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白话直译:
须菩提听完之后又向佛陀说:“世尊!您方才所说的话真是太妙了,我听了之后能感觉非常真实,但是众生的智慧有限,疑心病重,他们会相信您所说的话吗?”
佛陀听完之后,又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你不必怀疑,虽然我说的佛法非常深妙,但是仍然会有人深信不疑的,就是等到我圆寂后,经过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及最后的末法时期五百年,总共是两千五百年,(很接近我们现在的年代,因佛陀圆寂于西元前三八零年至五四四年这是各家推测的年代,今年西元为一九九一年,因此佛陀已圆寂二三七一年至二五三五年,所以我们何其幸运,能生长在这个年代。注:末法时期共有一万年。)仍然有持守戒律,广修福田的善男信女,对于现在我所说的话,仍然非常相信,认为那是真实的,不过这些能相信的人,机缘是非常特殊的,他们不仅在近世诸佛哪里肯修学佛法而种善根,甚至已于过去世无量诸佛时已种诸善根,所以他们听到一句话或看到一段文章,便能在转念之间,心净不乱,信心不退。
须菩提!我再告诉你吧!以后这些信心不退的人,我当然能知道他们,更会看到他们,因为这些善男信女将会得到十方虚空无量无数福报与功德。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善男信女,不但不会执著我相(自私心,执著自我)、人相(对待心,计较得失)、众生相(分别心,杂念纷纭)、寿者相(欲望心,贪得寿命);更不会执著一切万法的名相(因为一切万法只是渡众生到达彼岸的工具而已,而本性是佛,万法非佛,即是成佛,万法皆空。)以及执著空法的名相(有些人听到金刚经讲万法皆空,所以就执著空,每天叫空、唱空,成了空病,这就是执著空的原因。)所以不能执著万法,也不能执著空法。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善男信女,如果心里一旦执著万法的名相,即是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同的道理,如果心里执著空法的名相,也是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不要执著一切万法,也不要执著一切空法;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为你们说法的时候,常用竹筏来作比喻,世人编竹为筏,渡人过河,到了彼岸,竹筏就不用了。我所说的佛法,就像渡人的竹筏一样,过了河就要放弃,何况不是佛法的理论,更不应该执著了!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我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吗?我有说任何佛法吗?”
须菩提听了之后说:“如果以我的体悟,去解释佛陀您所说的含义,应该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可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因为佛法是说给众生听的,菩提果也是说给众生听而已,在佛的世界里哪有什么菩提果位。也没有固定的佛法可让佛陀来说的,因为佛陀所说的法都是因人的根基而说;如佛陀您所说的佛法,都像虚空一样永不变异,但虚空是不可取得的,虚空的广大及虚空的恒久性也是难以言说的,所以佛陀您所说的法,有又好像没有,没有也好像是有,就好比虚空来说,虚空本来就有,但是迷昧的众生往往忽略它的存在,佛法也是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佛法,可是世人往往忽略它,还以为佛法不够普遍,这都是众生痴迷的看法,排斥的想法。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呢?这都是因为一切凡夫、贤人、圣人,在无为法的证悟方面有所差别,如圣人见山是山,不执著山,已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贤人见山不是山,因为怕起欲念私心,所以排除一切外相外缘;凡夫见山是山,执著山,因为凡夫是贪心不足的,常常为了身外之物而起争执。所以凡夫、贤人、圣人差别就在于此,也就是无为与有为的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白话直译:
佛陀听完之后,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如果有人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所照之处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三个千,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这已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国度,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诸佛也是一样。)七宝(金、银、琉璃、琥珀、砗磲、玛瑙、珊瑚。)用来布施,你说他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听后回答说:“当然是很多!世尊!(弟子对佛陀的尊称,因为佛陀是世人共同尊敬的人。)虽然是很多,但那只是有限量的福德,并非是无限量的福德;无限量福德须要无相布施,也就是不惦念布施多少,不惦念布施给谁,布施之后不求回报;而有限量布施即不同,他们经常惦念布施多少,布施给谁,更需求回报。所以佛陀您说福德很多,其实那也只是有限量之多而已。”
佛陀听完须菩提的回答后,很慎重的说:“假使有人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或是将本经中的四句偈语(经中的四句话,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记在心里,照着去做,或讲给别人听,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因为讲佛法给人听是法施的一种,法施是三布施(三布施是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助印金刚经是三施并行,如一、能让人看到本经是法施,出钱助印是财施,护持佛法是无畏施。)中功德最大的,而金刚经的功德更是无限量之大。
为什么金刚经的功德是无限量之大呢?须菩提!我老实告诉你吧!就是过去一切成就佛果的诸大菩萨,在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最后阶段时,都是领悟此经(金刚经)才证悟的,所以此经可说是诸佛之父,诸法之母,一点也不虚假。
须菩提!一切有为法皆是方便法门而已,只有现在我所说的法(金刚经)才是真实之法,但我说真实之法让你们听,你们仍然不可执著,为什么呢?因为让人开悟的佛法,一旦让你开悟了,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佛法只是对迷昧的众生说的,在佛的世界里就用不上了。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白话直译: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须陀洹(已证初果的圣者,须陀洹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入流,也就是预入圣人的意思。)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须陀洹果位的想法吗?”
须菩提听了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修行人,虽然已进入圣者之流,名为“入流”,但这只是假藉的名称而已,反而在证得须陀洹果位时,心是无所入的,为什么会无所入呢?因为证得须陀洹果位的圣者,已不执著艳丽的美色、悦耳的声音、香浓的味道、可口的食物、细滑的摸触,他不执著一切的形相,所以须陀洹只是假名而已。”
佛陀听了之后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斯陀含(已证二果的圣者,斯陀含是印度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一往来,也就是尚须来人间修持最后一生。)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斯陀含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斯陀含所谓的修行人,虽然尚须天上、人间往来一次,所以名叫“一往来”,但是他们已没有往来的想法,如果他们还有往来的想法,即是一种执著,而证得斯陀含果的圣者是心无执著的,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阿那含(已证三果的圣者,阿那含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不来,也就是不再来欲界人间接受生死的意思,但仍须在色界、无色界天中继续修行,才能进入四果阿罗汉果位。)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那含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人,虽然不须再来人间接受生死,但他们已不执著去与来之相,更没有去与来之分别心,所以这才叫做阿那含。”
佛陀又问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阿罗汉(已证四果的圣者,阿罗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蔡道弘居士白话直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