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也不知为什么就觉得这个好,觉得那个不错。如果你是用这样的方法去修行,是佛还是魔?分不清楚。
常讲说业力跟愿力有什么差别?你布施就不见得你有这愿力,持戒不见得就代表愿力。而是说你到底是清不清楚?不清楚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业力,就算打坐,参加佛七、禅七都一样,如果不清楚都是业力;如果清楚知道他是什么因,什么缘,会形成什么的果,自己都考虑过了再来做,这是愿力。
所以『此是外事,与魔相滥。』如果自己不是很清楚,没有正确的知见作基础,那所做的一切则与魔相滥。因此不在于去问是布施、是持戒,是孝顺父母供养三宝,而是我们真正发的是什么心而做了这些?
经典上讲:『不与菩提心相应者,所做的一切,都是魔。』为什么呢?因为发心不正确!如果要用发人天增上心,去布施持戒、孝顺父母、供养三宝,这些与真正的佛法还是不相应的,所以还是魔;而要真正的发起道心、发起菩提心、出离心,才能真正跟佛法相应。所以问题在于发心,不在于现象!
二者、内善根发相:所谓诸禅法门,善根开发也。即为三意:一正明善根发相、二分别真伪、三明用止观长养善根。
云何名内善根发相?有五种善根,发相不同:
一、息道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
三、慈心善根发相
四、观因缘善根发相
五、念佛善根发相
天台一向用五停心观归纳一切佛法,把所有的善根归为五类:
我们首先看第一息道善根发相:息道就是指呼吸的意思,这也就是用呼吸的方法,包括数息法跟随息法。
一、云何息道善根发相?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不起,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
这里有一个字眼『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事实上,如果我们一个人真正好好用方法时,心会愈来愈定;但不会觉得自己心愈来愈定,这是一点;心会慢慢地妄念减少。下面『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有定。色界定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个人都有定也有乱,事实上,定跟乱只是比较而言,没有绝对的定,也没有绝对的乱。像我们现在还能够看书、思考,表示心还有某种的定。如果你心真的乱,像精神病一样,根本不可能做思考,不可能做任何事情,所以欲界也是有一些的定,只是没有那么深定而已。
未到地等定:欲界到色界之间,有另外一种定,叫做未到地定。未到色界的定,也就是过度阶段,详细的何谓欲界定、未到地定,其实有这种名词,但每个人修行的体验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它的诠释、定义,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因为你心愈来愈定就好了,管它什么现在是叫欲界定还是未到地定。如果还要去详细分别,那才是妄想。
于此定中,都不见身心相貌,于后或径,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得所,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行为喻!是为数息根本禅定善根发相。
打坐坐得慢慢身心都能安稳,身心安稳之后,反而不见身心的存在;身动了─所以才知道身体的存在,心动了─所以知道心的存在;如果身心都很安稳,反而不觉得身心的存在;所以于此定中,都不见身心相貌,当然是一心一意在方法。
下面所讲的,『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我想这离我们太远了!『将息得所,不退不失』这种呼吸调适得很好,调身、调息、调心都调得很好。我们上次说到一般人打坐,坐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心能够定,心能够静,气会慢慢归于小腹,所谓的丹田;归于丹田之后,就会开始打通任督二脉。
那么『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这八触而发,依据我的了解,当然是心比较定之后,才有办法使气入丹田,也才有打通任督二脉,或者其它的经脉。这样在打通的过程之中,有所谓的八触现象的产生。
八触首先是讲痛跟痒。痛,我们一再说到,痛是因为气碰到障碍,痒也是;然后一般来讲,都是先暖热的现象,然后会慢慢转成清凉,身体有时重,有时觉得轻,轻─是轻安,重─是稳重;气脉有时通,有时涩;有时身体会感觉在摇动、振动等等,这些现象我们说过了,都是气脉通调的过程,所产生的现象,这些现象大致而言,都是好的。为什么呢?表示心要稍微定一点,用得到方法,才有这些现象产生,我们讲到养气调脉,一定是气养足了,才有可能调脉,脉调了,才有这些现象产生;甚至这些只是生理上的反应;说是善根,当然可以慢慢由苦而转乐,但跟真正的佛法,还是不相应,还很远的。
『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行为喻!是为数息根本禅定善根发相』事实上,在八触产生的时候,身心不可能很安定的,也不可能很快乐的;因为八触是气脉由塞而通的过程,要等到这过程过去之后,气脉完全舒畅了!这时才可能身心安定,快乐清净。还在动、痒、冷、暖,不可能太清净的;因为触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妄念。妄念就叫我们心不能很安定,但这过程过了之后,气脉会变得比较通调,气通了身体能定,心也能够安稳,方法也能够用得很好;当然就能进一步的安定、清净,不可为喻!
