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来成佛;因为无明是无始的,既然是无始的无明,为什么还说本来成佛?这两个是互相矛盾。如果是本来成佛,后来变成众生,这无明应该是有始,不是无始。
但这种讲自性清净心,本来成佛,在很多修定者会有这样的觉受,为什么?因为修得身心很轻安,觉得这世界本来这样就好了嘛!干嘛去造作、分别取舍?我相信很多人听到一些大乘佛法者,也会讲任运自在、真如本心。然而这是修行后的境界,不是我们现在的境界,一般凡夫现在还是无明习气,所以不可能任性就能成道的。在无明邪见没有破,过去的习气业障没有转之前,任运还不自在!任运不可解脱的。很多人也讲当下即是!如果没经过一番修证觉悟,当下还不是!就只是贪瞋痴而已,哪有什么当下即是,所以这是第二种称为任病。
3. 止病:就是把你的心停顿下来。很多人对于修定的观念,是说把一切的妄想习气全部停顿下来;但事实上佛法常讲:诸行无常─就应该是变化的。不只境界是变化的,心也是变化的,身心是变化的,那我们修定是修什么意思?相信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不对?修定就是修心不要动啊!
我们又说观心无常,心应该是变化的,这两个有没有矛盾呢?没有矛盾!因为我们所止的是妄想,是妄念,妄念可止;但真心不会止。如果只是用止的方法来修行,不可能成就智慧,佛也不可能度众生,更不可能成就他的福德神通,因为都止了嘛!所以要知道,所止的只是妄念,正念不会止。
4. 灭病:灭当然更离谱了,灭就是断灭!佛法尤其中观常讲:不常不断!一切法是不常不断,不可能灭。所以能以细心,取偏邪之理,这种讲任病、止病、灭病,这都很可能在定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详细看《楞严经》里面所谓的五十阴魔,大致而言是以色、受、想、行、识来讲的。
这能以细心取偏邪之理,是在最后「识」所讲的,在定中会采取一些偏差的道理,执以为实,因此去教化众生。我们看:如果不知定心虚诳,必生贪着,如果生贪着,执以为实。如果知虚诳不实,则爱见不起,是名修止。要知道,在身心比较定的状态,这状态也是因缘所生法,因为你用修定的方法,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受,不管是身体的感受,还是心理上的感受,这些都还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必然是无常,苦空、无我。如果我们能用这种因缘所生法,了解定中一切身体或心理的感受,我们就不会执着,因为因缘所生法必然是无常、苦空,无常、苦、空就不会起执着。
很多人在修定之后,会产生很多后遗症,为什么?因为把定中的境界当作真的,慢慢会觉得这世间是虚妄的,因为跟定中不一样,定中的才是真的,他就很麻烦了,他一回到现实的世间,就没办法生存了;因为会觉得跟这世间隔隔不入。很多修定者会有这样的偏差。他只能自己躲起来,躲在山上里,过一个很单纯的生活,尤其回到很繁华的世间,很多众生的世间,就没办法,这样的人顶多是有定,没有智慧。真正的智慧,不应该是这样子;这主要是把定中的境界当作真的,认为修行就是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事实上真正的佛法告诉我们,修行不是要去追求怎样的境界,而是说在任何的境界中,都能超然自在。
所以,尔时应当修观,观于定中细心,如果不见定中细心,即不执着定见,如果不执着定见,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是名修观。刚才已经讲到修观主要是修因缘观,因为观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无常苦空,这样就没有什么好执着的。引文P.37~38
第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观,而入禅定,虽得入定,而无观慧,若无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结。或观慧微少,即不能发起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尔时应当!修观破析。
这首先讲到,第一种人定多慧少:在佛法常说要有智慧,就是要有闻思修,很多人并没有闻思的基础,就直接用修定的方法,可以把心止,可把妄念止;但并不能有智慧,这就是一般人说的外道,因为不能听闻佛法,我们都称他为外道。
第二种人不能将闻思的智慧用于禅坐:在佛教中倒是蛮普遍的,就说也有闻思的基础,也有坐禅的基础,但闻思修,修主要是指修止跟修观;很多人在打坐时知道怎么修止,但不会修观,也就说没办法把闻思的智慧运用到禅坐上,你盘坐时,可能还只是数息,如果只是数息,外道也是一样数;如果你只是念佛,外道也可以念,当然不是念阿弥陀佛,但有他们可以念的圣号。
也就说一般人在修定时,不能把闻思的佛法拿来用,就很容易造成解跟行分开的一种偏差,定跟慧不能均等,是不可能证果的,我们今天虽然佛法听了很多,为什么都不能有所证,主要是定慧不能等持,闻思的佛法,其实已够多了!舍利弗、目犍连听了几句佛法,就证初果了!而我们现在所听的大概不知道比他多了多少倍?不能证果,主要是定慧不能等持,尤其一般人不会用定的基础来修观。所以如果无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结。关于观慧的部份,前面已说过了,就是对治观还有正观。
若于定中,智慧开发,即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若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或因修止,即发智慧,而无定心,智慧即多,而心豁然开解,智慧分明,而不得定心,定心少故,则心动散,故如风中灯,照物不了!
