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解 下 (慧祥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到的。所以,可知这两种修福的方式,是天差地别的。

  六、在佛经中,这“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几分几分是如何算出来的呢?

  众佛友!佛陀时代的比较方式,不是我们现在的“几分之几”的说明方式。佛陀时代的比较方式,是依“开列比较条件后,一个一个比较的”。我现在举例说明:

  (一)比较“持久性”:七宝布施的福德是用得完的,而修持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福德是永远的。这时得一分。

  (二)比较“过患性”:展现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时,还是会有五家分的过患,而修持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福报,是没有这些过患的。这时又得一分。

  如此,开列各种层面的条件下来一一比较。这时,我们就能观察到,“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样的结果。

  众佛友!虽然七宝布施的福德,比不上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福德,但是,佛陀的意思,可不是要您们不要布施。请大家别会错意。佛陀的意思是要大家在布施时,要在运用“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之下来布施。因此,整部《金刚经》几乎都是在谈布施。

  可见,佛陀是在教我们运用“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来行布施。也就是要我们在布施时,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法“卡住(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来行布施。也就是要我们在布施时,不要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卡住(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来行布施。当我们能如此布施,则其福德是等虚空,遍法界的,是不可思量的。

  好了!今天解说到此,祝大家健康、平安、吉祥、进步、直趣无上菩提。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金刚经》讲解第四十三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6年08月20日

  讲别:第四十三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释经】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您们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度众生。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是如来度的。如果如来认为有众生是如来度的,那如来则是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障碍住了。须菩提!当如来说“有我……”之时,则是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我不会如此。而凡夫之人,以为如来说“有我……”之时,如来就是永远如此。须菩提!所谓“凡夫者”,如来说:“非永远是凡夫。”

  【说明】我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说明。

  问:为什么佛陀说,如来不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呢?

  答:因为

  (一)实际上都是自己度自己。

  (二)没有任何人,可以度别人的。

  (三)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别人自度。

  (四)因此,一切佛菩萨,都是发愿要“自度”及“帮助众生自度”的,而没有认为“我当度众生”的。

  (五)例如:《六祖坛经》:“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众佛友!迷时,需要善知识引导我们看到正法正道,“由善知识帮助我们自悟”,假名“迷时师度”;当悟后,要自己修证,所以叫“悟了自度”。如果有人不了解这点,以为“我当度众生”,则会引起修行障碍的;又如果有人不了解这点,以为“有人可以度我”,那也会引起修行障碍的。

  例如,《楞严经》载:“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众佛友!阿难尊者当时未得初果,在凡夫位,所以起障碍念,以为佛陀可以度他,而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众佛友!当我们“迷惑”,不知什么是正法正道之时,当寻善知识开解,令我们“开悟”。当我们“悟了”,则要自行修证。而这自行修证,是无人能替代的。

  众佛友!又如:有人肚子饿了,想要吃饭,没有人能替他吃饭的;有人想要学中文打字,没有人能替他练习的;有人想要学篮球,不想训练,要人代替他训练,那是不可能的;有人想要学解脱,不想要修行,要佛菩萨或哪一个修行人,修证后传给他就好了,那也是不可能的。

  众佛友!肚子饿了,别人可以帮我们煮饭,也可以帮我们添饭,也可以喂我们,但不能代替我们吃饭,也还得靠自己真地吃下去。

  要学中文打字,别人可以为我们说明,教我们正确的手的姿势,教打字应注意的事项,以及打字快的技巧。而要掌握这些,还是得自己练习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要学篮球,可以请教练来教,请教练来设计一些训练课程。但是,自己还是得自我训练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要学解脱,可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但是,“如理思量”、“如法修证”的部份,还得自己去做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载:“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CBETA,T03,no.159,p.305,a17~20)。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释经】须菩提!您认为如何呢?可以用“有没有三十二相”来作为观察这个人是不是如来的标准吗?”

  【经文】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释经】须菩提说:“是的!是的!如果有三十二相的人,就是如来。”

  【经文】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释经】佛陀说:“须菩提!如果以有三十二相就认为那个人是如来,那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则转轮圣王就应该是如来。”

  【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释经】须菩提报告佛陀说:“世尊!如果依我理解佛陀刚刚所说的现象和道理,不应该以为有三十二相的人就是如来。”

  【经文】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释经】这时,世尊为此而说诗偈:“如果有人以为有三十二相的人就是我,或有人以为梵音清澈的人就是我,这个人是走错路了,不能见到真实的如来。”

  【说明】众佛友!同样可能具有三十二相的人,多得很,不一定每位都是如来。例如有人行十善修福慧,成就转轮圣王,就具足三十二相,但是转轮圣王,不是佛如来。又如在极乐世界中的众生,依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个个众生都具三十二相,但也不能说具三十二相的人就是阿弥陀佛。

  众佛友!什么叫“梵音”呢?依据《长阿含经》:“梵童子说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CBETA,T01,no.01,p.35,b28~c2)。

  如来虽具足梵音,但是不能说具足梵音的人,就是如来。因此,才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经文】“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须菩提!您可能会如此认为:如来不一定要具足三十二相,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您不要如此认为,如来不需要具足三十二相,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说明】我现在先来说明,什么是“若以色见我”的“色”?

  答:色,就是“相”,也就是“色相”,就是指“三十二相”。

  什么是佛陀的“三十二相”呢?

  《长阿含经》云“

  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

  二者,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

  三者,手足网缦,犹如鹅王。

  四者,手足柔软,犹如天衣。

  五者,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

  六者,足跟充满,观视无厌。

  七者,鹿肠,上下佣直。

  八者,钩[锱-田+贝]骨,骨节相钩,犹如[锱-田+贝]连。九者,阴马藏。十者,平立垂手过膝。

  十一,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

  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

  十三,身黄金色。

  十四,皮肤细软,不受尘秽。

  十五,两…

《《金刚经》讲解 下 (慧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