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還是空的;空的不是說沒有,就像這身體是存在,沒有錯,但這身體是不斷在變化,你要吃飯,要喝水,要上廁所,又要穿衣服,又要如何等等,這身體有沒有呢?現象是有的,但有─還是離不開這些變化,離不開這些因緣。
¨ 從體相用觀,無有單一心體
體:心體是不是有呢?如果一定要從作用之中去認爲有體,那還是有,但這有不是自性有,不是實有;所以要了解到這個體,也是從因緣之中所産生,這體還是空的,還是沒有自性,這是第一點。體不是不變,體也不是單一的,而是隨著因緣在變化。
第二個才會産生所謂的相:相就會有生滅相,因爲體本身就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的,它的相當然就是會不斷地變化,過去、現在、未來變的相,不可能完全一樣!我們心的相是什麼?見聞覺知的作用,都是心的相,我們起苦樂憂喜舍是心的相,受想行識都是心的相。《百法明門論》所講的五十一心所,不同的心所,也都是心的一種相,相不斷地在變化,所以相不是固定不變的,變化也是因緣所生。
第叁個講到它的作用:我們常常認爲什麼東西有用,這有什麼用?一個東西是沒有用的,用是在因緣之中,所産生出來的。譬如:一個鍾!是因爲有人去看它,所以它能夠被知道有時間,水也是因爲有人去喝它,所以它能夠解渴,如果放在這邊,它就能夠解渴嗎?當然不能!所以用─不是說一個東西有用,而是這東西跟另外一個法,産生不同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所謂的用,一定是從這些關系的變化,認爲它有什麼用,如果是單一孤立的,反而是沒有用。
很多人講到用時,常用一種一廂情願的認爲,這東西有用,它能産生什麼用?用這種一個箭頭指出來的思想方式;事實上用一定是互相的,從因緣法來看,這都是互相的,相輔相成,才能産生用。因爲用是在因緣的變化裏面,産生出來的用,所以用也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當然是空無自性。
¨ 結論:心是什麼?
這也就說我們從心的體、心的相、心的用去認識分析它,結論都一樣!心也是因緣所生法,心也是空無自性;最初一般人認爲人都有一個心,這心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都有很多用,這樣的觀念,經過我們的分析之後,就會發覺,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只是一種邪見。
很多人認爲心有用,這個用能自己去用,也就是心能夠作主,事實上通過因緣法所見到的心,心不能作主;因爲心能起怎樣的現象,會起什麼作用,還是看它所存在的因緣,心有心的因緣,物有物的因緣。如果從唯識學上來看,心也不是單純的心,而是有很多不同的現在、過去、種種種子;萬物當然又更複雜了!所以在心跟物之間的無盡的緣起裏,能感受到心的相,顯現出心的用。這樣心當然是空幻無主的;當我們了解到心是不實在,心是空幻無主的,我們就不會去打妄想,因爲心不能自主,心最重要就是不能自主。
一般人認爲心能夠自主,能夠想過去、未來,其實不是你在想的,因爲這些因緣法的牽就,我們東想西想,不是你在想。如果我認爲我在想,你當然可以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那人怎麼會去自找煩惱呢?其實都是因緣所牽的,不能不想;要想什麼?自己也不能作主,才有這麼多煩惱,如果心能夠做主,每人都能夠要自在就自在,要解脫就解脫了!哪有這麼多問題!所以了解到心是無主的,那種造作心就會慢慢減少,或者說取舍、迎拒,我們常講:不迎不拒!到時候這種心是無主的,所以心能隨著因緣而自在。如果認爲有一個心,這心能夠造作,能夠如何?你必需花很多的心思去規畫去完成,但是到最後說─心本來就是隨著因緣去轉的,那你就好吧!讓它去轉就沒事!
所以正觀主要是觀什麼?觀心體不可得,心相是生滅變化,心用是隨著因緣而生的,就能不再起造作心,不再起有爲的心,而能止妄想。所謂止妄想,不是變得沒有想法,而是變成不造作、不造業!造業是因爲有這個心,有這要造的心,才叫造業;如果只是任運起,任運滅這不叫造作。我想如果各位能把前面講的這一段體相用了解,再回來看長行,就會比較清楚。我們往下看。
如是等心,爲是有耶?爲是無耶?
這有─主要是指體是有還是無?我們都是認爲有一個不變的體,然後才有它的作用;但是我們進一步再去問,這體是真的有,還是沒有呢?
¨ 如果是無者,無則無心。
如果是沒有!一般人當然不會認爲無,而認爲有,沒有就沒有心,當然就沒有作用,當然不可能!
