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正修行第六▪P8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相應的向,因爲被業障習氣所轉,而偏離我們修行的方向或正道的方向,我們就是要把心抓回來,抓回到正道的方向,這稱爲回向。對一般衆生來講,沒有所謂回向的問題,因爲他們本來就是東西南北胡亂走,沒有一個定向可走;學佛者有一個方向,就是要時時刻刻抓緊這個方向,萬一偏差了要很快的警覺到,而馬上返回,這稱爲回向。所以止觀跟回向,事實上是差不多,把偏差的方向止住,然後再回到正歸的方向,這就是觀。

  轉識成智:識是業障習氣的現行,所以要止也就是要轉之義;轉識成智:智是智慧,如果能夠跟正道跟觀相應,當然是智慧;所以止觀、回向、轉識成智,就很多宗派的講法可能不一樣,但就修行而言,還是一樣的。

  也就說在我們對于任何的外緣及境界時,都要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跟念頭,所以稱爲曆緣對境修止觀。在書上又把曆緣跟對境分開。我們先看:

  雲何名曆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叁坐、四臥、五作(音:佐,意:勞動)作、六言語。

  雲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叁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著髑、六意對法。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爲曆緣對境修止觀也!

  就是把我們生活的作爲分六大類,事實上如果再把它簡單歸納:住、坐、臥─可說是靜態,算是一類。住─是指站而不動;坐─坐而不動;臥─躺著不動。這都是指靜態不動的。

  行、作作、言語─這是動的部份。下面這些文字蠻長的,但事實上意思都差不多。現在挑兩個比較代表性的,動的挑一個,靜的挑一部份講述。

  引文P.39

  行者若于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行,若爲不善、無記事,則不應行,若爲善利益、爲如法事,即應行。雲何名行中修止?若于行時,即當了知!因于行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雲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身故,有去來往返,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行,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行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這行、作作及言語,文字都差不多!現在簡單先講:

  ¨ 行

  首先,要做什麼事情?要先問自己!

  第一要問是什麼動機而想做?不管是行還是作作,還是言語,我們的動機有時只是爲了習氣,想玩、好名、好利等等。我今爲何事欲行,若爲不善、無記事,則不應行。所謂不善:我們分做兩種:一是不善的因,一是不善的果。因,我們剛才講是動機,要問我是基于什麼原因,想去做這類的事?問這原因是爲自己?還是爲別人?是智慧?還是習氣?如果是習氣而已,就不應該作。我們不應該順著習氣去轉,這就我們的動機而言。

  第二要問結果:做了對我或對別人有沒有什麼利益?這利益又分做世間的利益還有佛法的利益。有時順著習氣去做,可能對自己跟別人有好處;也有時候順著佛法去做,不一定對自己或別人有好處。爲什麼?因爲當然是不對時、不對機。所以什麼事情要做,要檢查動機跟結果;如果動機正確,結果也是好的,當然可以做。

  這樣就變成四種,對不對?因不善,果也不善,當然不做;有時是因善,果不善;有時是因不善,果善;最好的是因跟果都善就去做。動機是純正,結果也是好的,這事情當然應該去做;如果動機不正,或者結果不好,還是避免去做;動機不正,結果也不好,當然是不做!

  這是第一點首先要判斷什麼動機而做,這事情值不值得做;也就是一般世間人所講的,作這事情有沒有意義?有意義的事情,應該是動機純正,效果也很好,應該是對自己跟他人都好。

  這一點我需要補充說明:很多人認爲修行就是要舍己爲人,其實我的看法不是這樣子!因爲在佛法因緣觀裏講到,因緣彼此互爲增長,真正的聰明者,能找到對自己跟別人都有幫助的事情去做,只有那些不夠聰明、智慧不足者,才要舍己爲人,或者說要犧牲別人,成就自己,這就佛法而言,都不是中道。中道就是可以找到兩全的方法,對自己跟別人都有好處,而且對現在、未來、都有好處;有的事情,只有對現在有好處,對未來沒有好處;有的事情對現在沒有好處,對未來可能有好處;但最聰明者,還是應該可找到對現在及未來都有好處的;也就說判斷一件事情,有沒有意義?值不值得做?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點要規劃:如果事情有意義值得去做,應該怎麼做?就世間法而言,就是要怎麼規劃,比較有效率。我們不講蓋房子的大事情,就只是掃地、做飯,有沒有效率?還是差很多的!有人煮一頓飯,從早上忙到下午,也煮不出什麼好飯的。爲什麼呢?他不知道怎麼控製,怎麼去做出有效率的事情。所以當決定這事情是有意義,值得去做時。其次,就是考慮怎樣做有效率?怎樣做才可達到最圓滿的。因此就牽涉到規劃的問題,很多學佛者,不喜歡動腦筋;學佛後認爲,不要分別,不要打妄想,規劃要去收集資料,去運用思考,這些都是打妄想,其實不是!剛才已講到,如果你的動機是純正的,如果最後的效果,是對自己跟別人都有好處,這不叫妄想。順著習氣走才是妄想;所以很多學佛者,不喜歡動腦筋的事情,所以要動腦筋的事情,都叫那些沒有學佛者去動就好了!這世界當然就完蛋了!

