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续中,现在以法性离盈亏之方式存在,即智慧法身自性,虽由离、未离客尘而有现、不现的差别,但于实相中前后好坏的差别纵芝麻许亦无有,是无变无为之自性故。《宝性论》云:“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体无变异。”又云:“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不能染。”应当了知如是反复宣说,一切轮回法是变化不稳固的,虽然彼等在法性中似有变迁的显现,但是心之清净如来藏如虚空般无有变迁。如是无为法光明之法界无有迷乱染污而清净,无迷本性自相与自成之力等果法功德无离而住,犹如日轮与光明一般。如《宝性论》云:“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一切轮回的过患均由迷乱执著人法二我所产生,彼迷乱心的本性光明无有垢染,如空中暂住的云故,彼等过患与如来藏是可分离的,故于如来藏的本体上过患是空性即是未染污。不观待迷乱染污的自体自然光明并且住于诸法本性自生智慧,彼如来藏是以无分离究竟之功德而不空,因为于自体中是不分离的本性故,犹如日轮与光明般。
如是成立自性住种姓即无为法本具功德之法身自体,则可以成佛故,须是一切有情相续中智慧法身以无有盈亏之方式而安住,若修道则可以成佛,此以事势理可成立,成佛时之法身是无为法,不可能是因缘新生之所作法,故现在存在佛之本体可以成立。
由此,有人想:若现在就存在佛的本体,为何以遍知智慧不除有情之障呢?又因耽著共同乘的认识后,认为:佛是果众生是因,若因中有果,岂不成立吃饭即吃不净物等理的能害吗?
答曰:未曾学习过极为殊胜了义经典的你仅以共同论的认识,难怪会引起如是怀疑。但实际并非如此,法性光明的智慧,虽然于一切无别而存在,但是自心产生迷乱客尘时,只有迷乱的心与境是轮回的施设基,因迷乱故不能如实了知本具之法性。例如睡眠时,唯有独头意识产生身境、眼识等无边的显现,彼时分别执著为能境所境,不知意识自体不成能取所取的异体,虽然不知但其本义不成其它。又如虽然诸法安住于空性之中,但仅因为如此也并不须都证悟,因为有实相现相不同的迷乱故。是故心与如来藏智慧二者即是有法与法性,佛与有情也是以实相与现相的方式而宣说,你丝毫不知此观点,故而发出因中住果之理所害而已。
如此理论即是以果时现前法身之能立,建立因时种姓本具功德。虽然实相中无前因后果,但是观待现相需要安立因果故,即是所谓“以果立因观待之理论”。
第二句“真如无有差别故”所说之义是:轮涅诸法实相——空性与本来大光明无别一味故,胜义中佛与有情无有分别,有寂平等性。是故以迷乱客尘似乎显现诸多幻化之有情,然于实相胜义法性中,少许未动摇,以法性之理论可以成立,故决定具有如来藏。经云:“诸法从本以来光明、涅槃及现前正等觉的自性。”
若谓:正如上面你对他人所说一般,仅以真如无别成立有种姓,则应成土、石等也有种姓的过失。
答曰:所谓种姓是以迷乱心产生的二障舍尽后于所知之自性中不迷乱的觉智佛陀之因,需要无过失而安立,不属分别心之土石等色法,无法修道故,名言上虽与真如无别,但不须安立其为种姓,因为是由心而显现土石等,并非由外在的土石产生心,应由梦的显现与彼梦时心的比喻来了知。于三界之作者此心,具有法性如来藏了义无漏善法之自性,应知如水中存在湿性般,是故轮涅诸显现唯是心与智慧的幻化,故不需异体存在。真实中法性即本来如来体性中无动摇的一切显现也不离如来相,极应如此承许。如《般若摄颂》云:“应知色净即果净,果色净乃遍知净,遍知净乃果色净,如同虚空无别异。”所谓有境之障解脱清净,即为色等清净或为色等的自性,因为外境色等清净(并无独立自体),只是自现之障逐渐远离而现见的层次而已,其义的本体,本来远离障而住故。因此当能境心界之垢消尽后成佛,所境之有事不净也不会剩下,如眼病清净后毛发自然清净。
若谓:依你的观点一人成佛时,应成灭除一切众生的不清净显现了?
