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P9

  ..续本文上一页心,不见相貌,当知!卧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卧中亦须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

  次若于作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作?若为不善、无记事,即不应作,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作。云何为作中修止?若于坐作,即当了知!因于作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作时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身手,造作诸事,由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作。反观作心,不见相貌,当知!作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作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

  还有一些补充:在论颂里所讲到的行中修止,主要是就理而言,前面讲到止有三种:系缘守境止、制心止、体真止。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可以修止,修止的方法,就是把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在当下的动作,走路时,注意走路动作;或者扫地,擦桌子时,注意擦桌子的动作,系缘守境止,守的就是我们当下的动作。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哪里。很多人又问,平常走路时怎么用心?有人当然是用念佛的方法,但就修禅者,就是把心安于当下的动作上。这称为系缘守境止;制心止:如果心中起任何的妄想杂念,就赶快把它制止。体真止,前面已说了。

  接着看寝卧时,我们有时是有所为,有时是无所为。我们说休息是为了什么?有人答: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这里讲到,若为放逸等事,则不应卧;如果只是为了个人散漫的习气,放逸的习气,则不应卧。若为调和四大,故应卧,如果为了是使身体休息,有更多的精神做明天的事,就应该卧!同样行、住、坐也都是一样,都是属于静态的,所以我们一起讲。

  卧时应如狮子王卧,以前应该说过了,也就说有为?还是无为?还是离不开最后的目的,就是以佛法能自利利人,休息只是其中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目的。

  这里有一段「云何卧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劳乏,即便惛暗,放纵六情,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眠,反观卧心,不见相貌。」心会不会劳乏?我们说:心很累!很多人心力不足,心里憔悴。在佛法里常讲:心包太虚,心力是无限的,而为什么有时会由心劳乏?会累呢?主要是一般人,都是造作或压抑,现在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一般人在平常时,尤其是在白天,都会用我们的意识,控制行为。我们认为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所以这个心,要常常控制我们的身体,而身体像猴子、像马一样!可能乱走乱跳,所以必需控制他,必需操纵他往那个方向走,必需控制他不要往哪个方向走,这就称为造作跟压抑。这样白天的心,就已经很辛苦了,所以晚上要休息,在晚上休息时,心对身体或者说对我们的下意识,就没有控制能力,因此身体就睡觉了,下意识就开始作梦去了!白天可以控制我们的潜意识,让坏念头不要产生,到了晚上因为心已累了要休息,所以他不管事,因此就作很多乱梦!也就讲说「由心劳乏,即便惛暗,放纵六情」心理学讲:这是反动现象。因为白天把潜意识控制的太紧了,晚上心休息了,他反动就跑出来,然后就作很多乱梦,或者称为补偿作用。这里就讲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白天不要很辛苦的去造作,也不需要很用劲去压抑,则心不会劳困,对不对?而白天与黑夜,应该都一样有精神的。

  也就说一般人,不管是世间人,还是学佛者,最初还是用造作跟压抑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身心,等到一段时间后,我们能用佛法转掉业识习气,不需要再去造作,为什么?因为我们无所求,所以不用造作,贪瞋痴的习气,慢慢消除了,所以也不用再压抑,因为不再造作、压抑时,我们的心就很轻松自然,白天晚上都一样,这时就没有所谓「由心劳乏,即便惛暗,放纵六情」,所以有人说智人无梦,因为白天跟晚上一样,由于用心一样,用心平等,所以就没这问题。同样我们很多人白天工作时都会很累,如果就体力而言,是会消耗一些,但很多时候人的累,主要产生于观念上的不协调,有时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你还没有作时就已经很累了,更不要说作;对有兴趣的事情,别人看来虽然很辛苦,你不觉得!好的很!继续做。所以累不累?主要是心,心不能统一,心不能够安。

  这是讲到休息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用太造作压抑,自己也不会很累,身体也不会很累,而身体需要休息的也就更少。这是讲到住、坐、卧时。行跟作意思一样,所以我们一起讲。现在看:如果于语时。引文P.42

  次、若于语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语?若为欲论说,不善无记事,即不应语,若为善利益事,则应语。云何名语中修止?若于语时,即当了知,因此语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云何语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觉观,鼓动气息,冲于咽喉,唇舌齿颚故,出音声语言,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语,反观语心,不见相貌,当知!语音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语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

