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类的话他说得太多,大家早已不以为意。
非罗最小的叔叔洛桑朗吉在果洛州草籽厂工作。一次,他生了一场病,因为非罗的父亲是医生,所以洛桑朗吉就到非罗家住了一段时间。他刚到哥哥家,大嫂基洛就告诉他:“这孩子是一个汉人的转世。”并将非罗的说法复述了一些,洛桑朗吉听了之后,有意问非罗道:“你是哪里的汉人?”“我是道班的工人,在去果洛州(与县城位于同一地方)回来的路上,在黑土山上翻了车,一个油桶掉下来砸在我头上,我就变得昏昏沉沉起来。”“那你为什么到这儿来了呢?”“他们家曾经答应要给我一坨酥油,我就为这个事来的。”“你已经吃了很多酥油,早已超过答应给你的酥油数量,你现在就该回汉地了。”非罗听后,显得极其不满,就不理他了。
又过了几天,他忘了前一次的不愉快,又开始讲述他最挂念的几件事。“我家里还有一辆新手扶拖拉机。”“那个女婿还欠我一套运动衣的钱。”
洛桑朗吉又问他:“你老家在哪里呢?”“在西宁。”“西宁什么地方呢?”每次问到这个问题,他都无法回答。大家常和他开玩笑说:“你好好想一下你家的地址,我们就可以去西宁把你的拖拉机开回来。你可能也有妻子,我们可以让她看看她丈夫的转世。你还有好几个女儿,也都该长大工作了,我们应该去看看她们。”但是,非罗始终说不出老家的详细地址。从会说话到上学之间,他一直都这样跟大家一唱一和。人们还常逗非罗说:“你呆在藏地条件不好,要不回汉地去吧。”“你去汉地吃菜吧,我们这里是吃牛肉的。”每当别人说出这些话时,他就会流露出厌倦的情绪。
非罗一天天长大了,等到七八岁的时候,他就不再承认自己是汉族,每当遇到这些问题,他就会回答说:“我出生在藏地,怎么不是藏人呢?我为什么要回汉地?”然后就会显得非常生气。并绝口不提以前的事。
在我这次采访的时候,他破天荒地回答了我一些有关的问题,他说自己现在什么也记不得了,即使回到原来的那个道班以及黑土山李宗春翻车的地方,看到公路上或道班上这些汽车也没有任何感觉。我想:他之所以这样回答,也许是因为家人时常逗他,他害怕被人赶回汉地的缘故,也许是真的已经完全遗忘了。但有一点他承认:他就是李宗春的转世。
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回忆前世的小孩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今生的习气开始变得浓厚,前世的记忆也就逐渐淡化了。看来,唐科与非罗也不例外。
两个回忆前世的事例,我已经尽我所能地为大家作了介绍。有必要说明的是,故事中的情节,并不是我想当然地杜撰出来的,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后面所附的采访录中得到证实。即使是在采访录中没有的细节,我也有确凿的录音资料作为证明。我所做的,只是将那些片段汇集在一起而已。
在前后这两个例子中,没有发现任何欺骗和编造的痕迹和目的。这两个例子都不是我去采访时才发现的,而是在很早以前就有很多人知道。被采访的当事人,都是本分老实的牧民,不会有很多复杂的想法,也不会懂得如何将这些谎言编造得天衣无缝,即使编造出来也没有任何价值和利益。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相距也比较遥远,如果那么多的人精心商量、策划,串通一气,统一说法搞欺骗,必然会有一定的目的。但这些事件的发生至今已近十年,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他们以此为手段,进行过任何带有个人目的的欺骗。如果这次我不去采访,这些事情也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湮灭。
而且,其中第一个小孩唐科的前世既不是什么“上师”、“活佛”、“空行母”、“明妃”,也不是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只是一位普通的妇女,没有任何特殊的身份。他的父母故意没有向他前世丈夫的家人讲述关于他是“冬摩措”转世的任何情况,也说明他的父母,根本不想借此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好处。所以,我们找不出任何欺骗的目的。
第二个孩子非罗的例子也是这样,所有当事人的说法,甚至在很小的细节上也都是一致的,他们都众口一词地承认,这孩子是一个汉族道班工人的转世。我们都知道,在牧民的心目中,道班工人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因此他们不必编造谎言,说自己的儿子是这样一个道班工人的转世。因此,我们也没有发现丝毫欺骗的动机。
还有,唐科前世的妹妹拉日和姐姐卓措,她们两个都已经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在我拍摄之前和她们交谈的时候,只要一提及“冬摩措”的转世,两位年迈的姐妹就不由得老泪纵横,她们都是一边哭着一边给我讲这些往事的。有好几次甚至哭到泣不成声,使我也感到有些于心不忍,不便再去打听更多的生活细节。我不相信这样的老人为了欺骗,能有如此精纯的演技,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专业演员,也不能演得如此真切。因此,我认为,她们所讲的事情都是具有说服力的。
还有一件事就是,在我用录音采访拉玛时,拉玛说的一句话使我至今记忆犹新:“有宁已经去世了,我不可能无中生有地捏造一个死人的语言!”作为藏族,我深深懂得这句话的分量。在藏族的习俗中,也许可以编造一个活人的话语,但不会杜撰一个已故亡灵的语言。
唐科作为女人的转世,也表现出非常丰富细腻的情感,以及深厚的女人习气,他对前世的亲人有着浓烈的眷恋,这也可以作为他是一个女人转世的佐证。
依靠这些证据,我最后的结论是:这两个小孩无疑是死去那两个人的转世。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普通人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肯定是要转世的,既然要转世,就应当为来世做充分的考虑和准备。人生如石火电光,稍纵即逝,不为来世着想是愚昧的,如果至死不悟,又有谁能保证自己的来世平安顺畅呢?
