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也不知爲什麼就覺得這個好,覺得那個不錯。如果你是用這樣的方法去修行,是佛還是魔?分不清楚。
常講說業力跟願力有什麼差別?你布施就不見得你有這願力,持戒不見得就代表願力。而是說你到底是清不清楚?不清楚者,所做的一切都是業力,就算打坐,參加佛七、禅七都一樣,如果不清楚都是業力;如果清楚知道他是什麼因,什麼緣,會形成什麼的果,自己都考慮過了再來做,這是願力。
所以『此是外事,與魔相濫。』如果自己不是很清楚,沒有正確的知見作基礎,那所做的一切則與魔相濫。因此不在于去問是布施、是持戒,是孝順父母供養叁寶,而是我們真正發的是什麼心而做了這些?
經典上講:『不與菩提心相應者,所做的一切,都是魔。』爲什麼呢?因爲發心不正確!如果要用發人天增上心,去布施持戒、孝順父母、供養叁寶,這些與真正的佛法還是不相應的,所以還是魔;而要真正的發起道心、發起菩提心、出離心,才能真正跟佛法相應。所以問題在于發心,不在于現象!
二者、內善根發相:所謂諸禅法門,善根開發也。即爲叁意:一正明善根發相、二分別真僞、叁明用止觀長養善根。
雲何名內善根發相?有五種善根,發相不同:
一、息道善根發相
二、不淨觀善根發相
叁、慈心善根發相
四、觀因緣善根發相
五、念佛善根發相
天臺一向用五停心觀歸納一切佛法,把所有的善根歸爲五類:
我們首先看第一息道善根發相:息道就是指呼吸的意思,這也就是用呼吸的方法,包括數息法跟隨息法。
一、雲何息道善根發相?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適,妄念不起,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穩。
這裏有一個字眼『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事實上,如果我們一個人真正好好用方法時,心會愈來愈定;但不會覺得自己心愈來愈定,這是一點;心會慢慢地妄念減少。下面『發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色有定。色界定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每個人都有定也有亂,事實上,定跟亂只是比較而言,沒有絕對的定,也沒有絕對的亂。像我們現在還能夠看書、思考,表示心還有某種的定。如果你心真的亂,像精神病一樣,根本不可能做思考,不可能做任何事情,所以欲界也是有一些的定,只是沒有那麼深定而已。
未到地等定:欲界到色界之間,有另外一種定,叫做未到地定。未到色界的定,也就是過度階段,詳細的何謂欲界定、未到地定,其實有這種名詞,但每個人修行的體驗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對它的诠釋、定義,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我覺得這並不重要,因爲你心愈來愈定就好了,管它什麼現在是叫欲界定還是未到地定。如果還要去詳細分別,那才是妄想。
于此定中,都不見身心相貌,于後或徑,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得所,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淨,不行爲喻!是爲數息根本禅定善根發相。
打坐坐得慢慢身心都能安穩,身心安穩之後,反而不見身心的存在;身動了─所以才知道身體的存在,心動了─所以知道心的存在;如果身心都很安穩,反而不覺得身心的存在;所以于此定中,都不見身心相貌,當然是一心一意在方法。
下面所講的,『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我想這離我們太遠了!『將息得所,不退不失』這種呼吸調適得很好,調身、調息、調心都調得很好。我們上次說到一般人打坐,坐了一段時間之後,如果心能夠定,心能夠靜,氣會慢慢歸于小腹,所謂的丹田;歸于丹田之後,就會開始打通任督二脈。
那麼『即于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這八觸而發,依據我的了解,當然是心比較定之後,才有辦法使氣入丹田,也才有打通任督二脈,或者其它的經脈。這樣在打通的過程之中,有所謂的八觸現象的産生。
八觸首先是講痛跟癢。痛,我們一再說到,痛是因爲氣碰到障礙,癢也是;然後一般來講,都是先暖熱的現象,然後會慢慢轉成清涼,身體有時重,有時覺得輕,輕─是輕安,重─是穩重;氣脈有時通,有時澀;有時身體會感覺在搖動、振動等等,這些現象我們說過了,都是氣脈通調的過程,所産生的現象,這些現象大致而言,都是好的。爲什麼呢?表示心要稍微定一點,用得到方法,才有這些現象産生,我們講到養氣調脈,一定是氣養足了,才有可能調脈,脈調了,才有這些現象産生;甚至這些只是生理上的反應;說是善根,當然可以慢慢由苦而轉樂,但跟真正的佛法,還是不相應,還很遠的。
『當觸發時,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淨,不行爲喻!是爲數息根本禅定善根發相』事實上,在八觸産生的時候,身心不可能很安定的,也不可能很快樂的;因爲八觸是氣脈由塞而通的過程,要等到這過程過去之後,氣脈完全舒暢了!這時才可能身心安定,快樂清淨。還在動、癢、冷、暖,不可能太清淨的;因爲觸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妄念。妄念就叫我們心不能很安定,但這過程過了之後,氣脈會變得比較通調,氣通了身體能定,心也能夠安穩,方法也能夠用得很好;當然就能進一步的安定、清淨,不可爲喻!
