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正修行第六▪P3

  ..續本文上一頁,至少現在已不是!

  心者不見心,所以有沒有開悟這回事呢?應該是有!但如果人知道自己開悟,那已離悟境很遠,已掉下來了,就像我們常說一個人可能入定,但他不可能告訴你,我現在入定了!因爲他能告訴你,他現在入定,表示他已在分別心的狀態。

  心起想即癡:所以說真正的心,是心物統一的心,因此心物統一時,不會起對立分別雜想,所以起對立分別雜想,都是愚癡。

  無想即泥洹:只有從空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的,而能調伏妄想雜念,這稱爲無想,才是跟涅槃相應。這無想,剛才說不是用壓抑的方法,而是用跟佛法跟真理完全相應,自然下面的那些妄想執著,而能跟無想相應,才是所謂的涅槃。下面再講對治觀法!

  現在繼續講修觀: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修觀能和智慧相應,有些人把數息、念佛、甚至將落日觀,稱爲觀,其實這種觀剛才已說到,它只是守一的方法,跟真正佛法所講的智慧還是不相應的,還是偏于修止,因此修觀主要是觀理,觀理跟觀相不一樣。剛才所講守一的方法,即使是有觀,但觀的是一個相,真正跟智慧相應的是觀理。

  剛才所講的體真止,其實已是修觀的,因爲觀的是什麼?觀的是因緣法的理,用因緣法的理能調伏妄想,目的雖然是止,但它是用修觀的方法,而達到這目的,這是在講觀之前先說明的,觀主要是觀理。引文P.32

  第二、雲何名修觀?觀有二種:一者對治觀、二者正觀。

  觀又有兩種:一是對治,一是究竟。

  一、對治觀者:如不淨觀,對治淫欲,慈心觀對治瞋恚,如是等觀,皆名對治觀,今不分別也!

  一、對治觀:對治某種衆生的病。不同的病有不同的對治,我們一般講:不淨觀對治淫欲,慈悲觀對治瞋恚,界分別觀對治愚癡,應該是比較相近于因緣法,數息觀對治散亂,念佛觀對治業障重,這是對治;另外一種也是講對治,一般人反而比較少知道,所謂:四念處。我們在原始佛法非常注重,所謂四念處的修法,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主要就是對治常樂我淨,四種顛倒;以無常對治常的顛倒,以觀苦對治對樂的執著,以無我對治對有我的執著。所以無常、苦、空、無我,這是對治觀,如果執著很重就是對治觀,如果執著不重,能跟真正佛法相應,反而是正觀。所以對治觀跟正觀並沒有很明顯的分別,因爲正觀其實也是對治,因爲衆生有這種病,才需要這種對治。只是正觀是偏重于比較普遍的,而對治觀只是注重對治比較狹隘的部份,剛才所講的對治貪瞋癡,對治常樂我淨,一般人比較容易了解,我現在講一種對治的觀法。

  譬如:用無常觀,無常怎麼觀?因爲無常,它不是一種相,不是一種可以一直去看的一種相,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起觀,無我要怎麼觀?如果就我個人的體會,無常觀主要是說在我們心中,時時刻刻提起無常的觀念,因此可以對治一切的妄想習氣,譬如說:很多人會想到未來事,因爲未來就會打很多的妄想,明天不知道會如何?明年不知道會如何?如果想到無常,也許你一秒鍾就死掉了,那還想那麼多做什麼?我們對過去的事情操心,那個人恨我,那個人欠我錢,那個人又如何,如果想我明天就死掉了,想這還有什麼意義呢?因爲你還希望活下去,才需要去討債,才需要去想未來的事情。

  所以無常觀,並不是去觀一種什麼東西叫做無常,而是說萬一我很快就死掉了,而貪心沒什麼好貪,因爲你已沒這種能力去貪;瞋心也沒什麼好瞋的,你要報仇也來不及了!這些妄想雜念,能用無常觀,很快就對治了。所以問題不在于把無常的念頭,想得很清楚,而是說能用無常的理念去對治,我們因爲常見而起的貪瞋癡。常見是什麼:就是認爲我還可以活得很久,所以我要很努力地去計畫、去做很多的妄想,這是講無常的觀法。

  或者再講另外一種: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怎麼觀?你想這夢再做一次,沒有用的,而是說一切境界我們知道是像夢一樣,人家罵你的,你想那是一場夢而已就過去了,醒過來之後就沒事了,人家欠你的錢,什麼事情,我們都知道,那只是一場夢而已;夢過去了,什麼也不需留下來,所以過去那些貪瞋癡的習氣,就很快用夢的觀念能夠對治消除。

  對未來也是一樣,我們很擔心、很努力地去計畫未來的事情,但你有辦法要決定今天要做什麼夢?明天要做什麼夢嗎?做不到!因爲一切都是夢!夢已經來的很虛幻,還沒有來的你又做不了主。所以你就幹脆算了吧!這樣就沒什麼妄想執著雜念,這是對治觀法。

