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法避免,我們就去承擔這事實,不要造成心理上更多的矛盾沖突。生理上的好壞,畢竟都是一時的,很快就會過去了,如果因此産生心理上的障礙,貪、瞋,變成習氣,變成業障,這問題才會更嚴重。
次、舌受味時修止觀者:隨所受味,即知如夢中得味,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憶想,是名修止。雲何名舌受味時修止觀?應作是念,今所受味,實不可得,所以者何?
內外六味,性無分別,因內舌根,舌根本無知,和合生舌識,次生意識,強取味相,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舌受味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 味
同樣舌受味時修止也是一樣,最初我們爲什麼會喜歡某些特別的味道,這也是跟我們的生理需求有關系;有的人他生理上缺少哪一類的營養,他就會對某些食物産生偏食!所以人的生理,本來就有自己鑒別的作用,知道現在需要什麼,所以我們就對什麼東西有興趣!這跟烹調的方法無關。問題不是色香味,而是那些營養就是我們當下所需要的,所以我們會喜歡它,過一陣子,這種營養得到補足後,這喜歡也就會慢慢淡化了。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對于一些食物的喜歡,不是基于生理的需要,而是基于心裏上的一種貪味,貪的是味道,貪同樣像剛才所講,會起貪、會起瞋,反而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在很久以前我就想到一個問題,人家說偏食者會營養不足對不對?我想很多人都聽過。而事實上在我們所見的所有動物裏,卻都是偏食的,只有人吃的東西最多,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樹上長的,樹根下的,能吃的東西很多、很多!如果偏食就會造成營養不良,所有的動物也都應該營養不良啊!
後來我慢慢仔細去思考,覺得偏食的主要狀態,不是營養的問題,而是心情的問題,因爲偏食者偏好幾種食物,他碰到他偏好的東西,他就貪吃吃很多;碰到不喜歡吃食物,就因此起瞋心,而不想吃。所以你有時吃多,有時吃少,對他的身體就會不好,對他的心情也是不好的。所以問題不在于,只是吃少數幾樣東西,會造成身體上的病,虛弱,營養不足;倒是因爲偏食的關系,會引起更多的貪心跟瞋心,而會讓我們的身心更不協調。我們在佛法裏常講,要把所有飲食當作藥物來看,我們身體不吃這些東西會生病,把它當作藥物來吃,藥物一定是因爲需要才吃的,藥物吃太多也會生病,吃得太少也會生病,所以把食物當作藥來吃,在心理上我們就能夠用平常心去吃這些東西。
次、身受觸時修止者,隨所覺觸,即知如幻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著,若受違情苦觸,不起瞋惱,受非違非順之觸,不起憶想分別,是名修止。雲何身受觸時修止觀?應作是念,冷、暖、澀、滑、輕、重等,名之爲觸。頭等六分,四大和合,名之爲身。
觸性虛假,身亦不實,誰能受觸,和合因緣,即生身識,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爲受觸。即當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身受觸中,亦預有五番修止觀意,如前分別。
¨ 身觸
最後身受觸時修止也是一樣,廣義的觸覺,包括所有天氣的冷熱、對一個東西的滑、澀、輕、重等等很多不同的感覺,但比較狹隘的觸覺,是指我們的身體。廣義的觸覺,冷熱當然比較好解決,就是穿衣服就好了,輕重滑澀等等。在身體上有一種現象,就是所謂的觸覺,我們喜不喜歡,會跟脈的通塞有關系,脈的通塞又分做兩種:一種是實,一種是虛。
實─表示這氣不通,所以氣障在那地方;虛─是因爲氣不通,所以氣不足,如果說氣實跟虛,我們觸覺的感覺就很不一樣,因爲如果兩個接觸,一般而言會有, 氣的交接。如果人他那邊氣已很足了,一般而言他不喜歡被人家碰。氣很足就是很討厭被這碰一下,被那碰一下的,碰了就會很討厭,因爲已經很足了,就像皮球一樣,已經飽飽的,再碰到就會産生反彈;氣虛剛好相反,氣虛的部位,碰到他,就好象按摩等等這些,有一種打氣的作用,他氣不足打得愈多,愈高興會愈順暢。
這也就說在我們正常人身體部位,是也有一部位氣比較足─不喜歡被碰,像我們的頭一般人不喜歡被碰的,碰─就會倒黴!因爲我們一般人經常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頭腦要想,頭在中醫來講,是屬于陽中之陽。 反之,身體上有一些部位是屬于陰,陰部就一般而言,氣比較虛比較不足,所以陰部的部位,比較容易接受,這牽涉到有一部分願意被碰,願意被按摩,被撫慰,這詳細講就會牽涉到男女觸覺的問題。
如果有一部分的氣不足,那一部份就會比較喜歡;但如果經過打坐是可以調整的,因爲打坐者氣不足的地方,可以因爲通的關系,他可以導得下來,譬如一般人的氣在頭部,頭部的脈能夠上,也能夠下,頭部的脈能夠通,他就不會太足了。同樣在身體的陰部,氣比較不足,如果打坐脈通,這種不足的現象也會消失;因此經過打坐後,這觸覺的好惡,也就會慢慢消失了。我們要了解到觸覺是虛妄的,因爲氣脈的通塞而産生這虛妄的感覺,感覺喜歡或不喜歡?如果因爲這種通塞而産生的好惡,我們順著好惡而去喜歡觸或不觸,反而會增長自己的習氣,而使我們的脈道更混亂!
