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嘉言錄(二) 叁 示修持方法▪P5

  ..續本文上一頁佛也依舊造罪業,正是古人所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僧”,不一定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包括在其中;僧是團體,無論出家、在家,學佛的團體都稱爲僧團。(981207早餐)

  ◎ 佛法貴在覺悟,古聖先賢也說“克念作聖”,故聖凡只在覺迷一念間耳。一念覺,當下就是一真法界;一念迷,又何止十法界?覺悟之人真正能放下,只有迷人才有爭執。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好榜樣,所以學佛菩薩,就是學覺悟,學看破、放下,真正做到“與人無爭,于世無求”,自然身心自在,智慧增長。(981208早餐)

  ◎ 學佛之人不能契入境界,是一念情執沒消融。而要想成就,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不能不認真去學習無爭無求,學習慈悲,熱誠助人。在助人的過程中,決定不能執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永遠保持清淨平等心,這是菩薩行;菩薩行就是覺悟之行。(981208早餐)

  ◎ 《地藏經綸貫》中,青蓮法師講:“無相無名,絕思絕議”,這就是《金剛經》的義理與精華,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若是體會到這句話的真實義,思想觀念、言語行爲就會轉變,轉凡成聖。懂得一分,轉變一分;懂得二分,轉變二分,轉變的角度大小,與理解的深度成正比。這也能做爲考量自己修學功夫的方法,果真有進步,心地會日益清淨,智慧會日益增長,煩惱也會日益減輕。到煩惱輕、智慧長時,世出世間一切經論展現在面前,無量無邊的義趣自然湧現。所以,真修行就是在心理觀念上做一個大轉變。(981214早餐)

  ◎ 我們是迷惑的衆生,轉變唯一的依靠就是聖教,依靠聖教指導的方向與目標,認真做轉變,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轉迷成悟,超凡入聖,我們要做這個工作。對于有緣的衆生,也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轉變;雖幫助衆生,但心地依舊保持清淨,絕不著相;著相就會生煩惱,心就被汙染了。佛菩薩教導一切衆生,能保持清淨心,不被汙染,衆生能轉變思想觀念,贊歎歡喜;不能轉變,心底依然清淨,不落痕迹,這正是《般若經》所講的“叁輪體空”,所以佛菩薩永遠自在,永不退轉,道理在此。(981214早餐)

  ◎ 我們要不斷的拓開心量,佛陀教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認真努力去實現。心量圓滿的拓開,即使做微小的善事,隨著心量也遍虛空法界,這就是種大福、行大善,境隨心轉的道理。寺院中,施食都念“七粒遍十方”,若你的心量周遍十方法界,布施一粒米,就能遍十方法界,一切衆生都能得受用;若心量很小,念咒也沒用處,境不隨咒轉。咒是增上緣,心是親因緣,沒有親因緣,增上緣用不上力。果然“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咒的增上緣就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根本在于心地,心地要善良,心地要真誠。“心誠”,行爲自然端正,真正的功夫在此。(981215早餐)

  ◎ 我們念念爲一切衆生想,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包括動物、植物、礦物。譬如桌子不幹淨,把它擦幹淨;椅子沒擺好,把它擺正,這都是爲它想。這種作法,就是普賢十願的“禮敬諸佛”,敬人、敬事、敬物。(981219早餐)

  ◎ 佛事是覺悟衆生的事業,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所做的正是幫助一切衆生拓開心量,愛自己,更愛別人;愛自己的家庭,更愛護社會,消除一切異己的誤會、矛盾、沖突,以達到和平共存的目標。我們推動這樁事,一定要基于“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才是佛事,才是菩薩事業。(981220早餐)

  ◎ 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六根的能力幾乎與阿彌陀佛差不多。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希求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往生的理論、方法相應,這一點非常重要。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我們念佛還要修上善。心不善、語不善、言不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如寒山、拾得兩位尊者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兩位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化身。(981221早餐)

  ◎ 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只知道修自己,自己努力斷惡修善。《無量壽經》講修善叁個綱領:“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要時時刻刻記住,要做到才行。佛家一大藏教經典,世尊四十九年所說,就是這叁句話。我們必須確實做到,才能救自己,救衆生。(981223早餐)

  ◎ 諸佛菩薩慈悲,有真誠的愛心,我們不懂得親近,還將他舍棄,去結交世間惡友,這是大錯特錯!惡友就是造作五逆十惡,不接受聖教,不依教奉行。這對我們生活修學是一大損失,必定要認識清楚。(981224早餐)