  所以我們也常看到佛教界有時做的,實在不怎麼高明,因爲大家都不喜歡動腦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還是要規劃。規劃的事情,除了牽涉到個人的品德之外,還牽涉到基本的技術知識,如果基本的知識不夠,當然能做的規劃就很有限了!尤其在這時代,除非不想做事,如果真想做一點事,還是要俱備很多世間的知識。佛法的基礎是世間法,只是學佛者能夠用不同的方法,來統合這些資料;基本的資料還是來自于世間法,但學佛者怎樣來統合這些資料,統合的方法跟世間人不一樣,如果你什麼資料都沒有,即使你有再高明的統合方法,還是沒辦法的。這是第二種就是要規劃出比較有效率的作業方法。

  第叁點才是執行,就是開始去做。如果前面都已確定,當然就一心一意的去做。

  最後,第四點才是檢討:檢討主要是說,當然我們不可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因爲人的知識,不可能是很圓滿的。所以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覺說,我們所用的方法還是有一些缺失,我們再慢慢去改進。或者不只方法上的缺失,可能心態上都有缺失,最初我們認爲動機是純正的,結果到最後動機慢慢變成不純正了!這事情是經常發生,不是偶然的。譬如:很多人最初作事情是爲了佛法,爲了衆生,可是過一段時間,名聞利養慢慢來時,動機可能就慢慢移轉了!所以這時要檢討,你所做的在技術上,有沒有應該改進的;尤其在心態上有沒有應該檢討的,心態上─當然主要是就貪瞋癡這些問題而言。這是講到行的時候要所修的止。如果是習氣現行,或者是沒有效率的事情,就應該止;反之,如果自己心態上的偏差應該止。

  雲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身故,有去來往反,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行,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如果進一步觀照我們所做的事情,當然是已經檢討過,這事情做得好不好?壞不壞?

  另外有一點:要把個人的得失心跳出來。很多時候一件事的成功,並不是你一個人就能成功的,因爲必需有很多的因緣才能成功湊合,如果不說成功,至少比較圓滿一點!同樣一件事情的失敗或者做得不理想,也不是一個人能背負完全的責任。所以應該在方法上不斷地改進,可是不要把個人的得失心,尤其個人的價值觀擺在裏面,很多時候一件事情做好了,結果自己反而會起慢心、貪心,這樣就其它人來看你成功了,可是就佛法來看,你其實還是失敗的,因爲你起了貪心、慢心,最後總是會失敗的。

  所以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如果我只是算其中的一種因緣,能成是共業所成,如果是失敗也是大家的共業。因此我們雖不斷地努力,去找最好的方法,去做最有效的規畫;但不要把個人的得失心、價值觀,擺在裏面,這樣自己就能超然自在,而不廢菩薩道有爲的事業。

  反觀行心不見相貌,不要把我個人的意志,行─我們可以說是行爲的行,也可以說是受、想、行、識的行,這行是意志─個人的意識。不要把個人的意識擺到事業裏面,就能超然自在,跟真正的修行能夠相應,這是講到有關修行有爲的部份。

  次:若于住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住,若爲不善、無記事,即不應住,若爲善利益事,即應住。雲何名住中修止?若于住時,即當了知,因于住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雲何住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製禦,豎身安立,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住,反觀住心,不見相貌,當知!住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住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次:若于坐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坐?若爲不善、無記事,即不應坐,若爲善利益事,即應坐。雲何名坐中修止?即當了知,因于坐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雲何坐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作念累腳安身,由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坐,反觀坐心,不見相貌,當知!坐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坐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住跟坐都差不多,我們看第四個臥。

  引文P.41

  次若于寢臥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臥?若爲不如法,放逸等事,即不應臥,若爲調和四大故應臥,臥時應如獅子王臥。雲何臥中修止?若于寢息時,即當了知,因于眠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雲何臥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勞之,即便惛暗,放縱六情,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眠,反觀臥…

《《天臺小止觀》講記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