雲何有心?若謂心是有者,爲在是過去、未來:現在耶?若在過去,過去已滅,何得有心?若在未來,未來未至,何得有心?若是現在,現在不住,則不可得,若不可得,則無有心。
雲何有心?如果認爲心體是有的,這體是存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過去已過去,沒有人會說存在過去;未來還沒有來,沒人會說存在未來;現在不住!大部份人認爲心至少是現在,當然是現在有的,不然怎會有作用呢?但現在還是不斷地變化。
複次:若言心在現在,即當谛觀,現在之心,有何的相貌,則心不可得,若不可得,則無有心。
有人說是現在,現在一方面還在不斷地變化,剛才講到一般人還是認爲心是有體,這體是什麼?是永恒不變的。如果現在的心 是永恒不變,當然不是永恒不變的心體;如果是現在,現在又是什麼呢?現在之心,有何等相貌?一般人說是現在,現在的心是什麼相貌,說也說不出來!這只是我們的認爲,而事實上根本不能講,現在心是什麼相貌,所以從過去不可能建立心體,從現在、未來都不可能建立心體,心體至少不是永恒單一不變的一種心體。
複次:若以生滅爲心相者,心爲即是生滅,爲不即是生滅。若爲即是生滅,一切草木,皆有生滅,亦應即是心相。若非心相,豈得以生滅,爲心相耶?當知!心相不可得;心相無故,則無有心。
如果認爲心是永恒不變,就不應以生滅無常爲心相;所以如果認爲心生滅是心相,跟最初的定義就不相應;如果不以生滅爲心相,又沒有另外找到一種心相可以當作心,所以永恒不變的心相,還是不可得!心相不可得,當然也是因心體無有故!所以心體,永恒不變的體,在第二次的觀照還是沒有!
複次:若謂因現在剎那生滅,成爲心者,今谛檢生滅,尚不可得,何能成心?若言現在有生滅者,爲當過去心滅,現在心生,爲不滅而生?若過去心滅,現在之心生,從何處生?若不滅而生,即應有二心並住,而實不然,雲何言不滅而生?若非滅生,亦非不滅生,當知則無有生,若無生,則無滅,若無生滅,何得以生滅成心。故知心不可得!
一般人不管是講到心講到我,都是用一條直線的觀念,過去、未來、現在都是一條線畫下來!先把我們的思想,以一條直線的方式畫下來時,又要成立過去跟現在不一樣,現在跟未來不一樣,就會産生一種很大的問題;過去怎麼變成現在?現在要怎麼變成未來?用一條直線,前面是過去,後面是未來,這裏是現在,既然是一條直線,到這裏怎麼變成現在?所以就變成兩種:
1. 因爲過去滅了,所以現在生;如果過去滅了,現在生,而這現在又從那裏生呢?
2. 如果過去滅了,現在又生了,過去跟現在應是會脫節;所以不可說是過去滅,現在生;如果過去不滅,現在又生了,就會變成有兩個心同時存在;事實上也不可能,認爲有兩個心同時存在。認爲過去滅,現在生,不對;認爲過去不滅,現在生也不對!到底怎麼辦呢?
其實主要問題,根本不能用一條直線的思考方式,來理解心到底怎麼變化。佛法講因緣法,我常講因緣法是一種網狀思想,不是一種直線的思想,每個東西的存在,都有沒有窮的因緣在變化,時間不是一條直線,生命更不是一條直線,用單一的思想,就會産生這麼多弊端。這個點再如何,都沒辦法跳過這個點,因爲沒有其它原因,它是一種孤立的狀態,它不可能跳過那個點,而變成未來。這問題在下面自生、他生、共生也是一樣!
複次:若謂定有現在心者,心爲從自生,爲從他生,爲從自他生,爲不從自他生。若言從自生,未對境時,何故不自生?若言從他生,他法若是心,則爲他心生他心,不應計他心爲己心,他法若非心,非心何能生于心?若言因自他合,故有心生,此亦不然。若自他各有心,不待合故有心生,若自他各無生,合亦不能生。若言不因自他生者,應從虛空中生,而實不然,從因緣生,尚不可得,何況無因生。如此種種因緣,推檢現在心中生,畢竟不可得。
不知各位是否看過《中論》的這一品?《中論》第一品講到四不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現在首先比較狹隘講:心有它的用,從用講四生:
我們都認爲心有見聞覺知的作用,而見聞覺知的作用是從那裏生呢?從自己生,就說心能産生作用,爲什麼過去沒有,現在能産生這樣的作用呢?我們看經文:『如果言從自生,未對境時,何故不自生?』如果自己就能生,表示心對境跟不對境,都應該生對不對?譬如說:心就是能看,應該你閉著眼睛也能看,晚上睡覺也能看,爲什麼只有對到境界時才能看,如果要對境才生,表示不是自生。
很多人認爲心有什麼作用?心能見,心能聞,心能如何?是因爲心碰到境界了,所以才起這種作用;心沒碰到境界,不可能起作用,否則就亂了!心如果就能生,那一下子,現在要生什麼呢?不知道要生什麼?或者又生一大堆出來!所以它會如何生,會産生如何變化,是因爲有因緣,所以才能生,所以非自生。
『如果言從他生,他法如果是心,則爲他心生他心,不應計他心爲己心,他法如果非心,非心何能生于心?』這是第二個,稱爲從他生。爲什麼不能從他生呢?如果萬物有那麼多他,到底是哪一個他?或者如果是能從他生,這就不是他。有兩種講法:我們先講第一種:心不作用,不可能從…
《《天臺小止觀》講記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