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提道心!
另外一种就是发愿:我这支香要坐到什么地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譬如:我们有讲到数息的七个层次。第六是一条线,第五是三条线的层次,我告诉自己这支香,要坐到哪一个层次?因为我们有愿在,所以当我们的心稍微偏离此目标时,我们的警觉性会比平常高,这样把自己的意愿提高,把自己的目标设定得很清楚时,我们的心力才能提得起来。所以禅堂里经常讲到要发愿,就是为自己设定这支香的目标,这目标不一定能达成;但是你有十分的目标,努力大概有六、七分,如果根本没有目标就睡觉去了!这是讲修观照!
如果心很浮动应当修止,止─就说:心浮动时,当然是攀缘境界,攀缘过去事,攀缘未来事,要很快的把它截断,有些人会觉得我现在这种想法不错,不把它想清楚,实在太可惜!没有错!因为有人在打坐时,头脑会比平常清楚,灵感会比平常还多,所以就会想继续想下去!如果真的为了打坐,就应该一发觉到就立刻把它停止下来,继续用方法。这次在台中教禅训班有一位学员,是专门替人家摄影照相的,在每次打坐时,就在烦恼什么姿势最好照,摆什么姿势最好看?我说如果你好好打坐,下了坐灵感就很多啦!用不着上坐时在那边东想西想。事实上是这样子!如果我们好好打坐之后,一些平常生活的问题,就可不用思考的方式,而得到很满意的答案;而我们在打坐时,本来是有灵感没错!但是这灵感是从那里来的?还是从打坐的基础下来的!所以你应该是必需用方法,把心弄得更宁静,而不是顺着灵感继续发展!这样心就开始浮动了!
所以修止止之,主要是指攀缘境界的心,思考妄想的心,这文字并不难了解。我们继续看第三。 引文P.36
第三、随便宜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时,虽然对治心沈故,修于观照,而心不明净,亦无法利,尔时当试修止止之。若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明净,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
刚才讲到如果昏沈就应该修观,但有些人修观修不好,这时改用修止,如果用止修得好,就继续用止的方法。怎么用止能修好呢?如果我们平常用修止就已经昏沉了,怎么再用修止,来使身心克服昏沉而使心明净呢?最简单的讲法就是要把方法抓紧一点。我们常说打坐时,心猿意马,打坐的方法就像一条绳子,要把猴子绑住了,绳子可以长可以短,如果松一点,表示绳子放得长一点,猴子还是可在一个范围里,转来转去,打一点妄想;把方法抓紧一点就是把绳子,弄得短一点、紧一点,我们要时时刻刻看住方法,不要让方法漏失掉了。所以本来是修止没有错,但会昏沉,表示我们抓得不够紧。
所以如果重新调适,把方法抓得紧一点,如果用这种方法能对治昏沉就继续用,称为随便宜修止。
若行者于坐禅时,虽然对治浮动故修止,而心不住,亦无法利,当试修观,若于观中,即觉心神明净,寂静安稳,当知宜观,即应用观安心。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但须善约便宜修之,则心神安稳,烦恼患息,证诸法门也!
当然有人心散乱、浮动时要修止;但心还是不止,这时要修观,修观是观什么呢?心之所以不安,一定有不安的原因,一般人的妄想大概可以分做几种:
第一种妄想是有主题的:譬如:我很讨厌某人,在打坐时,想这人怎么坏,怎么糟糕,这人应该如何去修理他,或者有些贪便宜的人,一坐下来就想股票,不知道有没有上升或下降?有没有如何,这是有主题的一种妄想。
第二种没有主题的:东想一个,西想一个,没有一定的次序,没有一定的范围;如果是没有主题,大概我们修止的方法,就可把妄想平伏下来。因为那只是一种下意识的现行而已;如果是有主题,大部份都是属于我们放不下的一些执着。如果放不下的执着,就应该修对治观,看你放不下是哪一类的执着?如果是瞋心的执着,就是修慈悲观;如果贪心就修不净观。当然这种讲法,还是很笼统。
主要是说:我们会有一种连续不断地主题的妄想,一定是我们在这地方有结,对吗?这事情在你心中打结了!在结没打开之前,即使妄想停下来,也只是一时的,并没办法究竟,所以要用什么方法,把结打开呢?当然是用观,就是观结从那边生?一般来讲:结,都是我们观念上有所偏差。一件事情从因缘观来看,他有很多因缘,简单讲:有正,有负,有好,有坏的;如果我们只是偏重其中的一面,偏重于看好或偏重于看坏的,我们的心就会有所偏差,偏重好的就会起贪心,偏重坏的就会起瞋心,这样贪心跟瞋心就没办法平息。
所谓的对治观就是你把角度放大一点,如果只是看它的好处而起贪心,现在就往坏处看一看,这称为不净观。不净观不是狭隘的,只是观人身体腐烂掉了,变成臭秽,不是!在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界,都有它的优点,同时也有它的缺点,就有为的世间法而言,都是利弊参半的,看到好处时,你同时往坏处的方向去看时,就可以克服我们的贪心,同时瞋心也是一样,瞋心大部份是看到坏的,没看到好的。所以当试修观,就是要从对治的观法,当然最圆满的是因缘观;因为因缘观能看到普遍中道。如果用观的方法,能把我们本来的结疏通了,因此而产生的妄想杂念,自然就减少或自然消失。事实上真正的佛法,是从这方面去得力的。因为如果观好,不但这次结能够疏通,下次也不会再打结了!真正要修观,一定要有比较好的知见作基础,如果知见不够,一观下去就钻牛角尖,愈钻愈深。这是说用什么方法,对去除妄想杂念有帮助,就用什么方法,这称为随便宜修止观。
