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P3

  ..续本文上一页,至少现在已不是!

  心者不见心,所以有没有开悟这回事呢?应该是有!但如果人知道自己开悟,那已离悟境很远,已掉下来了,就像我们常说一个人可能入定,但他不可能告诉你,我现在入定了!因为他能告诉你,他现在入定,表示他已在分别心的状态。

  心起想即痴:所以说真正的心,是心物统一的心,因此心物统一时,不会起对立分别杂想,所以起对立分别杂想,都是愚痴。

  无想即泥洹:只有从空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而能调伏妄想杂念,这称为无想,才是跟涅槃相应。这无想,刚才说不是用压抑的方法,而是用跟佛法跟真理完全相应,自然下面的那些妄想执着,而能跟无想相应,才是所谓的涅槃。下面再讲对治观法!

  现在继续讲修观: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修观能和智慧相应,有些人把数息、念佛、甚至将落日观,称为观,其实这种观刚才已说到,它只是守一的方法,跟真正佛法所讲的智慧还是不相应的,还是偏于修止,因此修观主要是观理,观理跟观相不一样。刚才所讲守一的方法,即使是有观,但观的是一个相,真正跟智慧相应的是观理。

  刚才所讲的体真止,其实已是修观的,因为观的是什么?观的是因缘法的理,用因缘法的理能调伏妄想,目的虽然是止,但它是用修观的方法,而达到这目的,这是在讲观之前先说明的,观主要是观理。引文P.32

  第二、云何名修观?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二者正观。

  观又有两种:一是对治,一是究竟。

  一、对治观者:如不净观,对治淫欲,慈心观对治瞋恚,如是等观,皆名对治观,今不分别也!

  一、对治观:对治某种众生的病。不同的病有不同的对治,我们一般讲:不净观对治淫欲,慈悲观对治瞋恚,界分别观对治愚痴,应该是比较相近于因缘法,数息观对治散乱,念佛观对治业障重,这是对治;另外一种也是讲对治,一般人反而比较少知道,所谓:四念处。我们在原始佛法非常注重,所谓四念处的修法,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主要就是对治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以无常对治常的颠倒,以观苦对治对乐的执着,以无我对治对有我的执着。所以无常、苦、空、无我,这是对治观,如果执着很重就是对治观,如果执着不重,能跟真正佛法相应,反而是正观。所以对治观跟正观并没有很明显的分别,因为正观其实也是对治,因为众生有这种病,才需要这种对治。只是正观是偏重于比较普遍的,而对治观只是注重对治比较狭隘的部份,刚才所讲的对治贪瞋痴,对治常乐我净,一般人比较容易了解,我现在讲一种对治的观法。

  譬如:用无常观,无常怎么观?因为无常,它不是一种相,不是一种可以一直去看的一种相,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起观,无我要怎么观?如果就我个人的体会,无常观主要是说在我们心中,时时刻刻提起无常的观念,因此可以对治一切的妄想习气,譬如说:很多人会想到未来事,因为未来就会打很多的妄想,明天不知道会如何?明年不知道会如何?如果想到无常,也许你一秒钟就死掉了,那还想那么多做什么?我们对过去的事情操心,那个人恨我,那个人欠我钱,那个人又如何,如果想我明天就死掉了,想这还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你还希望活下去,才需要去讨债,才需要去想未来的事情。

  所以无常观,并不是去观一种什么东西叫做无常,而是说万一我很快就死掉了,而贪心没什么好贪,因为你已没这种能力去贪;瞋心也没什么好瞋的,你要报仇也来不及了!这些妄想杂念,能用无常观,很快就对治了。所以问题不在于把无常的念头,想得很清楚,而是说能用无常的理念去对治,我们因为常见而起的贪瞋痴。常见是什么:就是认为我还可以活得很久,所以我要很努力地去计画、去做很多的妄想,这是讲无常的观法。

  或者再讲另外一种: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怎么观?你想这梦再做一次,没有用的,而是说一切境界我们知道是像梦一样,人家骂你的,你想那是一场梦而已就过去了,醒过来之后就没事了,人家欠你的钱,什么事情,我们都知道,那只是一场梦而已;梦过去了,什么也不需留下来,所以过去那些贪瞋痴的习气,就很快用梦的观念能够对治消除。

  对未来也是一样,我们很担心、很努力地去计画未来的事情,但你有办法要决定今天要做什么梦?明天要做什么梦吗?做不到!因为一切都是梦!梦已经来的很虚幻,还没有来的你又做不了主。所以你就干脆算了吧!这样就没什么妄想执着杂念,这是对治观法。