答曰:并非如此,以各自补特伽罗自现之障故,自障之后则会见到实相现相存在相违。
问:那么实相现相完全相同的佛地中有没有此诸不净显现?若有,则一切法未现前圆满成佛;若无,则不能知一切周遍道等。
答曰:遍知一切的智慧与自体平等一味中无勤任运了知一切轮涅诸法。彼于不离开见自前一切大清净的同时,对于六道众生种种显现如其各自的显现而见,彼以灭尽一切所境能境二种显现障碍之力,遍满一切有法无有混杂的状态中且入于法性界平等一味之智慧远离生灭,故同时而见。此理无须说观现世量,即使住地圣者也难以思维。如是之理于《菩萨藏经》中云:“诸法等性平等中,自生智此而随证,是故现前正等觉,如来所见为平等。”心自性光明如实知故,具有心的一刹那间以智慧现前无上正等菩提而成佛。如其所说,阿阇梨月称云:“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知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如是所说与法界无别的大智慧周遍一切法,犹如海中现星月周遍般无勤而现,寂灭分别中而观,此自生光明智是基中所住法性灭诸障碍后如是现前之力,故依靠观察究竟法性之理则获得不退胜解。此外,以观现世量衡量佛地,安立其为没有智慧,或虽安立为有智慧然有变化如凡夫之心,以及不见有情界,或许有不净之显现,又有如所有、尽所有不成一味等相违处,可以见到很多以分别垢染引起的观点。
第三句“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所说之义即是:因为诸众生无别具有功德本具之法身,且客尘障垢可以远离,故一切有情具有可以成佛的种姓。如是若有可成佛的种姓,彼等诸有情恒时决定具有如来藏,由于彼等有成佛的机会、佛法身之本体成立为无为法及本体上无有前后贤劣之差别故,应知第三理论是“由因生果之作用理”。对此并非是以唯有因而生果的比量方式推知,因为法性真如种姓无有变化、彼果时本体无贤劣、无论诸客尘障垢存在多久也可远离、对于成佛彼种姓何时也不可能虚耗故。
如是彼因种姓与果时法身本体上无有差别(即是第三理所抉择之义);若有果时之法身于彼有情时也须无增减而存在(即是第一理论所抉择之义);虽然假立了因果与前后,但是其义中是法界无变之本体一味(即是第二理论所抉择之义)。以此三种理论抉择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是以事势理之正道而安立的。以一切有情悉具如是如来藏之理,成立究竟解脱、如来及诸法实相胜义无别,并且了知以如来藏性之力则成立究竟一乘,否则若许有情界中无有所谓的如来藏,或成佛时无有,以及因时无功德果时重新具有,如此等等都是与大乘义相违背的观点,虚耗了究竟一乘之理。是故于胜乘具信之人对此应具有超常的智慧。
如是于有情时具有本具功德之如来藏,彼为不可思议甚深之处,故佛亦于诸多眷属中说:于我所说法应生信心,必无欺诳,以自力难得了知,故为甚深究竟。对此诸寻思者会不断地作诤论说佛与有情应成一体的过失等,彼等依名言而宣说的所有过失皆是下劣的。如《解深密经》云:“世俗与胜义,远离一异性,若执一异体,均入于非理。”心的本性如来藏与有法之心二者不须许为一异体,虽然不离实相法性义但与现相中有迷乱并不相违,否则离此以外应成无有解脱,或者应成何人都不能有迷乱,有诸如此等的过失。正因为有实相现相不相同,故不仅可以成立迷乱的众生,而且也可成立彼入道后断除迷乱而成佛。虽以观察胜义之理成立诸法空性,但其并不遮遣如来藏的功德;虽有无上功德,但其本体空也是此宗所承许的。是故第二转*轮之教义宣说轮涅诸法是大空性,如是成立如来藏也是空性之自性故。然而空之自性身与智慧显现无离无合故,于大空性的基础上进而宣说如来藏是第三转*轮了义诸经的密意,故仅此一点较第二转*轮更为殊胜。《解深密经》中对第三转*轮作了殊胜的赞叹,但仅限于宣说如来藏了义的部分经典而并非三转*轮的所有经典,如是作了宣说。此理在其它经中(《陀罗尼自在王经》)以净宝珠等如来藏之喻可以如是明确了知。是故第二转*轮宣说的空性与第三转*轮宣说的身智,因彼等显空本须双运,是故第二、第三转*轮之了义诸部无须作取舍且均为平等了义,唯应如遍知龙钦绕降所许而受持,于彼二者无须产生一者了义另一者不了义的矛盾,而且二者相融合后,如来藏作为因续(即基续)义可产生金刚乘窍诀之关要故,须知彼等佛教关要本为一致。于此究竟义,龙树无著等诸圣者之密意一致,由《赞法界颂》、《菩提心释》与《宝性论释》等明确可知故。如是又如阿阇黎龙树云:“显示空性经,佛陀说一切,彼等遮烦恼,非是坏藏义。”如是说以胜义理论观察后得出究竟实谛无别如金刚之义,是以寻思者的分别识无法分析的法界故,根本没有依胜义宣说过失之基。
现在宣说彼藏在有情相续中如何安住之理。若以实相自之本体而言,诸法含摄于法性界中,并且法性自之本体中无有生灭等性而住,无有轮回涅槃等贤劣,亦无此岸彼岸、自他、大小、前后时位等差别,彼为法界无变唯一明点。虽然实相中是如此的,但相对于迷乱的显现而言,如此三界轮回众生心境现起后虽未见法性之自性,然法性并非是无,自之自性中未有少许动摇故。心之法性如是为客尘障垢所蔽而不显,然果实以藏式安住即所谓之种姓或藏,此理通过宣说地下宝藏等九喻之表示可以了知。彼藏观待暂时障垢可安立不净、不净净、圆满净等三种差别,而如来藏自体上实无差别。《宝性论》云:“佛智入于诸有情,自性无垢彼无二,于佛种姓立果名,众生皆具如来藏。”又云:“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种姓者。”又云:“不净以及不净净,极为圆满清净者,如是次第而宣说,凡夫菩…
《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