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P2

  ..续本文上一页有现与不现的差别,但在实相中前后贤劣的差别连芝麻许也没有,是无变无为的自性故。《宝性论》云:“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异。”又云:“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不能染。”即是,一切轮回法都是变易而不坚的,彼等在法性中似有变易的显现,而心性清净如来藏如虚空无有变易。应当按照如是反复宣说那样而了知。如是无为法光明法界没有被迷乱染污而自性清净,且在无有迷乱本性自相中自成之十力等果法功德无离而住,如日轮与光明般。《宝性论》云:“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即是,轮回的一切过患均由执著人法二我的迷乱心所生,迷乱心从本以来也没有杂染本来自性光明,如空中浮云般是客尘故,彼等过患和如来藏是可别别分离的,因此如来藏的本体是以过患而空,即是没有染污。以与不观待迷乱染污而以自体自然光明入于诸法真实性的自生智慧无有分离的诸究竟功德,如来藏不空。在自体中是不可分离的体性故,如日轮与光明般。

  如是成立彼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本具功德的法身自体时即可成佛故,在一切有情相续中智慧法身必以不盈不亏的方式而安住,修道就能成佛,是以事势理成立的。而成佛时的法身是无为法故,不可能是因缘新生的所作法,因此成立现在已经存在佛的本体。

  于此,有人想:若现在就存在佛的本体,则为何以一切相智不能遣除有情的障碍呢?又因耽著共同乘的知见而认为:既然佛是果众生是因,因中有果,岂不有吃饭即吃不净物等的理妨难吗?

  答曰:因为你的心未曾学修极为殊胜了义经典之义,仅以共同教典的知见自然会引生这样的怀疑,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尽管法性光明智慧于一切无别而存在,但自心产生此迷乱客尘时,仅此迷乱的心与境是轮回的施设处,由迷乱而不能如实了知本具的法性。例如睡眠时,以独头意识产生身、境、眼识等无边显现,彼时分别执为能境与所境,而不能了知意识自体其实没有异体的能取所取,纵然不了知但实际是这样的,不成其它。又如诸法虽住于空性中,然仅此也未必都能证悟,以有实相现相不同的迷乱故。因此,心和如来藏智慧二者是有法与法性,以及佛与有情也是从实相和现相的角度而宣说,所以发出因中有果的理妨难,是你丝毫不了知而已。

  如是,此理是以果时现前法身之因建立因位有本具功德的种性。在实相中本无前因后果而观待现相需要安立因果故,称为“以果立因观待理”。

  第二句“真如无有差别故”所说之义是:轮涅诸法的实相——空性大光明本来无别一味故,在胜义中佛与众生也无差别,即有寂平等。是故由迷乱客尘似现的极多幻化的诸有情于实相胜义法性中丝毫也不移动,以法性理成立故,决定具有如来藏。经中也说诸法从本以来是光明、涅槃、正等觉的自性。

  既然如此,则正如以上你对他人所说那样,仅以真如无别就成立有种性,应成土石等也有种性的过失。

  答曰:所谓种性需要安立是能断尽迷乱心所生的二障,且是无迷乱觉悟所知自性的诸佛的无过失因。以非心识的土石等色法不能修道故,虽然在名言中于真如无别,但无须安立彼等有种性。因为由心现土石等,非以土石等外境产生心,应由梦境和梦心的比喻而知。了知此三界作者的心识存在法性如来藏胜义无漏善法的自性,如水有湿性一般。因此轮涅一切显现仅是心识和智慧的幻化而已,故无须立为异体。真实义中在法性本来正觉相不动的一切显现,不超离如来之相,极应如此承许。如《般若摄颂》云:“应知色净即果净,果色净乃遍知净,遍知净乃果色净,如空无异无断坏。”有境从障碍中解脱而清净,即是色等清净或自性,仅是除了自现障碍逐渐远离而现见的层面之外,真实本体本来远离障碍而住故。因此,当消尽能境心界的障垢而成佛后,所境有事的不净也不会剩下,如眼翳清净后毛发自然会清净。

  若想,依你的观点应成一人成佛时,一切众生不净显现都须灭尽。

  答曰:并非如此,以各自补特伽罗自现的障碍障蔽后而有见实相现相相违故。

  若又想,纵然如此,但实相现相完全相同的佛地中有没有此等不清净的显现?若有则一切法不成圆满正等觉佛,若无则不能照知一切遍趣行等。

  答曰:以一切相智对所有轮涅一切诸法与自体一味平等的境界中无勤任运通达,并且于彼前不离开将一切见为大清净的同时,对六道众生的种种显现也如各自的现相般正知。此是由灭尽一切所境能境二取显现障碍之力,而使所有有法以毫不混杂圆满的方式含容于法性界的关要故,远离生灭平等一味的智慧一时照见。此理无须说观现世量,即使住地的圣者也难以思量。如《菩萨藏经》中云:“诸法平等性,诸佛证平等,故是正等觉,如来见平等。”如实正知心之自性光明故,于一念间以智慧现前无上正等菩提而成佛。如其所说阿阇梨月称亦云:“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以与法界无别的大智慧周遍一切万法无勤照见,如海中映现星月般在寂灭分别的境界中观照。此是由于自生光明智在基中所住的法性灭尽一切障碍后如实现前故,依于观察究竟的法性正理将会获得不退转的胜解。否则,以狭隘心识衡量佛地后,或安立佛地无有智慧,或虽安立有智慧然如凡夫心识般有变易,或不能照见有情界,或有不清净的显现,又有如所有尽所有不成一味等相违处,可以见到许多由分别垢染引生的观点。

