不管它,我们不受它影响,心当然就能够定。
过去我们以这身体做主,每天要服侍他睡觉如何的?很辛苦,一旦觉得身体是不净,从不净里出离,就好象得到解脱一样,不需要再去服侍他了!反而能够安稳;所以我还是再三强调不净观:主要还是要从不净观里产生出离心,真正的不净观,主要是从观自身不净,才能断除对身见的执着。
三、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故,即发深禅定,得内心清净,悦乐不可为喻!中人(非亲)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发相。悲、喜、舍等善根发相,类此可知。
三、慈心善根发相:很多人不管你是用什么方法,数息、持咒、念佛都可以,只要我们心能用修定的方法,修到心比较定时,多少都会产生一些慈悲心。为什么?我说过,我们在打坐之后,有两种效果,第一种是身心内敛,然后就能够产生外延。我们打坐时,身心在不断内敛的过程之中,能够降伏很多的妄想杂念跟矛盾冲突;一般人在生活之中,在内心之中都是紧张矛盾的,都有很多妄想;而用修定的方法,慢慢地能够从内在把这些的矛盾紧张冲突化解。虽然只是单纯的念佛,但是念到一段时间,这内在的矛盾去除之后,身心就能够慢慢由苦转乐,由紧张变成轻安,身心变成轻安后,他所见到的外界世界就跟着不一样了!
最初我在学打坐时,那时还在大学念书,坐时也从来未曾坐过一支好香,都在那边打妄想;但很奇怪就说,在下坐之后感觉到的世界就不一样,好象雨过天晴,所看到的人事物,跟上坐之前不一样!也就说我们内心变得和悦时,他的外在世界就跟着和谐起来!这时心量,就会变得比较宽广;因此打坐之后,就通常会有比较好的慈心、善心,这是另外一种。
另外一种人刚好相反:打坐时觉得很苦!不是自己苦,而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苦。慈跟悲不一样!慈是与乐,自己得到快乐,所以希望一切人快乐;悲是拔苦,觉得所有的人都一样苦。如果觉得所有的人都苦,为什么能够使我们的心转深定呢?也是跟不净观一样,因为一切都苦,到处都苦,结果我们反而能够产生出离心。如果有苦有乐,就可能要舍苦找乐;如果到处都是苦,你反而不用找,就是不管它!反而自己能够出离自在;因此修止观,有时反而会觉得人生很苦,会觉得修行很快乐、很和谐;因为众生苦,而想到要度众生,因为自己的乐,而想到要去给一切人快乐;这样心量就能够打开。
我们常说:一个人心量愈小,他的矛盾就一定也跟着多;心量打开之后,自然能跟更多的人、事、物产生和谐的现象,这样当然就能得到安定,也能得到快乐跟喜悦。所以我们看:『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故,即发生禅定』其实我刚才说过,不一定要刻意去修慈悲喜舍,才能有慈心善根发相;而是说你只要用修止的方法,很专心地去修,修到内心的烦恼冲突慢慢减少,而变成轻安寂静的状态,慈心跟悲心就自然会流露出来!
但这种慈悲心的流露,最好是下坐以后的事,你在上坐之中,最好还是继续用方法,不要随着慈心、悲心去打妄想了,自己的功夫反而会退转;内敛的功夫愈严谨,外延得就愈广延,我们修定修得心愈定,你这种慈悲心就愈能够流露;不要因为慈悲心一生,就退失了功夫,这善根就是善发,也就很有限了。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邪执,得定安稳,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是因缘观善根发相。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这里讲到推行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这里主要是讲到十二因缘,在心很定的时候,忽然解悟心生,想到十二因缘,种种过去、现在、未来,种种因缘交错变化产生身心的现象;而不觉得有我,不觉得有人,当然这还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一般人在静坐之中,因为心比较定,这跟智慧现行有关系。
¨ 慧有两种状态
第一种就是过去所听到的佛法或世间的智慧:我们的心,因为平常都是在散乱的状态所听的,因此听到的只是一些片断;现在因为打坐的关系,心慢慢静,甚至使这些片断统合起来;这我在讲到《小品般若经》时,有一种比喻:讲到初坏。坏跟瓶不一样!我们泥土做的罐子,只是泥土和水,叫做坏,还不够坚固,如果碰到水就散掉,没有力量;如果把坏放在火里面去烤、去烧,烧到最后变成瓶子,这瓶子就能够很坚固,不会碎掉。
虽然材料还是那些瓷土,但是因为经过火烧的关系;火烧了之后,能够把坏里面,所有的细沙跟细沙之间的界限,能够销熔而结为一体;本来是一粒一粒的沙形成的这个坏,经过火烧之后,所有沙粒的界限,结合在一起而变成瓶。这就像一般人用思虑的方法去整合一些观念,这种观念即使整合出来,像坏一样,没有力量;但是如果经过用打坐的方法,就像火一样,然后把这些观念,燃烧之后,他就从内在里面产生统合。这样所产生的力量,就像瓶一样很坚固。
所以经过一段打坐之后,我们很多观念,不但清楚,而且有力量,跟我们用第六意识去分别、思维所产生的结果不一样!我们常说:很多人都会讲佛法,讲的跟祖师讲的一样有道理,但并不能有深切的体验。为什么?因为不是经过定的修习,那些东西虽然是有,但琐碎没有力量。所以定能够使我们的知识统合,在心很定时,所听到的佛法跟我们平时所听到的不一样;我们的意识有深有浅,在平常散心所听到的是比较粗浅的,因为是用比较浅的意识所听到的;而在定中所听到的是比较深,力量就比较大!就像我们在打禅七时,所听的佛法也不出平常之外;但在打禅七之中所听到的佛法,感受会不一样。为什么呢?感受比较深!也是因为统合的力量比较大。
第二种就是说心很定了!我们的妄想杂念,甚至执着都慢慢沉淀了!心像明镜一样;心像水面一样,如果水面愈平,当然是能如实照耀万物,而显现在水面;如果心像波浪一样,七上八下的,当然所看到的影子,一定也是变形的。所以很多人在修定一段时间之后,他自然所感受到的世界就跟以前不一样,因为心定!所以,这时并不一定需要像这边书上所写的『推寻三世,无明行等』不是像用思维的方法去思考的;因为思维的方法,我刚才讲还是比较琐碎,没有力量;而是说用定的方法,让他自然成形后,就能够对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而会产生很大的力量,这有时就是所谓的顿悟,证!
很多人在打坐时,甚至说有一种境界,暂时的有一个偈颂出来!不知各位有没有听过?这偈颂当然是跟他当下的心境是完全相应的:譬如像《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你坐到一段时间,那句话,突然冒出来!然后就会觉得这世界就变成那个样子,当时的心,就能够变得很定。也有人那句话是自己发明出来的,但也不是用思维方法去思考出来的,而是自己迸出来!这就是解慧心生。在这境界里『不见人我,即离断常,破诸邪执,得定安稳,解慧开发,心生法喜』,也就说因缘观善根发相,不一定把它定的那么狭隘,只是十二因缘法,而是一切跟佛法相应的观念跟知见甚至是体验,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烦恼减少。
五、念佛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方、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稳,无诸恶想,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敬爱,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
五、念佛善根发相:我们平时看经、打坐、闻法,就是为了学佛,学佛是为了成佛。所以这念佛,不是净土宗所讲的念佛法门,更不只是念佛的名字,主要是念佛的智慧,念佛的功德圆满,念佛的智慧神通,念佛的一切庄严殊胜的,称为念…
《《天台小止观》讲记 善根发相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