很多人會認爲說,人本來就是這樣子!其實人本來不是這樣子!這跟氣脈的通塞有很大的關系,氣脈通者這些問題,可以慢慢不見;或者慢慢變成不是那麼重要!這種感覺,還有這種心都是一樣,因爲生理上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心理上就會産生這樣的妄想,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妄想,我們就會以爲人都是這樣子!這是正常的。其實就佛法來講:沒有所謂正常不正常的問題,從緣起裏可以看出種種不同的變化。因此我們常講:世間最樂是屬于男女之淫樂;但就對打坐者而言,如果因爲打坐的關系,使全身的脈,都能夠順暢,那種樂比定樂,比男女的樂還更高,爲什麼?因爲那是屬于全身的脈,都能順暢而産生的觸覺,樂是屬于觸覺的快樂。
次、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約坐禅中明。修止觀相,五番之意,是中應廣分別,今不重辨。
行者若能于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如大品經中:『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身服僧伽梨,視眴一心,出入禅定,當知!是名菩薩摩诃衍,以不得故。
複次:若人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于世間,最上最勝,無與等者。如釋論中偈說: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諸想 淡泊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床蓐 斯樂非安穩 求利無厭足
衲衣行乞食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觀知諸法實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叁界無倫匹
因此我們再講到,色聲香味觸,其實從這方面來看,都是虛妄的,身體是因爲氣脈的通塞而有觸不觸的這問題,舌頭也是因爲我們生理的需要,欠缺什麼營養,而有什麼喜歡吃,有什麼不喜歡吃?鼻子是因爲氣脈的通塞有關系,色聲跟我們欲望需求、跟得失心有關系。
所以當我們了解到,對它産生貪,産生瞋時,事實上問題不在物質的本身,而在于我們身體的本身,而這身體又是因爲心理而産生的現象,所以要從境界去反照我們的心,從調心裏去調身、調境,這是佛法。因此如何在生活中産生修行?在我第一次上課就講到出離心、慈悲心跟菩提心。我們現在再講這叁心:
¨ 一、出離心
學佛者都會說要出離叁界,然後就說什麼欲界、色界、無色界。其實我要講重點不在于問叁界是什麼?而是界是什麼意思?界:就是界限。我們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喜不喜歡就有界限。我們有這要跟那不要,要!不要!就有界限,所以這界限是産生在衆生的好惡之心、貪瞋之心、取舍之心。因爲有這種心在,所以才會有界限;如果沒有這種心在,沒有界限,萬物在緣起之中,是沒有界限的,因爲因緣所生法,因緣又是從因緣所生,在理上沒有界限,但我們卻都會産生界限,因爲人都有好惡之心,都有取舍之心。
所以出離心是出離什麼心呢?不是出離這些境界的心,因爲境界本身沒有好惡,而是因爲人有好惡,所以要出離這好惡之心,出離取舍之心!這稱爲出離心。一般人的好惡,還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認爲我喜歡什麼?我的感覺如何?我的意見如何?所以出離心更進一步是,出離我見、我愛、我慢的這種心。
我們在生活中,人經常是對著境界的,不管是食衣住行或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經常會對著境界,隨著境界産生一些心意識的作用;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反省,我現在起的念頭是哪一類的念頭?是貪心?瞋心?還是我見、我慢的心?如果是這些心,就是要能出離,要能夠轉化。這稱爲出離心。也就說真正的出離心跟是不是離開這世間,並沒有絕對的關系。