故释论云:若无定心,虽有观空、无相等智慧,是为颠倒智慧,是为狂智慧,不能出离生死。尔时应当复修止,以修止故,即得定心,得定心故,如密室中灯,则能破暗,照物分别。是即略说:为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相。
¨ 闻思‧定‧慧‧证果之间
如果单单有闻思的基础,又有修定的方法,这样能否证果呢?在《阿含经》讲能证果,就是有闻思的基础;但只是修定不修观,只是用数息法能证果,这里有一个问题,有些人能证果,有些人则不能证,问题在哪里?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说在我们闻思的佛法里,有没有疑情?有没有目标?很多人听闻佛法,他只是听,他没想到佛法是要来对治我的问题,只是把它当作世间学问来看,虽然学了很多,自己不会用,对自己的目标不清楚,或对自己的问题不清楚。如果我们在心中有一个问题,当然这是真实的问题,是生命的问题,就以这问题去听闻佛法,去思考,以这样的心态去打坐,就会以这问题为中心,把闻思的佛法跟修定的定心结合,而能证且能够相应。这也就说刚才讲解跟行分开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问题做中心,就没办法把解跟行两个合在一起,还是各修各的,不能证果。
这也就是我们常讲,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死心,要有道心,要有自己的问题,我们也常讲到,同样看了一本书,为什么每个人得到的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问题不一样,我所听到的一定是跟我的问题比较相关的部份。如果人对问题看得很真、很切,他的吸收能力就会比平常人高。为什么有些人能开悟,有些人不能开悟,也是你有没有问题?也就说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事实上主要是在于我们修止观的一种心态,主要是初发心,因为我们有没有问题,如果从个人的问题做出发,去修定修慧,他自然能够结合,而对我们产生有效的帮助,这是讲到修止观相。
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若用此五番修止观意,取舍不失其宜,当知是人善修佛法故,必于一生不空过也!
今天所讲修止观的方法,很多人不会用修观的方法,或者很多人根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比较深刻的疑情,这样学佛虽然学得很久,能受用的部份就很有限。我们继续往下看。正文P.38
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所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独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恒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
这里讲到如果就专修而言,当然打坐观心是最好的方法,但我们有累之身,这身体就是要吃饭、穿衣服,要牵涉到很多生活的缘,人事的缘,所以不能专心打坐;对大部份人而言,生活的时间占大部份,一天廿四小时,在生活之中,大概占去了十七、八个小时。扣掉睡觉、打坐,就是属于对人、对事境界。如果在对人、对事时,不修习止观,我们修心有间绝,在修行上有时用,有时不用,称为有间绝。结业独处而起,如果我们在生活之中,对境界时,不会用止观的方法,我们的业障习气,没有用止观的方法对治,所以它就能浮现出来!独处而起是说,因为没有用止观的方法对治,所以它就浮现,使我们所做所为变成跟佛法不相应。所以即便在生活之中,我们还是要用止观的方法,来调伏自己的身心。
现在讲三个名相其实是差不多的:第一个止观、第二个称为回向、第三个称为转识成智。我想这三个名相,大家常常听。
止观:主要是止妄念、止业息。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都是顺着过去的习气业障去想、去做。所谓的止就是止妄念,止习气;如果我发现到我现在所想所要做的,只是习气的现行,就应该把它止下来;这个止不一定只是打坐,有时能把我们过去不好的观念,让它摆下来!这也称为止。观主要是观法理、观法性。在对人对事,要用怎样的观念去对待呢?去思惟呢?就是牵涉到我们所用的理,不同人用不同理,当然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有些人就是自找烦恼,有些人就会造业,修行人不会自生烦恼,也不会造业,主要是说我们牵涉到的是什么样的观念?是用什么理来调伏,这样称为止观。止观,事实上跟真正的打坐,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打坐坐得好,对于修止观有直接的帮助,因为打坐时身比较安,心比较定,对我们妄想起落,会比较清楚。一个修止观修好的人,对自己的念头起落,应该会比别人清楚。
回向:如果发现到我们的动心起念,只是妄想杂念烦恼习气的现行,就应该马上回向,回到跟…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