这是说:在八触之后,还是要继续用方法,数息的继续数,念佛的继续念,才可能身心安定;有些人就可能在八触发动时,心就跟着乱走,随着境界去打转;你只要不放腿,生理的变化还是有的,但是身心就不容易有更深的安定。
复次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遍身毛孔,皆悉虚疏,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麻麦壳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随息我们说过了:主要说他不数,只是注意呼吸!随息有两种:一种是随鼻息─把注意力放在鼻端,看着呼吸进出,而不数它;第二种是随身息─气从鼻子吸进去之后,就随着气所经过的路线而转。如果你的息道很通畅,这身体可以转过来,转过去,跟着转,这样就可以转到全身各处,转到手、转到脚,转到头。这样慢慢地气会愈来愈舒畅,气脉会愈来愈通。
这里讲到『即以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的讲法是说:能够看到我们身体三十六种物,包括内外十二,就是头发、皮肤等等;内就是心、肝、脾、胆等等,我们的五脏六腑等等,『犹如开仓』,像开仓库一样,见到里面有种种不同的器官。
事实上,据我们所听到的经验里面,好象没有人坐到这样子,说自己看到自己的心脏在跳,肺脏在呼吸。倒是有一些人会有另外一种经验:就说能够慢慢把自己当作客观的对象来看,我们坐时都知道,我在这里坐对不对?那时,好象会看到另外一个人在坐的样子,把你当作另外一个人来看,这境界本来是可能的,很多人就想说我的灵魂出窍了,不然怎么看得到,因为我们一般人的一种观念,就是认为我心在身体里面嘛,现在怎么跑到外面来看你的身体了?想说灵魂出窍了!很多人都有这种观念就是打坐坐得好,灵魂会出窍,上次还有一个人问我,灵魂会不会出窍,我说佛法的讲法:一向讲说,心遍太虚对不对?我们的心像太虚一样,包容一切,不在内也不在外,既然不在内,也不在外,哪有出不出窍的问题!打坐坐得好,心量会增大,会变得比较大。
因为一般人,都会被臭皮囊包住了!不是真正的心被包住了,而是我们的心量被他包住了,我们太执着这身体,你的所思所想,不出这身体之外。当我们打坐之后,使心量转大,心遍虚空,包容法界,这样能够慢慢把我们自己当作客观存在来看。这境界是有的,跟佛法也相应,但绝对不是灵魂出窍。那么『心大惊喜,寂静安快』如果有这样的境界时,有人害怕以为灵魂出窍,当然是惊吓!万一跑不回来,怎么办?死翘翘!其实不会有事的!
而如果我们有佛法的知见时,我们会觉得说,原来我这身体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我们一直把这身体当作主人,而在那境界里,就能慢慢把这身体客观化,把它当作一种客,你心就能够慢慢做主。本来心是主人,身体是客,但很多人倒过来,这心反被身体牵着走,心变成身体的奴隶。在数息、随息慢慢能够做到,以心为主;这样就能够使我们的心态、观念有很大的改变,这是一种随息特胜善根发。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膨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籍,其心悲喜,耐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
或于初禅定中,忽然见内身外身不净,膨胀狼籍,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稳,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
或于定心中,见于身内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二、在讲到不净观善根发相的观念时,有两个观念不一样:
(1)厌离跟出离:厌─讨厌。譬如:有一个人,我们觉得他不聪明,不诚实,或者如何,有些人很讨厌,要嘛你滚!不嘛我走!这叫做厌离,如果发的是厌离心,有烦恼;为什么?如果你希望他滚,他不滚,看了烦恼,或者自己要跑,没地方可跑,跑来跑去,还是碰在一起,这是厌离心也!
(2)出离心:是说那人讨厌,好!我不管他!他死了,活着,都跟我无关!如果你是用厌离心,不管你厌的是什么东西,都是烦恼;我们要发的是出离心,不是厌离心。出离心,是叫我们能很快从境界中跳出来,跟我们无关!如果是厌离,还是有关的,因为他在跟不在,对我们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所以这是要讲到不净观,很多人本来很喜欢这身体,哪一天变成讨厌,一样是烦恼对不对?生病很讨厌,这身体怎么这么糟糕!生病又痛!讨厌他还是烦恼。
¨ 不净观
我想不净观,各位看一些佛学书都知道修法,有些人在打坐时,能够见…
《《天台小止观》讲记 善根发相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