¨ 二、慈悲心:
很多人提到慈悲心時,就會提到慈悲就是對人要有好處─與樂拔苦。但對什麼人呢?如果我們本來只是對我很慈悲,對別人不慈悲,把這我轉到另外一個人,這樣算不算?這樣不算!如果只是把這慈悲心,由這個人轉到另外一個人,或者轉到少數的幾個人,這不叫做慈悲心,這在我們平常稱爲婦人之仁。
剛才講到出離心,是因爲以我爲中心而産生的一些界限,慈悲心就剛好完全相反,是要離開這自我,而回複到沒有界限的狀態,這稱爲慈悲心;因此慈悲的對象,絕對不是少數的個人,因爲如果是少數的個人,你還是以我爲中心産生的一些界限,還是有界限的,慈悲心是要從這自我的界限放掉之後,我們的心能對更多的人産生慈悲。因此,慈悲心我的講法是:要往大處看!一般人都是在小處看,小處是以自我爲中心的一種小處,要往大處看,這是慈悲心,要爲多數人謀福利,不是爲少數人;或者說要往遠處看!不要只是看到現在,而是要看到將來!慈悲心跟出離心剛好是相反的,也就是能使我們的心,變得更廣大更統一、更和諧,這稱爲慈悲心。
¨ 叁、菩提心
在佛法也有很多人講到菩提心,講到菩提心就是度衆生的心,事實上如果根據最初的佛法所講,菩提心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本身並沒有說要不要度衆生?覺悟層次有高有低,我們常常講到:要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它的要領,掃地有掃地的要領,煮飯有煮飯的要領,能夠掌握要領者,可以事半而功倍,可以做得很輕松且愉快,並可做得很有效率。反之,如果沒有掌握到要領者,做得很辛苦,但不一定會它的效果。所以,菩提心就是要去掌握每一件事情的要領,這要領是經過覺悟而有的,如果我們不用心體會,不用心去看,我們不可能得到要領。
因此在禅宗講說:這覺悟跟疑情有關系,我們一定要有這個懷疑,我要如何去做才能更好,或者這件事情不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要去問,要去看、去想,要有這個疑在,然後才能去找到要領,也就是要用心。要用心才能找到要領。做人有做人的要領,做事有做事的要領,人活著,有活著的要領,我們常說: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自在,但很多人都不自在;人都希望在這世界上能圓滿,但對大部份的人都不圓滿,爲什麼呢?也是因爲他們沒有掌握到自在跟圓滿的要領。
覺悟,就事而言:每件事,都有它要覺悟的;就理而言:有它要覺悟的。佛法所講的菩提心,最初是比較偏向于較高的理,稱爲要覺悟空性,因爲這是所有萬物的根本原則,如果這根本原則掌握到,再去看其它細微的事情,就能看得很清楚。而掌握要領也是一樣,從掌握到大原則的要領,再去分門別類的,了解到每件事情的要領,這在天臺宗稱爲從空出假。空跟假:空,是萬事萬物統一的道理;假,是萬事萬物的個別現象、個別的道理。總相觀跟別相觀,這都是菩提所要覺悟的!
也就說要出離心、菩提心都有了之後,我們怎樣表現在具體的生活行爲之中,這要有方法、有要領去做。光只有心,不一定就能做好事,要了解到它的理論、方法、原則、甚至技巧的問題。
因此菩提心所做的,只是爲了找到法的本身,法是什麼樣子?什麼樣才是最好的方法?我們當然是順著最好的方法去做;順著最好的方法去做,一定能對自己有幫助,也能對別人有幫助;所以菩提心,最初並沒有說要度衆生,可是到最後,自己跟衆生都能夠因此得到利益。
這也就說:我們在生活之中,要時時刻刻以這叁心,來自我反省。修行需要鏡子,因爲有鏡子我們才能了解到,我們的缺點在什麼地方?而在人、事、物這些都是我們的鏡子;我們在對人、對事、對物時,産生怎樣的念頭?這念頭可能是正念,可能是妄想,當我們不斷地從這些妄想雜念,看清自己的缺陷後,才能進一步的去調伏,去修正,這才叫做修行。
修行的定義:就是一定要知道我們什麼地方不對,而去改正,從錯誤而改正,也就是上次所講的回向。所以事實上真正的修行,並不只是在打坐、念佛、誦經!那些都是基本的前題,真正是要用在生活之中;但如果沒有那些基礎,在生活之中就沒辦法用。我們第六章就看到這地方,下一節課先看〈第九章治病患〉的部份。
《《天臺小止觀》講記 正修行第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