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嘉言录(二) 三 示修持方法▪P5

  ..续本文上一页佛也依旧造罪业,正是古人所讲的“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僧”,不一定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包括在其中;僧是团体,无论出家、在家,学佛的团体都称为僧团。(981207早餐)

  ◎ 佛法贵在觉悟,古圣先贤也说“克念作圣”,故圣凡只在觉迷一念间耳。一念觉,当下就是一真法界;一念迷,又何止十法界?觉悟之人真正能放下,只有迷人才有争执。诸佛菩萨是我们的好榜样,所以学佛菩萨,就是学觉悟,学看破、放下,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于世无求”,自然身心自在,智慧增长。(981208早餐)

  ◎ 学佛之人不能契入境界,是一念情执没消融。而要想成就,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不能不认真去学习无争无求,学习慈悲,热诚助人。在助人的过程中,决定不能执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永远保持清净平等心,这是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觉悟之行。(981208早餐)

  ◎ 《地藏经纶贯》中,青莲法师讲:“无相无名,绝思绝议”,这就是《金刚经》的义理与精华,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若是体会到这句话的真实义,思想观念、言语行为就会转变,转凡成圣。懂得一分,转变一分;懂得二分,转变二分,转变的角度大小,与理解的深度成正比。这也能做为考量自己修学功夫的方法,果真有进步,心地会日益清净,智慧会日益增长,烦恼也会日益减轻。到烦恼轻、智慧长时,世出世间一切经论展现在面前,无量无边的义趣自然涌现。所以,真修行就是在心理观念上做一个大转变。(981214早餐)

  ◎ 我们是迷惑的众生,转变唯一的依靠就是圣教,依靠圣教指导的方向与目标,认真做转变,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转迷成悟,超凡入圣,我们要做这个工作。对于有缘的众生,也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转变;虽帮助众生,但心地依旧保持清净,绝不著相;著相就会生烦恼,心就被污染了。佛菩萨教导一切众生,能保持清净心,不被污染,众生能转变思想观念,赞叹欢喜;不能转变,心底依然清净,不落痕迹,这正是《般若经》所讲的“三轮体空”,所以佛菩萨永远自在,永不退转,道理在此。(981214早餐)

  ◎ 我们要不断的拓开心量,佛陀教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认真努力去实现。心量圆满的拓开,即使做微小的善事,随著心量也遍虚空法界,这就是种大福、行大善,境随心转的道理。寺院中,施食都念“七粒遍十方”,若你的心量周遍十方法界,布施一粒米,就能遍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得受用;若心量很小,念咒也没用处,境不随咒转。咒是增上缘,心是亲因缘,没有亲因缘,增上缘用不上力。果然“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咒的增上缘就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根本在于心地,心地要善良,心地要真诚。“心诚”,行为自然端正,真正的功夫在此。(981215早餐)

  ◎ 我们念念为一切众生想,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譬如桌子不干净,把它擦干净;椅子没摆好,把它摆正,这都是为它想。这种作法,就是普贤十愿的“礼敬诸佛”,敬人、敬事、敬物。(981219早餐)

  ◎ 佛事是觉悟众生的事业,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们所做的正是帮助一切众生拓开心量,爱自己,更爱别人;爱自己的家庭,更爱护社会,消除一切异己的误会、矛盾、冲突,以达到和平共存的目标。我们推动这桩事,一定要基于“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才是佛事,才是菩萨事业。(981220早餐)

  ◎ 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六根的能力几乎与阿弥陀佛差不多。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希求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往生的理论、方法相应,这一点非常重要。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念佛还要修上善。心不善、语不善、言不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如寒山、拾得两位尊者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两位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981221早餐)

  ◎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知道修自己,自己努力断恶修善。《无量寿经》讲修善三个纲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要做到才行。佛家一大藏教经典,世尊四十九年所说,就是这三句话。我们必须确实做到,才能救自己,救众生。(981223早餐)

  ◎ 诸佛菩萨慈悲,有真诚的爱心,我们不懂得亲近,还将他舍弃,去结交世间恶友,这是大错特错!恶友就是造作五逆十恶,不接受圣教,不依教奉行。这对我们生活修学是一大损失,必定要认识清楚。(981224早餐)

  ◎ 断恶修善要从心地上做起。佛菩萨的心是纯善利益众生的心,决定没有想到利益自己。(981225早餐)

  ◎ 而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一定圆满含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五句中的任何一句,都含摄其他四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981230早餐)

