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P5

  ..续本文上一页他生。譬如刚才讲到因为碰到境界,所以能产生作用,这境界应该跟心有关系,才能产生作用,如果境界他是他,他跟心没关系,才叫他嘛!如果没关系,则虽然有境的存在,他还是不能产生变化。

  第二种:反之,如果能产生心的变化,他就不应该称为他,所以讲从他生,这是没道理。再讲如果纯粹是他,就不应该有关系;既然不应该有关系,就不应产生变化;如果是能产生变化的关系,就不是他,所以不应该讲从他生。就像父母生儿子,你不能讲自己生,也不能讲从他生,从他生就变成没父子关系;因为有关系,所以不能说是他,当然也不能说是自己;所以自生不成立,他生也不成立。

  很多人想自生、他生不成立,当然最好的讲法是自他共生,大家都有。而很多人讲到因缘法时,常会有这样的错觉,会认为佛法不是讲因缘和合吗?应该是自他加起来,然后称为共生。这里最大的错误就说,自他本来是没有界限。刚才讲到如果能共生,就不应该叫他对不对?如果是他就不应该共生、不应该合,我们是认为有一个自,有一个他,先把他分开了,发觉分不开时,自他共生再想办法把他合起来,这也是人思想上的一种矛盾,我们先把万物分开,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个体,等到分开不行了,因为他们会有关系的变化;知道分开不对!再想到万法因缘而生,于是再想办法要把他合起来,既然已把他分开了,何必再把他合起来?分开了,就合不来的。

  也就说最重要的,为什么从因缘法里,自他不能共生?不是不能共,而是自他根本不存在;在因缘法里面,自跟他没有界限。如果先认为有界限,再来合,是没办法合的;因为刚才讲到,万物如果各有他的自性,有自性的法就不能合,因为自性的法,前面讲到是孤立,孤立的东西不能合,合也不能产生变化,这些心的相、用的变化,就不可能存在。所以自他为什么不能合?主要是自他不存在!

  那么自不能生、他不能生、自他和合不能生,如果没原因,非自非他,当然更不可能生!而心怎么生呢?心毕竟不可得!我想很多人用逻辑的方法去想,不自生也对!不他生也对!不共生也对!无因生也对!但这世间上还是有生,怎么会没生呢?很多人在看到《中论》时,经常会有这一个很大的问题。世间上明明有事相上的变化,怎么被你一说都没了!《中论》不是告诉我们没有现象的变化,而是没有他自体的存在,没有他的自性,有自性就不能变化;要承认变化,就应该去除自性见,《中论》再怎么讲,重点只有这一句话!

  如果认为有一常住不变、单一的个体,他就不应该产生任何变化;反之,认为有关系的变化,就不应该是常住不变的个体。心也是一样!心的作用、心相的变化是有的,因此心不是一个孤立的自体。所以如此种种因缘,推检现在心中生,毕竟不可得!如果你认为有单独存在的心,而认为他又能从现在生出种种作用,是不可能的。

  所以心是什么呢?心是因缘所生,随着很多的受想行识、很多的内境外缘,不断产生变化,这变化像如梦如幻,不能做主,不能我们要怎么想就怎么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他也是没办法的,随着因缘所牵。因为了解到心不能做主,这种做主的我见,才会消失!我们常讲:我是什么?一般人所认为的我就是要造作、要做主的意思!这是我!这是我家,所以我要来做主,这东西是我的,我要怎么处理,就可以怎么处理,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能做主;而事实上从因缘法来看,是不能做主的。因为不能做主,而想要做主所产生的贪瞋痴慢等等妄想杂念,就会慢慢消失。

  这种佛法的过程,很多人不能了解,因为了解他不能做主,你反而能超然自在;要想做主,反而被境界牵着东奔西走的。所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各位慢慢去理解,就可理解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是拚命要去做,因为不能做主,还是想做主,结果就做得很辛苦!如果知道不能做主,反而能够超然!所以现在能反观自心,知道自心是空,是因缘而生,是没有主;因此不再去打妄想,过去、现在、未来就不再去想。所以下面:

  若不得所观之心,岂得能观之智!若不得能观、所观心,则一切心皆不可得,若一切心不可得,则一切法亦不可得,若一切法不可得,则心无所依,若心无所依,则无所忆念,若无所忆念,则颠倒想断,若颠倒想断,则心无分别,若心无分别,则诤论心息,若诤论心息,则无爱恚,若无爱恚,则觉观攀缘不起,若觉观攀缘不起,则身心寂然,若身心寂然,即得正定,若得正定,则发真实智慧,永离一切生死。故释论偈云(大正二五─190B):

  般若波罗密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 言语法皆灭

  无量罪灭除 清净心常一 如是对妙人 盼能见般若

  是则略说,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竟。

  文字蛮长,但意思事实上是一样!认定了心是不能造作、不能分别取舍,我们就不会再起打妄想的心,不造作;心主要是认为能造作、能分别取舍,但最后发觉是不能分别、造作、取舍,反而能放下一切造作的心;反之,对一切的妄想杂念也能接纳包容。为什么呢?因为心不能做主。

