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正修行第六▪P7

  ..續本文上一頁本來成佛;因爲無明是無始的,既然是無始的無明,爲什麼還說本來成佛?這兩個是互相矛盾。如果是本來成佛,後來變成衆生,這無明應該是有始,不是無始。

  但這種講自性清淨心,本來成佛,在很多修定者會有這樣的覺受,爲什麼?因爲修得身心很輕安,覺得這世界本來這樣就好了嘛!幹嘛去造作、分別取舍?我相信很多人聽到一些大乘佛法者,也會講任運自在、真如本心。然而這是修行後的境界,不是我們現在的境界,一般凡夫現在還是無明習氣,所以不可能任性就能成道的。在無明邪見沒有破,過去的習氣業障沒有轉之前,任運還不自在!任運不可解脫的。很多人也講當下即是!如果沒經過一番修證覺悟,當下還不是!就只是貪瞋癡而已,哪有什麼當下即是,所以這是第二種稱爲任病。

  3. 止病:就是把你的心停頓下來。很多人對于修定的觀念,是說把一切的妄想習氣全部停頓下來;但事實上佛法常講:諸行無常─就應該是變化的。不只境界是變化的,心也是變化的,身心是變化的,那我們修定是修什麼意思?相信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不對?修定就是修心不要動啊!

  我們又說觀心無常,心應該是變化的,這兩個有沒有矛盾呢?沒有矛盾!因爲我們所止的是妄想,是妄念,妄念可止;但真心不會止。如果只是用止的方法來修行,不可能成就智慧,佛也不可能度衆生,更不可能成就他的福德神通,因爲都止了嘛!所以要知道,所止的只是妄念,正念不會止。

  4. 滅病:滅當然更離譜了,滅就是斷滅!佛法尤其中觀常講:不常不斷!一切法是不常不斷,不可能滅。所以能以細心,取偏邪之理,這種講任病、止病、滅病,這都很可能在定中産生的一些問題。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詳細看《楞嚴經》裏面所謂的五十陰魔,大致而言是以色、受、想、行、識來講的。

  這能以細心取偏邪之理,是在最後「識」所講的,在定中會采取一些偏差的道理,執以爲實,因此去教化衆生。我們看:如果不知定心虛诳,必生貪著,如果生貪著,執以爲實。如果知虛诳不實,則愛見不起,是名修止。要知道,在身心比較定的狀態,這狀態也是因緣所生法,因爲你用修定的方法,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感受,不管是身體的感受,還是心理上的感受,這些都還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必然是無常,苦空、無我。如果我們能用這種因緣所生法,了解定中一切身體或心理的感受,我們就不會執著,因爲因緣所生法必然是無常、苦空,無常、苦、空就不會起執著。

  很多人在修定之後,會産生很多後遺症,爲什麼?因爲把定中的境界當作真的,慢慢會覺得這世間是虛妄的,因爲跟定中不一樣,定中的才是真的,他就很麻煩了,他一回到現實的世間,就沒辦法生存了;因爲會覺得跟這世間隔隔不入。很多修定者會有這樣的偏差。他只能自己躲起來,躲在山上裏,過一個很單純的生活,尤其回到很繁華的世間,很多衆生的世間,就沒辦法,這樣的人頂多是有定,沒有智慧。真正的智慧,不應該是這樣子;這主要是把定中的境界當作真的,認爲修行就是應該追求這樣的境界;事實上真正的佛法告訴我們,修行不是要去追求怎樣的境界,而是說在任何的境界中,都能超然自在。

  所以,爾時應當修觀,觀于定中細心,如果不見定中細心,即不執著定見,如果不執著定見,則愛見煩惱業,悉皆摧滅,是名修觀。剛才已經講到修觀主要是修因緣觀,因爲觀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無常苦空,這樣就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引文P.37~38

  第五、爲均齊定慧修止觀者: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觀,而入禅定,雖得入定,而無觀慧,若無觀慧是爲癡定,不能斷結。或觀慧微少,即不能發起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析。

  這首先講到,第一種人定多慧少:在佛法常說要有智慧,就是要有聞思修,很多人並沒有聞思的基礎,就直接用修定的方法,可以把心止,可把妄念止;但並不能有智慧,這就是一般人說的外道,因爲不能聽聞佛法,我們都稱他爲外道。

  第二種人不能將聞思的智慧用于禅坐:在佛教中倒是蠻普遍的,就說也有聞思的基礎,也有坐禅的基礎,但聞思修,修主要是指修止跟修觀;很多人在打坐時知道怎麼修止,但不會修觀,也就說沒辦法把聞思的智慧運用到禅坐上,你盤坐時,可能還只是數息,如果只是數息,外道也是一樣數;如果你只是念佛,外道也可以念,當然不是念阿彌陀佛,但有他們可以念的聖號。

  也就說一般人在修定時,不能把聞思的佛法拿來用,就很容易造成解跟行分開的一種偏差,定跟慧不能均等,是不可能證果的,我們今天雖然佛法聽了很多,爲什麼都不能有所證,主要是定慧不能等持,聞思的佛法,其實已夠多了!舍利弗、目犍連聽了幾句佛法,就證初果了!而我們現在所聽的大概不知道比他多了多少倍?不能證果,主要是定慧不能等持,尤其一般人不會用定的基礎來修觀。所以如果無觀慧是爲癡定,不能斷結。關于觀慧的部份,前面已說過了,就是對治觀還有正觀。

  若于定中,智慧開發,即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若行者于坐禅時,因修觀故,或因修止,即發智慧,而無定心,智慧即多,而心豁然開解,智慧分明,而不得定心,定心少故,則心動散,故如風中燈,照物不了!