有人对来世这个字眼讳莫如深,以为不谈来世,来世就不会来寻找自己,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虚度人生,这纯粹是掩耳盗铃的愚痴之举。知道了前生后世的存在,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芒刺在背的感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自己的来世获得幸福快乐,就不能再自欺欺人,就不能等到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时候,再去仓促应战。就应当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趁着年轻力壮的时候,为后世做积极而又有意义的准备。如果做了准备的话,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和肉体,都会越来越清静,越来越自由,来世的幸福也就指日可待了。
这个方法是当下就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就看我们是否付诸于实践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一如既往地奔忙于今生的幸福,还是为来世作充分的打算,犹如泰山鸿毛,孰轻孰重,想必大家都是能够权衡掂量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要再否认前后世的存在,从现在开始,做一点让我们百年之后感到幸运和欣慰的事吧!
慈诚罗珠书
2003年9月3日
附录:前世今生采访录
有关西绕唐科的采访之一
采访对象:西绕唐科的父母
采访人:那个叫西绕唐科的男孩是你们的儿子吧?
母亲:是。
采访人:我听其他人说,这个孩子曾经能够记忆前世,是真的吗?
母亲:是的。
采访人:请你们将这个孩子能够记住前生的各种事例,比如你们所听到的和看到的情况,既不要缩减,也不要夸张渲染,如实地讲给我听一下好不好?
母亲:好的。
采访人:那么,在他小的时候,曾说过哪些有关前世情况的话?
母亲:孩子告诉我们,当他是中阴身的时候,他首先去了前世的哥哥家,但是他家没有人出来帮他拉狗,更没人理他。当时,我恰好与他现世的哥哥一起赶着几头牛。他看见以后,就跟我一起回到了家。当我们问他为什么来到我们家时,他说:“我看到你每天早晚收拾牛粪太辛苦了,就准备来帮你干活。”
采访人:哦!他是说来帮你干活的吗?
母亲:是,是这样。
采访人:说这些话的时候,你的小孩有多大?
母亲:大概两三岁,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
采访人:这些话是他主动对你们讲的,还是你们问他的?
母亲:是他自己讲的。
采访人:还有什么其他的例子呢?
母亲:还有一件事,他前世的大儿子是一个出家人,名叫“次扎”,他十分痛爱这个儿子。在他出生的时候,次扎已经还俗了。所以,在他刚见到次扎的时候,他就显得不太熟识,并说道:“我的大儿子是个出家人!”我自己的哥哥也是一个出家人。一次,当他从学院回来的时候,西绕唐科看到他,就高兴地说:“我的大儿子来了!”当时,小孩子只有这么高,他跑到我哥哥旁边,看了看他的脸,仿佛又觉得不是,就往回跑。过了一会儿,又不甘心地跑回去再看。
采访人:你刚才说的那个人是出家人吗?
母亲:是的,是个出家人。虽然他自己真正的儿子已经在他去世之后还俗了,但他并不知情。所以,当这个出家人从远处回来的时候,他就误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才来来回回地跑过去看。其实,那不是他的儿子,而是我的出家人哥哥。后来大约三四岁的时候,在没有任何人介绍的情况下,他仔细辨认了次扎的相貌,就认出了前世的儿子。
采访人:是小孩子自己说出他儿子是出家人的吗?
母亲:就是他自己说的。
采访人:你们谁也没有问过他吗?
母亲:谁也没有问过,包括他中阴身时候的情况,我们也没有问,都是他自己说的。
采访人:小孩子还有什么其他记忆前世的例子?
母亲:还有,我有一个奶捅钩子,上面的图案已经被磨光,有一个角也折断了。一次,在我绑腰带的时候,他发现了这个钩子,就说:“这肯定是我的!”然后就抓住不放。我不给他,他就大哭。没有办法,只好给他。从此以后,无论他去哪里都带着这个钩子,还时常对这个钩子说话。吃饭的时候,他就把这钩子搁在旁边,一边吃一边看着它;走路的时候,他就把钩子钩在自己的手指上;睡觉的时候,他就把钩子放在枕头边上。他能认出来的东西就是这个。我想,他前世的奶钩也肯定是这个样子的。但我们没有把那个钩子拿来…
《前世今生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