  第三句“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所说之义是:一切有情具有可以成佛的种性,因为成立客尘障垢可以远离并且诸众生无别具有功德本具的法身故。如是若有可成佛的种性,则彼等诸有情恒时决定具有如来藏。由于彼等有成佛的机会以及佛法身的本体成立是无为法故。从本体角度而言,前后无有贤劣差别故,应知第三理是“以因生果作用理”。对此并非仅是以因将生果的比量方式推知,而是法性真如种性无有变易,彼果时本体无贤劣,无论诸客尘障垢存在多久也可远离,由此关要彼种性于成佛何时也不可能虚耗故。

  如是彼因种性和果位法身本体无有差别(即是第三理);若有果位法身则在彼有情位也定无增减而存在(即是第一理);虽假立了因果和前后,然实际是法界无变的本体一味理(即是第二理)。以此三理成立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是以事势理的正道而安立的。如是以一切有情都具有如来藏之理,成立究竟解脱、如来及诸法实相胜义无别。此亦,仅由如来藏成立,若能了知则成立究竟一乘。否则,若许有情界中无有所谓的如来藏,或成佛时无有及因位无有功德果位时重新获得等,如此宣说都是与大乘义相违的观点,虚耗了究竟一乘之理。因此于胜乘具有信心之人对此应具极为圆满的智慧。

  如是在有情位具有本具功德的如来藏,彼是不可思议甚深之处故,佛也在诸多眷属中说:“当于我所说法生信,必无欺诳,唯以自力难可了知。”是为显示甚深究竟故。对此诸少慧寻思者会不断地诤论说,应成佛与有情集于一心的过失等。依于名言所说的所有过失都是下劣的,如《解深密经》云:“世俗与胜义,远离一异性,若执一异体,均入于非理。”不须承许心之法性如来藏与有法心二者是一体或异体,虽不离实相法性义,然和现相中有迷乱并不相违,否则,应成无有解脱,或应成谁也不迷乱等过失。正因为有实相现相的不同,所以不仅可以成立迷乱的有情,也能成立彼入道后断除迷乱而成佛。虽以观察胜义的理论成立诸法空性,然以此并不遮遣如来藏功德,即是虽有无上功德,然此宗也承许本体空性故。因此,第二转*轮教义宣说轮涅诸法空性,彼如是成立如来藏也是空性的自性故。然而以空性自性身及无离无合智慧光明作简别而宣说如来藏,此是第三转*轮了义诸经的密意,仅此一点超胜第二转*轮。故《解深密经》中也高度赞叹了第三转*轮义,然并非是所有三转*轮的经典,而仅限于宣说如来藏的部分了义经典。如是宣说。此理在其它经中(《陀罗尼自在王经》等)以净治如意宝等比喻可以如是明显了知。因此,第二转*轮宣说的空性和第三转*轮宣说的身及智慧,彼等显空须双运故。遍知龙钦绕降承许第二第三转*轮的诸了义部分均为了义,无须取此舍彼,应当唯一按照如是而受持,即是彼二者中没有一者了义另一者不了义的矛盾,而且双运后如来藏作为因续(即基续)义可出生金刚乘窍诀之关要故,须知彼等佛教关要本为一致。于此究竟义,龙树无著等诸圣者的密意一致,因为由《赞法界颂》《心注》《宝性论释》等明显可知故。如是又如阿阇梨龙树(《赞法界颂》)云:“尽其佛所说,显示空性经,皆为灭烦恼,非失坏此界。”如是以胜义理论观察后的结果是究竟二谛无别如金刚之义,此是以寻思者的分别心无法通达的法界故,根本没有依胜义宣说过失的机会。

  现在宣说彼如来藏在有情相续中如何安住之相。若以实相自体而言,诸法含摄于法性界中,法性自体没有生灭平等而住,没有轮回涅槃等贤劣,也没有此岸彼岸、自他、大小、前后时位等差别,是无变法界唯一明点。尽管实相如此,但是针对迷乱客尘的现相而言,如此三界轮回众生心境现起而不见法性自性时,法性也并非无有,自性中没有少许动摇故。心之法性如是被客尘障垢缠覆而不显,彼以果实或精华方式而安住,称为种性或藏,以地下宝藏等九喻显示而了知。如是宣说。虽然观待客尘障垢于彼安立不净、不净净、极净三种分位,但而如来藏自体上实无差别。《宝性论》云:“佛智入诸有情故,自性无垢彼无二,佛性假立彼果故,说众皆具如来藏”。又云:“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种性者。”又云:“不净以及不净净,极为圆满清净者,如是次第而宣说,凡夫菩萨与如来。”如是宣说。

  既不能如是了知心中就执著所谓如来藏如枣依盘般住在五蕴…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他空承许狮吼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