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下 (慧祥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到的。所以,可知這兩種修福的方式,是天差地別的。

  六、在佛經中,這“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幾分幾分是如何算出來的呢?

  衆佛友!佛陀時代的比較方式,不是我們現在的“幾分之幾”的說明方式。佛陀時代的比較方式,是依“開列比較條件後,一個一個比較的”。我現在舉例說明:

  (一)比較“持久性”:七寶布施的福德是用得完的,而修持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福德是永遠的。這時得一分。

  (二)比較“過患性”:展現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時,還是會有五家分的過患,而修持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福報,是沒有這些過患的。這時又得一分。

  如此,開列各種層面的條件下來一一比較。這時,我們就能觀察到,“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樣的結果。

  衆佛友!雖然七寶布施的福德,比不上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福德,但是,佛陀的意思,可不是要您們不要布施。請大家別會錯意。佛陀的意思是要大家在布施時,要在運用“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之下來布施。因此,整部《金剛經》幾乎都是在談布施。

  可見,佛陀是在教我們運用“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來行布施。也就是要我們在布施時,不要被色、聲、香、味、觸、法“卡住(障礙住)”菩提心的發展來行布施。也就是要我們在布施時,不要被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卡住(障礙住)菩提心的發展來行布施。當我們能如此布施,則其福德是等虛空,遍法界的,是不可思量的。

  好了!今天解說到此,祝大家健康、平安、吉祥、進步、直趣無上菩提。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四十叁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8月20日

  講別:第四十叁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釋經】須菩提!您認爲如何呢?您們不要認爲如來有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度衆生。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爲什麼呢?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衆生是如來度的。如果如來認爲有衆生是如來度的,那如來則是被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障礙住了。須菩提!當如來說“有我……”之時,則是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我不會如此。而凡夫之人,以爲如來說“有我……”之時,如來就是永遠如此。須菩提!所謂“凡夫者”,如來說:“非永遠是凡夫。”

  【說明】我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說明。

  問:爲什麼佛陀說,如來不作是念“我當度衆生”呢?

  答:因爲

  (一)實際上都是自己度自己。

  (二)沒有任何人,可以度別人的。

  (叁)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別人自度。

  (四)因此,一切佛菩薩,都是發願要“自度”及“幫助衆生自度”的,而沒有認爲“我當度衆生”的。

  (五)例如:《六祖壇經》:“五祖把橹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橹。”祖雲:“合是吾渡汝。”惠能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雲:“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

  衆佛友!迷時,需要善知識引導我們看到正法正道,“由善知識幫助我們自悟”,假名“迷時師度”;當悟後,要自己修證,所以叫“悟了自度”。如果有人不了解這點,以爲“我當度衆生”,則會引起修行障礙的;又如果有人不了解這點,以爲“有人可以度我”,那也會引起修行障礙的。

  例如,《楞嚴經》載:“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叁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衆佛友!阿難尊者當時未得初果,在凡夫位,所以起障礙念,以爲佛陀可以度他,而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衆佛友!當我們“迷惑”,不知什麼是正法正道之時,當尋善知識開解,令我們“開悟”。當我們“悟了”,則要自行修證。而這自行修證,是無人能替代的。

  衆佛友!又如:有人肚子餓了,想要吃飯,沒有人能替他吃飯的;有人想要學中文打字,沒有人能替他練習的;有人想要學籃球,不想訓練,要人代替他訓練,那是不可能的;有人想要學解脫,不想要修行,要佛菩薩或哪一個修行人,修證後傳給他就好了,那也是不可能的。

  衆佛友!肚子餓了,別人可以幫我們煮飯,也可以幫我們添飯,也可以喂我們,但不能代替我們吃飯,也還得靠自己真地吃下去。

  要學中文打字,別人可以爲我們說明,教我們正確的手的姿勢,教打字應注意的事項,以及打字快的技巧。而要掌握這些,還是得自己練習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要學籃球,可以請教練來教,請教練來設計一些訓練課程。但是,自己還是得自我訓練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要學解脫,可以“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但是,“如理思量”、“如法修證”的部份,還得自己去做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載:“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爲第一,聽聞正法爲第二,如理思量爲第叁,如法修證爲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CBETA,T03,no.159,p.305,a17~20)。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

  【釋經】須菩提!您認爲如何呢?可以用“有沒有叁十二相”來作爲觀察這個人是不是如來的標准嗎?”

  【經文】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釋經】須菩提說:“是的!是的!如果有叁十二相的人,就是如來。”

  【經文】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釋經】佛陀說:“須菩提!如果以有叁十二相就認爲那個人是如來,那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則轉輪聖王就應該是如來。”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釋經】須菩提報告佛陀說:“世尊!如果依我理解佛陀剛剛所說的現象和道理,不應該以爲有叁十二相的人就是如來。”

  【經文】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釋經】這時,世尊爲此而說詩偈:“如果有人以爲有叁十二相的人就是我,或有人以爲梵音清澈的人就是我,這個人是走錯路了,不能見到真實的如來。”

  【說明】衆佛友!同樣可能具有叁十二相的人,多得很,不一定每位都是如來。例如有人行十善修福慧,成就轉輪聖王,就具足叁十二相,但是轉輪聖王,不是佛如來。又如在極樂世界中的衆生,依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個個衆生都具叁十二相,但也不能說具叁十二相的人就是阿彌陀佛。

  衆佛友!什麼叫“梵音”呢?依據《長阿含經》:“梵童子說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叁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CBETA,T01,no.01,p.35,b28~c2)。

  如來雖具足梵音,但是不能說具足梵音的人,就是如來。因此,才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經文】“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經】須菩提!您可能會如此認爲:如來不一定要具足叁十二相,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您不要如此認爲,如來不需要具足叁十二相,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說明】我現在先來說明,什麼是“若以色見我”的“色”?

  答:色,就是“相”,也就是“色相”,就是指“叁十二相”。

  什麼是佛陀的“叁十二相”呢?

  《長阿含經》雲“

  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滿,蹈地安隱。

  二者,足下相輪,千輻成就,光光相照。

  叁者,手足網缦,猶如鵝王。

  四者,手足柔軟,猶如天衣。

  五者,手足指纖,長無能及者。

  六者,足跟充滿,觀視無厭。

  七者,鹿腸,上下傭直。

  八者,鈎[锱-田+貝]骨,骨節相鈎,猶如[锱-田+貝]連。九者,陰馬藏。十者,平立垂手過膝。

  十一,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

  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

  十叁,身黃金色。

  十四,皮膚細軟,不受塵穢。

  十五,兩…

《《金剛經》講解 下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