  很多人认为要把自己的心变成怎样子,反而起烦恼,如果不再去想应该怎样子,反而能任运自在。所以身心寂然,即得正定。这寂然,主要不是没有变化,身心的变化还是有,只是在变化中,我们不再造作、不再操心而已!用一种很超然的心态,看这些身心境界的变化,心不再随境界变化去转,这称为寂然!而不是变化没有了,变化还是有的,这称为正定。正定跟邪定不一样,邪定是说世间怎样子,我都不知道对不对?这是偏于空定。

  正定是境界的存在、变化都很清楚,但心不乱,这称为正定。所以正定,他有智慧。如果人只是修定,什么都不知道,不可能起智慧,更不可能弘法度众生,要度众生得知道众生在哪里?要知道众生有什么问题,这要对境界清楚明了,但超然自在。今天看到此!主要是讲到修止跟修观:观,主要是观心体不在,心没有他的自性。

  

  

  

  80 年11月 30日

  上次讲到正修行部份─止观;大概有讲到修止的部份,除了数息法以外,还包括随息对吗?随息又包括随鼻息,还有随腹息。观─主要有两种:称为对治观跟正观。对治观主要是众生有什么执着,就用什么的对治。

  对治观主要就境界而言;我们心攀缘什么样的境界,就用什么样的法去对治。上次说到所谓的四念处、五停心观,我也经常告诉人一种观法,譬如:如梦如幻;或者说一切是假,像唯识学上所讲的,一切都是虚假的。

  另外一种讲法:客观。客跟主是对立的。所谓的主─我们经常到一个地方,我在这地方,我认为是主人,我要做主,要做主就会有分别心、得失心。喔!这事情要怎么做?那事情应该怎么做?我的意见跟别人的意见不一样时,就烦恼;如果你当作客人,随便你们怎么做吧!我没意见!事实上如果各位你在你家,跟在别人家的感觉就不一样,别人家可能乱乱的,你知道他乱乱的,这里没弄好,你也知没弄好;但你不会那么急切,要做什么?

  事实上,就整个生命来讲,我们在三千大千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客人,如果经常以我在这地方是客人,在这一间寺庙也是客人,在什么地方都是客人;这种很强烈的主观意识就会比较减少;因此而产生的烦恼,也可以相对的减少,所谓的客观,客跟主是对立的,主就是想要主宰,而客只是清楚明了就好了!不需要做什么!这是讲到对治观。

  而正观主要讲什么?是观心!对治观主要是讲对治境界,对境界的执着;正观主要是观,根本没有可以执着的心。引文P.36

  第二、对治心沈浮病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时,其心暗塞,无记恺懵,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当,修止止之。是则略说:对治心沈浮病修止观相。但须善识药、病相,用之,如一一不得于对治,则有乖僻之失。

  二、对治心浮沉病:文字很简单,如果昏沈就应该修观,散乱就应该修止。但这里并没有很明确说明应该修什么观?一般人在坐禅时,昏沉有几种原因:

  第一种:太劳累。最好是先休息,休息够了,再继续打坐!或者在那边盹啊盹!盹得差不多!也休息够了,精神也会好转。

  第二种:气脉上碰到障碍。尤其是我们往头部的脉,因为头部缺氧,就很容易昏沉,这在禅堂里有打香板的方法,我们一般人,气上不了头部时,大部份都是积在两边肩膀的地方,而这两个肩胛就会紧。有时最初是觉得紧,紧到后来就昏沉了!这时打香板很有效!一打下去,肩膀就会松掉,气就比较通了一点!另外一种方法:头部稍微动一动,或者按一按,可能有点帮助;但不要下坐,下坐气就散掉了,这是第二种因为气脉不通所产生昏沉的现象。

  前面两种是属于身体的问题,现在再讲属于心理的问题:主要是很多人打坐,最初很有心,每次很有心坐,坐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性、机械性的坐坐,尤其在团体生活最容易形成,就说时间到了,大家就上殿坐坐吧!坐久了!因为没有心,心不在了,就容易昏沉。而个人也是一样,有人已养成一种定课,时间到了就去坐;但他自己没有一种很强烈,想要坐好的心,所以心沉了,没有比较深的意愿;虽然就整个打坐而言,我们是会有意愿,但就当下在坐这一支香时,我们并没有很强烈的意愿。

  所以修观主要是修什么呢?如果是气脉的观,就是观眉心,以前已说过!如果是属于没有心的观,主要是观生死苦,要起道心!在无始劫来我们轮回到今天,还在轮回,今天有这机会学佛,来修习止观法门,如果不好好善用,这生错过了,以后在哪时候回头,根本不知道哩!或者你自己想要在佛法上得到一些成就,要度众生;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本的力量,怎么成就自己,怎么去度众生;所以在这种观念之中,要把自己修行打坐的意愿,从心提起来,而且提得比较强,就是要…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