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有三种意思,一、应供——也就是应让世人供养的意思。二、杀贼——杀掉一切烦恼贼。三、无生——永不在三界受生。)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阿罗汉果的修行人,已是一位无学(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皆为有学圣者,只有四果阿罗汉才是无学圣者,有学圣者是须要再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圣者是声闻乘中最高果位的,在声闻乘中他已全部修学完成,所以是无学圣者。但广义来说,证得阿罗汉果位只是小乘果位而已,只修慧未修福,只度自己未度别人,不如大乘的菩萨乘,福慧双修,度己更度众生,两全其美)圣者,在声闻乘的修学方面,早已无法可学,无法可修,所以才称为阿罗汉;世尊!假使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阿罗汉果的想法,那么他已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怎么有资格叫做阿罗汉呢?
世尊!您曾经说过我修持的境界已达到远离是非、分别、执著、心性自在、自如、正定,在所有人中,赞许我是解空第一,有第一等的离欲工夫,也是第一等的阿罗汉。
世尊!虽然我得到您的称赞,但我仍然默默的修持,从来没有我已证得阿罗汉的念头;
世尊!如果我有心念,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果位,而念念在心,您就不会说我是一位喜欢寂静的修行人;就因为我心无所得,亦无所失,不执著一切相,行而无所行,做而无所做,无欲无求,所以才叫做寂静的修行人,倘若我执著果位在心,就不是寂静的修行人了。”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白话直译:
佛陀又对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样?我过去在燃灯佛(因为燃灯佛出生时身边有灯光照耀,所以成佛之后佛号称为燃灯佛,当时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是一位修菩萨道的出家人,曾经亲近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说他将来会成佛,佛号叫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叫娑婆世界。)那里得到什么吗?”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的,世尊!您在燃灯佛那里实在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有得即有失,有得失之心怎能成佛,所以照道理来说您实在没得到什么。”
佛陀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菩萨有没有在庄严清净的佛土呢?”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是心不执著才产生庄严的,而众生是心生贪执才产生污蔑的,所以菩萨虽然庄严了佛国净土,但是他们心不执著,更不作庄严想,而庄严只是一种假藉之名而已。”
佛陀于是又说:“是的!就因为这样,所以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所有的大菩萨都应该如方才所说的,心不能执著,这样才能达到一心不乱,而且才能生起清净之心,如不应执著艳丽的物品,不应执著靡靡的音乐、香浓的味道、美味的大餐、华丽的服饰、物质的享受,才能使心清净,也就是说,心不可执著一切,才能产生清净之心!”
佛陀停了一下又说:“须菩提!假使现在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就像须弥山王(须弥山高度有三百三十六万里,周围有六万座大大小小之山环绕,是众山之王,所以称为须弥山王。)那么大,你的意思怎样,他的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听了回答说:“是很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您所说的那么大的身体,并不是普通人的身体,而是发大愿、修大行所获得微妙大身体,但是大身体也是假藉的名称而已。”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白话直译:
佛陀又说:“须菩提!假使用恒河(印度境内的一条大河,河内的沙非常的细,也非常的多。)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去比喻一条恒河,即一粒沙一条恒河,恒河的数目,和沙的数目一样,而那么多的恒河里面还有那么多的沙,你看这样沙的总数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世尊!以恒河中的一粒沙去代表一条恒河,那么恒河之多就难以去数了,更何况是所有河中的沙呢?”
佛陀慎重的说:“须菩提!我现在老实的告诉你,假使有善男信女,以最珍贵的七宝盛满那如恒河沙一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去布施济贫,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很快地回答说:“当然很多呀!世尊!”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假如有善男信女,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或是将本经中的四句偈语(经中的四句话,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记在心里,照着去做,或讲给别人听,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前面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如果自己认为口才不好,难以启口讲给别人听,可改用助印《金刚经》送人,与人结缘,功德也是非常之大,请十方善信趁此机缘助印《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白话直译:
佛陀停了一会儿,再一次强调说:“须菩提!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间,如能对人演说金刚经或是经中的四句话,这个说经的地方就是无上圣地、就是无上道场,所有世间的天神、人民、阿修罗魔,皆应像佛塔庙一样的恭敬供养。
更何况假使有人能完全依照经意去修持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那他的功德更是无法计算。
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读诵金刚经,照着经意去修持的人,将能成就最上等,也就是第一等级——至高无上稀有的究竟法,所以这本金刚经的所在地方,等于有佛在那里,我们对修持读诵金刚经的人,要像尊重佛弟子一样。”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白话直译:
当佛陀讲到此时,诸弟子都赞叹金刚经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于是须菩提就向佛陀请教说:“世尊!刚才您所说的法,将来如果编成一本经,应当如何去取它的名字?我们又如何去恭敬护持呢?”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这本经的名称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最锐利、最坚固之物,般若是妙智慧的意思,波罗蜜是到达彼岸的含义。)也就是以至高无上智慧到达彼岸,让你们快速证得佛果,这个名字有无上的意义存在,所以你们当要恭敬护持!
再说,这个名字有“无相、破相”的意义,须菩提!你要知道我所说的妙智慧是无相的,金刚的锐利是破一切相的,修无相、破一切相的无上法门,能让人到达解脱的彼岸,可是我所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是无上的名字,但也是勉强取的名字,为了度化你们才取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你认为我有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觉悟的本性是不执着名字、形相的,因此您可算是并无说法。”
佛陀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所照之处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三个千,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这已经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国度,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诸佛也是一样。)所有的细小灰尘,你说多不多?”
须菩提听了立刻回答说:“当然是很多呀!世尊!”
佛陀再解释说:“须菩提!但是那么多的细小灰尘,也是假籍的名称而已,因为这些细小灰尘也是由大石头分裂而得,现在是细小灰尘,但是一旦掉落地上,在水的结合下,又要变成土块,因此名称只是物体的暂用而已;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样,是假籍的名称而已,因为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由细小灰尘的大结合——成为土块,土块的大结合——成为小山,小山的大结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蔡道弘居士白话直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