這是說:在八觸之後,還是要繼續用方法,數息的繼續數,念佛的繼續念,才可能身心安定;有些人就可能在八觸發動時,心就跟著亂走,隨著境界去打轉;你只要不放腿,生理的變化還是有的,但是身心就不容易有更深的安定。
複次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遍身毛孔,皆悉虛疏,即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猶如開倉,見麻麥殼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爲隨息特勝善根發相。
隨息我們說過了:主要說他不數,只是注意呼吸!隨息有兩種:一種是隨鼻息─把注意力放在鼻端,看著呼吸進出,而不數它;第二種是隨身息─氣從鼻子吸進去之後,就隨著氣所經過的路線而轉。如果你的息道很通暢,這身體可以轉過來,轉過去,跟著轉,這樣就可以轉到全身各處,轉到手、轉到腳,轉到頭。這樣慢慢地氣會愈來愈舒暢,氣脈會愈來愈通。
這裏講到『即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猶如開倉』的講法是說:能夠看到我們身體叁十六種物,包括內外十二,就是頭發、皮膚等等;內就是心、肝、脾、膽等等,我們的五髒六腑等等,『猶如開倉』,像開倉庫一樣,見到裏面有種種不同的器官。
事實上,據我們所聽到的經驗裏面,好象沒有人坐到這樣子,說自己看到自己的心髒在跳,肺髒在呼吸。倒是有一些人會有另外一種經驗:就說能夠慢慢把自己當作客觀的對象來看,我們坐時都知道,我在這裏坐對不對?那時,好象會看到另外一個人在坐的樣子,把你當作另外一個人來看,這境界本來是可能的,很多人就想說我的靈魂出竅了,不然怎麼看得到,因爲我們一般人的一種觀念,就是認爲我心在身體裏面嘛,現在怎麼跑到外面來看你的身體了?想說靈魂出竅了!很多人都有這種觀念就是打坐坐得好,靈魂會出竅,上次還有一個人問我,靈魂會不會出竅,我說佛法的講法:一向講說,心遍太虛對不對?我們的心像太虛一樣,包容一切,不在內也不在外,既然不在內,也不在外,哪有出不出竅的問題!打坐坐得好,心量會增大,會變得比較大。
因爲一般人,都會被臭皮囊包住了!不是真正的心被包住了,而是我們的心量被他包住了,我們太執著這身體,你的所思所想,不出這身體之外。當我們打坐之後,使心量轉大,心遍虛空,包容法界,這樣能夠慢慢把我們自己當作客觀存在來看。這境界是有的,跟佛法也相應,但絕對不是靈魂出竅。那麼『心大驚喜,寂靜安快』如果有這樣的境界時,有人害怕以爲靈魂出竅,當然是驚嚇!萬一跑不回來,怎麼辦?死翹翹!其實不會有事的!
而如果我們有佛法的知見時,我們會覺得說,原來我這身體並不是我們想象的樣子,我們一直把這身體當作主人,而在那境界裏,就能慢慢把這身體客觀化,把它當作一種客,你心就能夠慢慢做主。本來心是主人,身體是客,但很多人倒過來,這心反被身體牽著走,心變成身體的奴隸。在數息、隨息慢慢能夠做到,以心爲主;這樣就能夠使我們的心態、觀念有很大的改變,這是一種隨息特勝善根發。
二、不淨觀善根發相: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虛寂,忽然見他男女身死,死已膨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籍,其心悲喜,耐患所愛,此爲九想善根發相。
或于初禅定中,忽然見內身外身不淨,膨脹狼籍,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拄,見是事已,定心安穩,驚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舍善根發相。
或于定心中,見于身內及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淨,此爲大不淨善根發相。
二、在講到不淨觀善根發相的觀念時,有兩個觀念不一樣:
(1)厭離跟出離:厭─討厭。譬如:有一個人,我們覺得他不聰明,不誠實,或者如何,有些人很討厭,要嘛你滾!不嘛我走!這叫做厭離,如果發的是厭離心,有煩惱;爲什麼?如果你希望他滾,他不滾,看了煩惱,或者自己要跑,沒地方可跑,跑來跑去,還是碰在一起,這是厭離心也!
(2)出離心:是說那人討厭,好!我不管他!他死了,活著,都跟我無關!如果你是用厭離心,不管你厭的是什麼東西,都是煩惱;我們要發的是出離心,不是厭離心。出離心,是叫我們能很快從境界中跳出來,跟我們無關!如果是厭離,還是有關的,因爲他在跟不在,對我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所以這是要講到不淨觀,很多人本來很喜歡這身體,哪一天變成討厭,一樣是煩惱對不對?生病很討厭,這身體怎麼這麼糟糕!生病又痛!討厭他還是煩惱。
¨ 不淨觀
我想不淨觀,各位看一些佛學書都知道修法,有些人在打坐時,能夠見…
《《天臺小止觀》講記 善根發相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