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譯,中文有叁種意思,一、應供——也就是應讓世人供養的意思。二、殺賊——殺掉一切煩惱賊。叁、無生——永不在叁界受生。)果位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阿羅漢果的想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爲什麼呢?因爲證得阿羅漢果的修行人,已是一位無學(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皆爲有學聖者,只有四果阿羅漢才是無學聖者,有學聖者是須要再上進修學的意思,無學聖者是聲聞乘中最高果位的,在聲聞乘中他已全部修學完成,所以是無學聖者。但廣義來說,證得阿羅漢果位只是小乘果位而已,只修慧未修福,只度自己未度別人,不如大乘的菩薩乘,福慧雙修,度己更度衆生,兩全其美)聖者,在聲聞乘的修學方面,早已無法可學,無法可修,所以才稱爲阿羅漢;世尊!假使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阿羅漢果的想法,那麼他已執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怎麼有資格叫做阿羅漢呢?
世尊!您曾經說過我修持的境界已達到遠離是非、分別、執著、心性自在、自如、正定,在所有人中,贊許我是解空第一,有第一等的離欲工夫,也是第一等的阿羅漢。
世尊!雖然我得到您的稱贊,但我仍然默默的修持,從來沒有我已證得阿羅漢的念頭;
世尊!如果我有心念,認爲自己已得阿羅漢果位,而念念在心,您就不會說我是一位喜歡寂靜的修行人;就因爲我心無所得,亦無所失,不執著一切相,行而無所行,做而無所做,無欲無求,所以才叫做寂靜的修行人,倘若我執著果位在心,就不是寂靜的修行人了。”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白話直譯:
佛陀又對須菩提說:“你的意思怎樣?我過去在燃燈佛(因爲燃燈佛出生時身邊有燈光照耀,所以成佛之後佛號稱爲燃燈佛,當時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是一位修菩薩道的出家人,曾經親近燃燈佛,燃燈佛爲他授記,說他將來會成佛,佛號叫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叫娑婆世界。)那裏得到什麼嗎?”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的,世尊!您在燃燈佛那裏實在沒有得到什麼,因爲有得即有失,有得失之心怎能成佛,所以照道理來說您實在沒得到什麼。”
佛陀又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菩薩有沒有在莊嚴清淨的佛土呢?”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的,世尊!爲什麼呢?因爲菩薩是心不執著才産生莊嚴的,而衆生是心生貪執才産生汙蔑的,所以菩薩雖然莊嚴了佛國淨土,但是他們心不執著,更不作莊嚴想,而莊嚴只是一種假藉之名而已。”
佛陀于是又說:“是的!就因爲這樣,所以須菩提你應當知道,所有的大菩薩都應該如方才所說的,心不能執著,這樣才能達到一心不亂,而且才能生起清淨之心,如不應執著豔麗的物品,不應執著靡靡的音樂、香濃的味道、美味的大餐、華麗的服飾、物質的享受,才能使心清淨,也就是說,心不可執著一切,才能産生清淨之心!”
佛陀停了一下又說:“須菩提!假使現在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就像須彌山王(須彌山高度有叁百叁十六萬裏,周圍有六萬座大大小小之山環繞,是衆山之王,所以稱爲須彌山王。)那麼大,你的意思怎樣,他的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聽了回答說:“是很大,世尊!爲什麼呢?因爲佛陀您所說的那麼大的身體,並不是普通人的身體,而是發大願、修大行所獲得微妙大身體,但是大身體也是假藉的名稱而已。”
第十一品 無爲福勝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白話直譯:
佛陀又說:“須菩提!假使用恒河(印度境內的一條大河,河內的沙非常的細,也非常的多。)中所有的沙數來作比喻,以一粒沙去比喻一條恒河,即一粒沙一條恒河,恒河的數目,和沙的數目一樣,而那麼多的恒河裏面還有那麼多的沙,你看這樣沙的總數多不多?”
須菩提回答說:“當然很多!世尊!以恒河中的一粒沙去代表一條恒河,那麼恒河之多就難以去數了,更何況是所有河中的沙呢?”
佛陀慎重的說:“須菩提!我現在老實的告訴你,假使有善男信女,以最珍貴的七寶盛滿那如恒河沙一樣多的叁千大千世界,去布施濟貧,那麼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很快地回答說:“當然很多呀!世尊!”
佛陀告訴須菩提說:“假如有善男信女,每天讀誦這本金剛經,或是將本經中的四句偈語(經中的四句話,如“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還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記在心裏,照著去做,或講給別人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勝過前面用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如果自己認爲口才不好,難以啓口講給別人聽,可改用助印《金剛經》送人,與人結緣,功德也是非常之大,請十方善信趁此機緣助印《金剛經》。)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白話直譯:
佛陀停了一會兒,再一次強調說:“須菩提!不管什麼人,不管在什麼地方,或什麼時間,如能對人演說金剛經或是經中的四句話,這個說經的地方就是無上聖地、就是無上道場,所有世間的天神、人民、阿修羅魔,皆應像佛塔廟一樣的恭敬供養。
更何況假使有人能完全依照經意去修持每天讀誦這本金剛經,那他的功德更是無法計算。
須菩提!你應當知道讀誦金剛經,照著經意去修持的人,將能成就最上等,也就是第一等級——至高無上稀有的究竟法,所以這本金剛經的所在地方,等于有佛在那裏,我們對修持讀誦金剛經的人,要像尊重佛弟子一樣。”
第十叁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白話直譯:
當佛陀講到此時,諸弟子都贊歎金剛經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于是須菩提就向佛陀請教說:“世尊!剛才您所說的法,將來如果編成一本經,應當如何去取它的名字?我們又如何去恭敬護持呢?”
佛陀告訴須菩提說:“這本經的名稱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是最銳利、最堅固之物,般若是妙智慧的意思,波羅蜜是到達彼岸的含義。)也就是以至高無上智慧到達彼岸,讓你們快速證得佛果,這個名字有無上的意義存在,所以你們當要恭敬護持!
再說,這個名字有“無相、破相”的意義,須菩提!你要知道我所說的妙智慧是無相的,金剛的銳利是破一切相的,修無相、破一切相的無上法門,能讓人到達解脫的彼岸,可是我所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是無上的名字,但也是勉強取的名字,爲了度化你們才取的假名而已。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你認爲我有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覺悟的本性是不執著名字、形相的,因此您可算是並無說法。”
佛陀又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叁千大千世界(一個太陽系所照之處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叁個千,所以稱爲叁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這已經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國度,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諸佛也是一樣。)所有的細小灰塵,你說多不多?”
須菩提聽了立刻回答說:“當然是很多呀!世尊!”
佛陀再解釋說:“須菩提!但是那麼多的細小灰塵,也是假籍的名稱而已,因爲這些細小灰塵也是由大石頭分裂而得,現在是細小灰塵,但是一旦掉落地上,在水的結合下,又要變成土塊,因此名稱只是物體的暫用而已;叁千大千世界也是一樣,是假籍的名稱而已,因爲叁千大千世界也是由細小灰塵的大結合——成爲土塊,土塊的大結合——成爲小山,小山的大結合——…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蔡道弘居士白話直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