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相应的向,因为被业障习气所转,而偏离我们修行的方向或正道的方向,我们就是要把心抓回来,抓回到正道的方向,这称为回向。对一般众生来讲,没有所谓回向的问题,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东西南北胡乱走,没有一个定向可走;学佛者有一个方向,就是要时时刻刻抓紧这个方向,万一偏差了要很快的警觉到,而马上返回,这称为回向。所以止观跟回向,事实上是差不多,把偏差的方向止住,然后再回到正归的方向,这就是观。
转识成智:识是业障习气的现行,所以要止也就是要转之义;转识成智:智是智慧,如果能够跟正道跟观相应,当然是智慧;所以止观、回向、转识成智,就很多宗派的讲法可能不一样,但就修行而言,还是一样的。
也就说在我们对于任何的外缘及境界时,都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跟念头,所以称为历缘对境修止观。在书上又把历缘跟对境分开。我们先看:
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音:佐,意:劳动)作、六言语。
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着髑、六意对法。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也!
就是把我们生活的作为分六大类,事实上如果再把它简单归纳:住、坐、卧─可说是静态,算是一类。住─是指站而不动;坐─坐而不动;卧─躺着不动。这都是指静态不动的。
行、作作、言语─这是动的部份。下面这些文字蛮长的,但事实上意思都差不多。现在挑两个比较代表性的,动的挑一个,静的挑一部份讲述。
引文P.39
行者若于行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行,若为不善、无记事,则不应行,若为善利益、为如法事,即应行。云何名行中修止?若于行时,即当了知!因于行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云何行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身故,有去来往返,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行,反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行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
这行、作作及言语,文字都差不多!现在简单先讲:
¨ 行
首先,要做什么事情?要先问自己!
第一要问是什么动机而想做?不管是行还是作作,还是言语,我们的动机有时只是为了习气,想玩、好名、好利等等。我今为何事欲行,若为不善、无记事,则不应行。所谓不善:我们分做两种:一是不善的因,一是不善的果。因,我们刚才讲是动机,要问我是基于什么原因,想去做这类的事?问这原因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是智慧?还是习气?如果是习气而已,就不应该作。我们不应该顺着习气去转,这就我们的动机而言。
第二要问结果:做了对我或对别人有没有什么利益?这利益又分做世间的利益还有佛法的利益。有时顺着习气去做,可能对自己跟别人有好处;也有时候顺着佛法去做,不一定对自己或别人有好处。为什么?因为当然是不对时、不对机。所以什么事情要做,要检查动机跟结果;如果动机正确,结果也是好的,当然可以做。
这样就变成四种,对不对?因不善,果也不善,当然不做;有时是因善,果不善;有时是因不善,果善;最好的是因跟果都善就去做。动机是纯正,结果也是好的,这事情当然应该去做;如果动机不正,或者结果不好,还是避免去做;动机不正,结果也不好,当然是不做!
这是第一点首先要判断什么动机而做,这事情值不值得做;也就是一般世间人所讲的,作这事情有没有意义?有意义的事情,应该是动机纯正,效果也很好,应该是对自己跟他人都好。
这一点我需要补充说明:很多人认为修行就是要舍己为人,其实我的看法不是这样子!因为在佛法因缘观里讲到,因缘彼此互为增长,真正的聪明者,能找到对自己跟别人都有帮助的事情去做,只有那些不够聪明、智慧不足者,才要舍己为人,或者说要牺牲别人,成就自己,这就佛法而言,都不是中道。中道就是可以找到两全的方法,对自己跟别人都有好处,而且对现在、未来、都有好处;有的事情,只有对现在有好处,对未来没有好处;有的事情对现在没有好处,对未来可能有好处;但最聪明者,还是应该可找到对现在及未来都有好处的;也就说判断一件事情,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做?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点要规划:如果事情有意义值得去做,应该怎么做?就世间法而言,就是要怎么规划,比较有效率。我们不讲盖房子的大事情,就只是扫地、做饭,有没有效率?还是差很多的!有人煮一顿饭,从早上忙到下午,也煮不出什么好饭的。为什么呢?他不知道怎么控制,怎么去做出有效率的事情。所以当决定这事情是有意义,值得去做时。其次,就是考虑怎样做有效率?怎样做才可达到最圆满的。因此就牵涉到规划的问题,很多学佛者,不喜欢动脑筋;学佛后认为,不要分别,不要打妄想,规划要去收集资料,去运用思考,这些都是打妄想,其实不是!刚才已讲到,如果你的动机是纯正的,如果最后的效果,是对自己跟别人都有好处,这不叫妄想。顺着习气走才是妄想;所以很多学佛者,不喜欢动脑筋的事情,所以要动脑筋的事情,都叫那些没有学佛者去动就好了!这世界当然就完蛋了!