  ◎ 若慈悲心不清净、不平等,就是佛法讲的四种慈悲的“爱缘慈悲”。这是凡夫的慈悲,没有舍弃控制、占有,没有舍弃种种要求,这不是大慈大悲。(981230早餐)

  ◎ “无缘慈悲”,大慈大悲就是无缘慈悲。无缘就是无条件,无有要求、无有占有、无有控制,这是诸佛与法身大士的大慈大悲,也是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的慈悲心。我们要是用这种心来处事待人接物,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就证果了;像《华严经》说的“入大解脱门”,就成佛了。(981230早餐)

  ◎ 我是个凡夫,是个中下根性的人,今天能有这点成就,能有这点小智慧,是四十多年天天读经、天天讲经得来的。也有一些大德们也是讲经,但他们除了讲经外,还要管事;管事要操心,对自己多少有妨碍。我这一生的缘分殊胜,一生中“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所以世俗间的事务,对我没有障碍,才能有这点成就,这也是我现身说法为大家做个榜样。(981230早餐)

  ◎ 什么人能管事?真正得清净心的人。所以古代寺院丛林里的管事,都是诸佛菩萨应化再来的。我们不是圣人应化,我们是道道地地的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若也办事,就是舍己为人,也值得敬仰。虽牺牲自己的定慧来服务大众,但是戒一定要清净,这才是修真正的福报。戒清净是如理如法的照顾大众,没有私心,以真诚、爱护、关怀,帮助一切大众好好修学。(981230早餐)

  丁、评修持各法

  ◎ 自古以来,学佛人大多数都依《金刚经》修学,宗门称此为顿教,不无道理。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若依照《金刚经》的原理原则去修学,必定上上品往生,生实报庄严土。(981117早餐)

  ◎ 我们发心出家,出家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金刚经》所讲的这些道理方法,我们要认真学习。因为我们不老实,《金刚经》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老实念佛、老实做人、老实办事。《金刚经》参透了,人就老实了,老实就是佛菩萨。老实就不再有妄想分别执著,若还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老实。(981117早餐)

  ◎ 法相宗的基本课程是《百法明门论》,这部论典的水平很高,是大乘法的入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部论典属于宗经论,即解释世尊所说的宗旨,实际上就是解释佛讲的一句话。佛说:“一切法无我”,《百法明门论》依此句话为宗旨,将一切法归纳成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无我”,说出“人无我”、“法无我”,能在这当中开悟,我执、法执就放下了,就能超凡入圣。凡夫执著「有我”、“有法”,佛菩萨觉悟“无我”、“无法”,所以佛菩萨于十法界依正庄严,能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融自在。(981124早餐)

  ◎ 在初学阶段一定要熟读大乘,特别是发心从事弘法利生之人,不但要读诵,还要契入境界。契入就是“随文入观”。展开经卷,随著经文的教诲转变我们的观念,称作“随文入观”。“入”是契入,入的意思把“信解行证”全包括了。入是证,有行才有证,行是改变观念;观念的改变是因为明白道理,明理就是相信佛的教诲。佛所说的“教理行果”,我们能做到“信解行证”,境界就转了,这就是随文入观,这是真修行,能得真实受用。(981130早餐)

  ◎ 修行的法门无量无边,“随文入观”是教下修行的方法,就是展开经卷,能入佛境界。而入境界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时时都能保持不失,就是不退转。有这个本事,对于妖魔鬼怪,我们就不会恐惧,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同成佛道,这是大圆满的解决。这是佛教导我们的,这才是真实、究竟、美满。(981130早餐)

  ◎ 读经、听教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帮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明白自己这一生到世间来的真相。若能彻底明白我们这一生的生活,以及所遭遇的周边环境,自然就会放下。世尊苦口婆心的讲了四十九年,时时在提醒,而我们实在是迷得太深了。不断的提醒,就是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恍然大觉,知道自己来到世间是受果报。(981206早餐)

  ◎ 在平常生活上,尽量避免杂心闲话,与人谈话时论道,没人谈话时读经,这就是积功累德。(981215早餐)

  ◎ 我们不仅对其他宗教以礼相待,对学佛的同修也要有礼貌。大家修学的法门不同,一定要互相尊重,不可以互相破坏。若互相破坏,修学功夫再好,还是要堕三途受果报。所谓“宁断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破坏别人的道心,不知不觉造作“破和合僧”的罪,果报在阿鼻地狱。譬如到禅宗道场,劝他们念阿弥陀佛,自以为有功,其实犯了很大的…

《净空法师嘉言录(二) 三 示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