  首先讲到:人讲话是为什么?一般人都会说,是为了彼此沟通协调;反之,不是为了沟通或者也不能协调,我想大概就不用讲了。譬如:有些人不是为了沟通,只是为了发表意见;他根本不管别人听不听,就叽哩呱啦一直讲下去!不管别人有没有反应,只要有的说,他就很快乐了!这种人应该反省,我们讲话是为了沟通,尤其是为了协调;如果不能协调,这种沟通讲话,就没有意义。

  第二种状况就是每个人都很有反应,但却在那边诤。你讲我不听,我讲你不听,从早上吵到下午,也没有什么结果。所以这情况,我的看法是:彼此的意见已表达清楚,如果不能协调,就不用再协调了,因为不可能再协调了。

  因此事实上讲话,一方面把自己的观念表达清楚之外,另外也要把别人的话听清楚。很多人没有这种风度,只是很想把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别人讲什么呢?没兴趣!诤论当然就会愈来愈多。

  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讲话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沟通、协调。因此我们常讲所谓: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如果在沟通跟协调两个大原则来看,就是变得没有意义!妄语─既不能沟通,也不能协调;恶口、两舌,绮语都一样!所以那是没有效率的事情。也就说人活着不可能不讲话,但要知道是出于什么动机?动机─是为了要沟通协调。结果能不能达成目标呢?如果不能达成目标,就不用花费那么多时间。这里我想一般世间的言语是很容易说明清楚的。

  对一个出家人而言,有人会告诉你说:你这人要多讲,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动机,也要仔细去分辨。像刚才所讲,弘法利生也可以得到一些名闻利养;到底我们最初是发了怎样的动机去作弘法的事?去讲?这是第一个讲到的问题。

  第二、有时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是为了习气,有些人爱热闹!人愈多愈好!最初只是为了这种爱热闹、爱攀缘的习气而做的呢,这是一个问题。

  第三、是时机的问题。譬如:我现在可以讲,也可以不讲,为什么?因为有人自己在自修上,并不是基础已很稳固了!如果要讲当然也可以讲一些更基础的东西;但这时你是讲还是不讲,不讲是做什么?应该是继续努力去充实我们自己,对不对?所以很多人虽很热情,急着讲,但讲的东西并不怎么高明,就是不能掌握最好的时机,这时机有时要延后。

  第四个问题是法门。什么叫法门呢?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佛教,办很多大型的活动,诵经、拜忏、念佛、甚至朝山,到处有很多人在鼓励,也很多人在追随。但我们要问:这样的法门对众生是否最有效?是否最能对治他们的习气?是否最能破除他们的邪见?如果这时这个法门,不能够破除众生的习气、邪见;甚至说只是顺着他们的妄想,而这种法门就应该考虑,不要去做它!这是止;也就说弘法利生,这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可是如果我们在对治自己的问题,没有好好考虑,做得很辛苦,甚至说做得很光彩,但不见得真的做到弘法跟利生。

  刚才讲到几个问题,第一个名闻利养、第二个是习气、第三个是时机,第四个是法门。同样都是讲到修止,如果是名利、习气现行,当然就不应该讲;如果为时机不合,也不应用讲;如果是法门并非最直接有效的,当然也不必去说、不用去弘。

  第二是观。观什么呢?刚才已讲到,一件事情要去做,一定是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对现在有利,对未来也有利。如果就弘法而言:对我个人的道业,一定会有帮助的,对众生一定也是会有帮助的;甚至说他既能够合乎个人的兴趣,也能合乎道业的标准,而且又对现实的佛教与众生,有切身的利益。问什么事情才是呢?这当然得透过对现实的了解,对佛法的了解,而才能做最好的选择。过去的时代所弘扬的法门,跟今天的时代所要弘扬的法门,不一定一样!因为时代在变,众生在变,时机在变;如果没有比较高的佛法的引导,如果没有比较多世间知识的学问作基础,我们很难去抓到最好的点。

  这就止观,要如何去抓到这个点,当然还是要慢慢去用心,要慢慢去体会。但是我相信如果大家往这边去用心,刚才讲到十分不能做得圆满,但是六分、七分应该是可以慢慢去做到,去努力的。今天就讲到历缘修止观,下次再讲对境修止观。

  今天就看到四十二页,前面的文字,都差不多的,我们就略过去!引文P.42

  次、云何名眼见色时修止?随见色时,即知如水中月,无有定实,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若见违情之色,不起恚恼,若见非违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

  我想文字的意思很容易了解。水中的月,只有形象,没有实质,在佛法讲到一切的现象,也都只有现象,没有它不变的本体、没有他不变的实有,所以称为水中月。见到我们本来会起贪的─不起贪;本来会起瞋的─不起瞋;本来是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顺、非逆的,不起诸乱想,是名修…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