  很多人还是只能用数息法,用念佛法门,刚才讲的用压抑的方法来对治;而这观的方法,不需要压抑,你妄想杂念再起都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很快就知道又跑掉了!只要你这种观做得好,他们就会自己跑掉。就像黑暗见到光明一样,黑暗一下子就不见了,这是讲对治。事实上一般人不会用,但是如果你用得上很快就能心安、超然自在。数息数了好久,妄想还是一大堆,尾大不掉的;念佛念得很久,像抓泥鳅一样,抓了又跑,跑了又抓,但是如果对治观观得好,妄想杂念很快就不见了,就能很自在,好象你已超三界一样,跟这世间根本已没关系了!我们以前常被境界弄得东奔西走的,对治观一起,这些境界就跟你没关系。这是对治观,我刚才讲到如果是用理性佛法去观,效果非常的好。

  二、正观者:即是观诸法实相智慧,如经中具说(大正一三─906A):

  诸法不牢固 常立在于念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

  若行者初坐禅时,随心所缘,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之止,而妄念不息,尔时应当随心所缘,一切诸法,若善、若恶、若无记、若三毒贪瞋痴等。若念一切世间之事,即当反观,所起之心。

  ¨ 正观:观心非实

  二、正观:看到这里,要先了解到这边所讲的,观的重点是什么?是观心!刚才讲到心跟境,体真止:主要是讲境界是不实在的,所以不需要攀缘;但这时往往还有一个问题是,虽境界不存在,但心还是存在的,既然这心还存在,还活着,还跃跃欲试,就可能还会有一些妄想杂念。因此进一步说,这心也是不实在的,我们都认为有一个心,每人都有一个心,这心有很多的用,譬如说:能见闻觉知,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心中能想,有种种不同的感触,苦乐忧喜舍,有种种不同的念头,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有心,所以有这些妄想杂念,才有这些见闻觉知的作用。如果进一步去问、去看这个心,不是我们想象那样子,我们的妄想杂念就会很快消失。所以首先:正观者主要是观什么?观心也是如幻不实,这重点先抓住,再看下面一大堆论文,就不会搞迷糊,怎么写那么多,不知道在写什么东西啊!主要是观心不实在!

  我先用讲的,再来看论文会比较清楚些,论文的写法,我们看得蛮辛苦。刚才讲到一般人为什么认为有心,主要是从作用去认定有心,对不对?

  ¨ 一、从作用认定有体

  刚才讲人有见闻觉知的作用,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还能够有受想行识的变化,因为有这种种心的作用,我们认为用是因体而有的,有用是因为有体,虽然没有人,知道心体是什么样子?但我们都认为有一个心存在,有体才有用,就像我们人,你为什么会说话呢?因为有身体,为什么眼睛能看呢?因为有这身体,我们都肯定心的作用,这佛法不否定,世间法当然更不否定,心的作用是有的,但因此人就会从用而立这个体,认为有一个体。这体昨天有用,今天也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这个体就慢慢被单一化,认为有一个体常,这体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有的,而且是不变的,所以最初只是从用的现象,而认为有一个体,就是第一种思想。

  ¨ 二、把体变成单一不变的心体

  再把这个体变成一种比较永恒不变单一的心体。如果我们把这种心体认定是永恒不变单一时,已成为佛法所讲的自性见了!因为这里变成有一个问题。如果体是不变,怎么能产生作用呢?我们说有身体,身体能够讲话,在讲话时,身体不能完全不动。对不对?至少身体要有一些气血的变化,才可产生讲话的作用,你手能动,脚能走路,也是因为身体在动,如果我们把心当作一种永恒不变的,这体反而也没有作用了!

  这是人一种思想上面很大的矛盾,但很多人没有发现,我们最初认为,心有作用,然后再立这个体,当我们把这个体,当作永恒不变时,事实上它已不可能有作用,但我们还是认为有这个体,就应该有这作用。这也就说从《中论》的讲法,如果一切法是有自性,有自性的东西,反而是没有用。自性就是孤立永恒不变,孤立─心就是心,心不能来指挥身体,身体也不会影响到心,身体饿死了,心还是不管它!所以我们认为会有情绪的变化,是因为有心的关系,但情绪变化跟不变化,心还是不变的,不变跟变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这是人在思想上一种很大的错误,最初我们认为要建立心的作用,所以认为应该要有个体,而这体又慢慢被认为是常住永恒不变的,结果永恒不变之后,反而变成没有作用了。所以如果我们要确定它是有它的用,就不能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心体,在佛法、在世间法上,还是要肯定心的作用,如果要真的确定心的作用,就反而不能认定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心体,不只是说因为自性见,而且是如果这么认定,它根本不应该有用。

  进一步了解,心应该是什么样子?见闻觉知,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这些心有种种不同的用途。用途不一样,就不是一个单一的体。我们很多时候讲到心是一?还是异时?很多人就迷糊,认为心是很单一的,单一就是一种样子,而我们心的作用有很多种变化。从见闻觉知到受想行识,这变化非常多,如果变化这么多,就不能用一种很单一的体,来了解它。所以如果我们要从用里面去认为体,这体绝对不是单一的,也绝对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个体如果是…

《《天台小止观》讲记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