引文P.37
第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者:所谓行者,先用止观,对破粗乱,乱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细故,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虚诳,必生贪着,若生贪着,执以为实。
若知虚诳不实,则爱见不起,是名修止。虽复修止,而心犹惑着,爱见结业不息,尔时应当修观,观于定中细心,若不见定中细心,即不执着定见,若不执着定见,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是名修观。此则略说: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相。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
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这当然是对功夫比较高者才有的问题,因为要使我们打坐坐到心比较沉,心比较细,接近于比较定的状态,才有这些问题。这问题主要分做两大类:一是身体,一是心理的问题。
¨ 身体:
(1)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是指身体。一般人身体都有病或者一般即使身体没有病,但因为身体的脉不是很顺畅都有障碍。我上次说过,我们哪时候觉得身体存在呢?有障碍时就存在,生病者最容易感觉到身体的存在,因为障碍最大;如果老弱,也觉得身体的存在;愈健康者,身体对他而言就愈不存在。
我们打坐,坐到气比较足,脉很通时,身体就慢慢由重转轻,本来是很粗重的慢慢变成轻安;本来是很痛苦的,变成慢慢能安乐,所以觉身空寂,是因为生理的变化,气足脉通,就能有一些身轻安跟快乐。所以所谓的四禅:初禅、二禅、三禅都是有乐的产生,乐属于生理上的一种快乐。
事实上,打坐最初身体是重,然后慢慢轻,到最后如果继续用方法,身体应该是不见了!四禅以上呼吸停顿,这身体的感觉就应该慢慢不见了!因为在方法上用得更好,如果人沉缅在身体的觉受里,就是轻安快乐,他的定境也没办法提升。本来应该一心一意用方法,结果他分心觉察身体的存在,觉得身体的快乐、轻安,就使他的定,没办法更深刻!这是第一种障碍不能入更深的定!
(2)沉于定乐:有些人在打坐时,身体比较轻安,他就会沉溺在定境之中,对于一些生活事,对于一些其它修行事,看经或修福的事情,就会比较没兴趣!这在大乘佛法常讲:有些人会沉迷在三昧酒里,三昧像酒一样,喝下去昏昏沉沉,但很快乐!这是执着定乐会有一些偏差,比较偏向于空。
(3)我们常讲定发慧,但是定不一定就能发慧,因为外道一样也修四禅八定,也都成就了;但不一定就能发慧,也就说由定发慧是要有方法的,主要是修观;只是修止而不修观,定虽然很深,但智慧不能成就,这种定,尤其身体上的轻安快乐;反而会变成定的障碍,这是属于身体上的问题。
¨ 心理
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因为在定中的身心状况跟我们平常不一样,所以在那时所感受到的境界,或者由此而产生一些我们的理论,那时会体会到一些理,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因为在那种情况之中,我们会体会到一些理,但这个理,不一定是佛理。但是因为是他在定中所体会出来的,所以对它有相当大的信心,而且能对很多人讲得很自信,讲得让别人也蛮信从的,但不一定是佛理!在《圆觉经》上讲到有四种病,这四种病基本上跟打坐有点关系:
1. 作病:就是认为要造作。很多人认为修行是用造作的方法修!要做什么呢?要诵经、念佛等等,其实作什么不叫修行。因为修行的最后,我们常讲:无智亦无得。修行的重点,不在作什么,而在于舍;要把我们的无明邪见能够舍,把我们多生多劫的妄识习气能够舍,舍得愈多;身心就愈能自在,而不是要去造作什么,因为作终究都是有为法,也就是生灭法,终究还是在生死里打转。这是第一种称为作病。打坐的人会产生作病者比较少。
2. 任病:一般人常讲任运自在、无为清净,因为在打坐时已坐得很好了,身心清净。他想说人本来这样子就好了嘛!干嘛那么辛苦,做东做西的。中国的老庄哲学,也就经常会讲所谓的任运无为,甚至在有些大乘佛法,会讲到自性清净心,我们的心本来是自性清净的,甚至说众生本来成佛,这种是任病。佛法尤其是以中观的看法:不谈自性清净心的问题,因为一切法都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没有所谓自性清净心,众生没有什么…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