所以我们也常看到佛教界有时做的,实在不怎么高明,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动脑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还是要规划。规划的事情,除了牵涉到个人的品德之外,还牵涉到基本的技术知识,如果基本的知识不够,当然能做的规划就很有限了!尤其在这时代,除非不想做事,如果真想做一点事,还是要俱备很多世间的知识。佛法的基础是世间法,只是学佛者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合这些资料;基本的资料还是来自于世间法,但学佛者怎样来统合这些资料,统合的方法跟世间人不一样,如果你什么资料都没有,即使你有再高明的统合方法,还是没办法的。这是第二种就是要规划出比较有效率的作业方法。
第三点才是执行,就是开始去做。如果前面都已确定,当然就一心一意的去做。
最后,第四点才是检讨:检讨主要是说,当然我们不可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因为人的知识,不可能是很圆满的。所以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觉说,我们所用的方法还是有一些缺失,我们再慢慢去改进。或者不只方法上的缺失,可能心态上都有缺失,最初我们认为动机是纯正的,结果到最后动机慢慢变成不纯正了!这事情是经常发生,不是偶然的。譬如:很多人最初作事情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可是过一段时间,名闻利养慢慢来时,动机可能就慢慢移转了!所以这时要检讨,你所做的在技术上,有没有应该改进的;尤其在心态上有没有应该检讨的,心态上─当然主要是就贪瞋痴这些问题而言。这是讲到行的时候要所修的止。如果是习气现行,或者是没有效率的事情,就应该止;反之,如果自己心态上的偏差应该止。
云何行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身故,有去来往反,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行,反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如果进一步观照我们所做的事情,当然是已经检讨过,这事情做得好不好?坏不坏?
另外有一点:要把个人的得失心跳出来。很多时候一件事的成功,并不是你一个人就能成功的,因为必需有很多的因缘才能成功凑合,如果不说成功,至少比较圆满一点!同样一件事情的失败或者做得不理想,也不是一个人能背负完全的责任。所以应该在方法上不断地改进,可是不要把个人的得失心,尤其个人的价值观摆在里面,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做好了,结果自己反而会起慢心、贪心,这样就其它人来看你成功了,可是就佛法来看,你其实还是失败的,因为你起了贪心、慢心,最后总是会失败的。
所以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如果我只是算其中的一种因缘,能成是共业所成,如果是失败也是大家的共业。因此我们虽不断地努力,去找最好的方法,去做最有效的规画;但不要把个人的得失心、价值观,摆在里面,这样自己就能超然自在,而不废菩萨道有为的事业。
反观行心不见相貌,不要把我个人的意志,行─我们可以说是行为的行,也可以说是受、想、行、识的行,这行是意志─个人的意识。不要把个人的意识摆到事业里面,就能超然自在,跟真正的修行能够相应,这是讲到有关修行有为的部份。
次:若于住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住,若为不善、无记事,即不应住,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云何名住中修止?若于住时,即当了知,因于住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住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制御,竖身安立,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住,反观住心,不见相貌,当知!住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住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
次:若于坐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坐?若为不善、无记事,即不应坐,若为善利益事,即应坐。云何名坐中修止?即当了知,因于坐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坐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作念累脚安身,由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坐,反观坐心,不见相貌,当知!坐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坐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
住跟坐都差不多,我们看第四个卧。
引文P.41
次若于寝卧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卧?若为不如法,放逸等事,即不应卧,若为调和四大故应卧,卧时应如狮子王卧。云何卧中修止?若于寝息时,即当了知,因于眠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云何卧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劳之,即便惛暗,放纵六情,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眠,反观卧…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