  故釋論雲:若無定心,雖有觀空、無相等智慧,是爲顛倒智慧,是爲狂智慧,不能出離生死。爾時應當複修止,以修止故,即得定心,得定心故,如密室中燈,則能破暗,照物分別。是即略說:爲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相。

  ¨ 聞思‧定‧慧‧證果之間

  如果單單有聞思的基礎,又有修定的方法,這樣能否證果呢?在《阿含經》講能證果,就是有聞思的基礎;但只是修定不修觀,只是用數息法能證果,這裏有一個問題,有些人能證果,有些人則不能證,問題在哪裏?

  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說在我們聞思的佛法裏,有沒有疑情?有沒有目標?很多人聽聞佛法,他只是聽,他沒想到佛法是要來對治我的問題,只是把它當作世間學問來看,雖然學了很多,自己不會用,對自己的目標不清楚,或對自己的問題不清楚。如果我們在心中有一個問題,當然這是真實的問題,是生命的問題,就以這問題去聽聞佛法,去思考,以這樣的心態去打坐,就會以這問題爲中心,把聞思的佛法跟修定的定心結合,而能證且能夠相應。這也就說剛才講解跟行分開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問題做中心,就沒辦法把解跟行兩個合在一起,還是各修各的,不能證果。

  這也就是我們常講,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死心,要有道心,要有自己的問題,我們也常講到,同樣看了一本書,爲什麼每個人得到的不一樣,因爲每個人的問題不一樣,我所聽到的一定是跟我的問題比較相關的部份。如果人對問題看得很真、很切,他的吸收能力就會比平常人高。爲什麼有些人能開悟,有些人不能開悟,也是你有沒有問題?也就說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事實上主要是在于我們修止觀的一種心態,主要是初發心,因爲我們有沒有問題,如果從個人的問題做出發,去修定修慧,他自然能夠結合,而對我們産生有效的幫助,這是講到修止觀相。

  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若用此五番修止觀意,取舍不失其宜,當知是人善修佛法故,必于一生不空過也!

  今天所講修止觀的方法,很多人不會用修觀的方法,或者很多人根本對自己的生命,沒有比較深刻的疑情,這樣學佛雖然學得很久,能受用的部份就很有限。我們繼續往下看。正文P.38

  第二、明曆緣對境修止觀者:端身常坐,乃爲入道之勝要,所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絕,結業獨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于一切時中,恒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

  這裏講到如果就專修而言,當然打坐觀心是最好的方法,但我們有累之身,這身體就是要吃飯、穿衣服,要牽涉到很多生活的緣,人事的緣,所以不能專心打坐;對大部份人而言,生活的時間占大部份,一天廿四小時,在生活之中,大概占去了十七、八個小時。扣掉睡覺、打坐,就是屬于對人、對事境界。如果在對人、對事時,不修習止觀,我們修心有間絕,在修行上有時用,有時不用,稱爲有間絕。結業獨處而起,如果我們在生活之中,對境界時,不會用止觀的方法,我們的業障習氣,沒有用止觀的方法對治,所以它就能浮現出來!獨處而起是說,因爲沒有用止觀的方法對治,所以它就浮現,使我們所做所爲變成跟佛法不相應。所以即便在生活之中,我們還是要用止觀的方法,來調伏自己的身心。

  現在講叁個名相其實是差不多的:第一個止觀、第二個稱爲回向、第叁個稱爲轉識成智。我想這叁個名相,大家常常聽。

  止觀:主要是止妄念、止業息。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們都是順著過去的習氣業障去想、去做。所謂的止就是止妄念,止習氣;如果我發現到我現在所想所要做的,只是習氣的現行,就應該把它止下來;這個止不一定只是打坐,有時能把我們過去不好的觀念,讓它擺下來!這也稱爲止。觀主要是觀法理、觀法性。在對人對事,要用怎樣的觀念去對待呢?去思惟呢?就是牽涉到我們所用的理,不同人用不同理,當然會有不一樣的效果;有些人就是自找煩惱,有些人就會造業,修行人不會自生煩惱,也不會造業,主要是說我們牽涉到的是什麼樣的觀念?是用什麼理來調伏,這樣稱爲止觀。止觀,事實上跟真正的打坐,並沒有必然的關系;但打坐坐得好,對于修止觀有直接的幫助,因爲打坐時身比較安,心比較定,對我們妄想起落,會比較清楚。一個修止觀修好的人,對自己的念頭起落,應該會比別人清楚。

  回向:如果發現到我們的動心起念,只是妄想雜念煩惱習氣的現行,就應該馬上回向,回到跟…

《《天臺小止觀》講記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