  很多人還是只能用數息法,用念佛法門,剛才講的用壓抑的方法來對治;而這觀的方法,不需要壓抑,你妄想雜念再起都沒有關系,因爲他們很快就知道又跑掉了!只要你這種觀做得好,他們就會自己跑掉。就像黑暗見到光明一樣,黑暗一下子就不見了,這是講對治。事實上一般人不會用,但是如果你用得上很快就能心安、超然自在。數息數了好久,妄想還是一大堆,尾大不掉的;念佛念得很久,像抓泥鳅一樣,抓了又跑,跑了又抓,但是如果對治觀觀得好,妄想雜念很快就不見了,就能很自在,好象你已超叁界一樣,跟這世間根本已沒關系了!我們以前常被境界弄得東奔西走的,對治觀一起,這些境界就跟你沒關系。這是對治觀,我剛才講到如果是用理性佛法去觀,效果非常的好。

  二、正觀者:即是觀諸法實相智慧,如經中具說(大正一叁─906A):

  諸法不牢固 常立在于念 已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若行者初坐禅時,隨心所緣,一切諸法,念念不住,雖用如上體真之止,而妄念不息,爾時應當隨心所緣,一切諸法,若善、若惡、若無記、若叁毒貪瞋癡等。若念一切世間之事,即當反觀,所起之心。

  ¨ 正觀:觀心非實

  二、正觀:看到這裏,要先了解到這邊所講的,觀的重點是什麼?是觀心!剛才講到心跟境,體真止:主要是講境界是不實在的,所以不需要攀緣;但這時往往還有一個問題是,雖境界不存在,但心還是存在的,既然這心還存在,還活著,還躍躍欲試,就可能還會有一些妄想雜念。因此進一步說,這心也是不實在的,我們都認爲有一個心,每人都有一個心,這心有很多的用,譬如說:能見聞覺知,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心中能想,有種種不同的感觸,苦樂憂喜舍,有種種不同的念頭,這些都是因爲我們有心,所以有這些妄想雜念,才有這些見聞覺知的作用。如果進一步去問、去看這個心,不是我們想象那樣子,我們的妄想雜念就會很快消失。所以首先:正觀者主要是觀什麼?觀心也是如幻不實,這重點先抓住,再看下面一大堆論文,就不會搞迷糊,怎麼寫那麼多,不知道在寫什麼東西啊!主要是觀心不實在!

  我先用講的,再來看論文會比較清楚些,論文的寫法,我們看得蠻辛苦。剛才講到一般人爲什麼認爲有心,主要是從作用去認定有心,對不對?

  ¨ 一、從作用認定有體

  剛才講人有見聞覺知的作用,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還能夠有受想行識的變化,因爲有這種種心的作用,我們認爲用是因體而有的,有用是因爲有體,雖然沒有人,知道心體是什麼樣子?但我們都認爲有一個心存在,有體才有用,就像我們人,你爲什麼會說話呢?因爲有身體,爲什麼眼睛能看呢?因爲有這身體,我們都肯定心的作用,這佛法不否定,世間法當然更不否定,心的作用是有的,但因此人就會從用而立這個體,認爲有一個體。這體昨天有用,今天也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這個體就慢慢被單一化,認爲有一個體常,這體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有的,而且是不變的,所以最初只是從用的現象,而認爲有一個體,就是第一種思想。

  ¨ 二、把體變成單一不變的心體

  再把這個體變成一種比較永恒不變單一的心體。如果我們把這種心體認定是永恒不變單一時,已成爲佛法所講的自性見了!因爲這裏變成有一個問題。如果體是不變,怎麼能産生作用呢?我們說有身體,身體能夠講話,在講話時,身體不能完全不動。對不對?至少身體要有一些氣血的變化,才可産生講話的作用,你手能動,腳能走路,也是因爲身體在動,如果我們把心當作一種永恒不變的,這體反而也沒有作用了!

  這是人一種思想上面很大的矛盾,但很多人沒有發現,我們最初認爲,心有作用,然後再立這個體,當我們把這個體,當作永恒不變時,事實上它已不可能有作用,但我們還是認爲有這個體,就應該有這作用。這也就說從《中論》的講法,如果一切法是有自性,有自性的東西,反而是沒有用。自性就是孤立永恒不變,孤立─心就是心,心不能來指揮身體,身體也不會影響到心,身體餓死了,心還是不管它!所以我們認爲會有情緒的變化,是因爲有心的關系,但情緒變化跟不變化,心還是不變的,不變跟變又有什麼關系呢?

  所以這是人在思想上一種很大的錯誤,最初我們認爲要建立心的作用,所以認爲應該要有個體,而這體又慢慢被認爲是常住永恒不變的,結果永恒不變之後,反而變成沒有作用了。所以如果我們要確定它是有它的用,就不能認爲,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心體,在佛法、在世間法上,還是要肯定心的作用,如果要真的確定心的作用,就反而不能認定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心體,不只是說因爲自性見,而且是如果這麼認定,它根本不應該有用。

  進一步了解,心應該是什麼樣子?見聞覺知,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這些心有種種不同的用途。用途不一樣,就不是一個單一的體。我們很多時候講到心是一?還是異時?很多人就迷糊,認爲心是很單一的,單一就是一種樣子,而我們心的作用有很多種變化。從見聞覺知到受想行識,這變化非常多,如果變化這麼多,就不能用一種很單一的體,來了解它。所以如果我們要從用裏面去認爲體,這體絕對不是單一的,也絕對不是永恒不變的,這個體如果是…

《《天臺小止觀》講記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