  ◎ 斷惡修善要從心地上做起。佛菩薩的心是純善利益衆生的心,決定沒有想到利益自己。(981225早餐)

  ◎ 而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一定圓滿含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五句中的任何一句,都含攝其他四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981230早餐)

  ◎ 若慈悲心不清淨、不平等,就是佛法講的四種慈悲的“愛緣慈悲”。這是凡夫的慈悲,沒有舍棄控製、占有,沒有舍棄種種要求,這不是大慈大悲。(981230早餐)

  ◎ “無緣慈悲”,大慈大悲就是無緣慈悲。無緣就是無條件,無有要求、無有占有、無有控製,這是諸佛與法身大士的大慈大悲,也是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慈悲心。我們要是用這種心來處事待人接物,在處事待人接物裏就證果了;像《華嚴經》說的“入大解脫門”,就成佛了。(981230早餐)

  ◎ 我是個凡夫,是個中下根性的人,今天能有這點成就,能有這點小智慧,是四十多年天天讀經、天天講經得來的。也有一些大德們也是講經,但他們除了講經外,還要管事;管事要操心,對自己多少有妨礙。我這一生的緣分殊勝,一生中“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所以世俗間的事務,對我沒有障礙,才能有這點成就,這也是我現身說法爲大家做個榜樣。(981230早餐)

  ◎ 什麼人能管事?真正得清淨心的人。所以古代寺院叢林裏的管事,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再來的。我們不是聖人應化,我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若也辦事,就是舍己爲人,也值得敬仰。雖犧牲自己的定慧來服務大衆,但是戒一定要清淨,這才是修真正的福報。戒清淨是如理如法的照顧大衆,沒有私心,以真誠、愛護、關懷,幫助一切大衆好好修學。(981230早餐)

  丁、評修持各法

  ◎ 自古以來,學佛人大多數都依《金剛經》修學,宗門稱此爲頓教,不無道理。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若依照《金剛經》的原理原則去修學,必定上上品往生,生實報莊嚴土。(981117早餐)

  ◎ 我們發心出家,出家就是“學爲人師,行爲世範”,《金剛經》所講的這些道理方法,我們要認真學習。因爲我們不老實,《金剛經》可以幫助我們達到老實念佛、老實做人、老實辦事。《金剛經》參透了,人就老實了,老實就是佛菩薩。老實就不再有妄想分別執著,若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老實。(981117早餐)

  ◎ 法相宗的基本課程是《百法明門論》,這部論典的水平很高,是大乘法的入門,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部論典屬于宗經論,即解釋世尊所說的宗旨,實際上就是解釋佛講的一句話。佛說:“一切法無我”,《百法明門論》依此句話爲宗旨,將一切法歸納成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無我”,說出“人無我”、“法無我”,能在這當中開悟,我執、法執就放下了,就能超凡入聖。凡夫執著「有我”、“有法”,佛菩薩覺悟“無我”、“無法”,所以佛菩薩于十法界依正莊嚴,能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融自在。(981124早餐)

  ◎ 在初學階段一定要熟讀大乘,特別是發心從事弘法利生之人,不但要讀誦,還要契入境界。契入就是“隨文入觀”。展開經卷,隨著經文的教誨轉變我們的觀念,稱作“隨文入觀”。“入”是契入,入的意思把“信解行證”全包括了。入是證,有行才有證,行是改變觀念;觀念的改變是因爲明白道理,明理就是相信佛的教誨。佛所說的“教理行果”,我們能做到“信解行證”,境界就轉了,這就是隨文入觀,這是真修行,能得真實受用。(981130早餐)

  ◎ 修行的法門無量無邊,“隨文入觀”是教下修行的方法,就是展開經卷,能入佛境界。而入境界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時時都能保持不失,就是不退轉。有這個本事,對于妖魔鬼怪,我們就不會恐懼,我們有能力幫助他們同成佛道,這是大圓滿的解決。這是佛教導我們的,這才是真實、究竟、美滿。(981130早餐)

  ◎ 讀經、聽教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明白自己這一生到世間來的真相。若能徹底明白我們這一生的生活,以及所遭遇的周邊環境,自然就會放下。世尊苦口婆心的講了四十九年,時時在提醒,而我們實在是迷得太深了。不斷的提醒,就是希望有一天我們能恍然大覺,知道自己來到世間是受果報。(981206早餐)

  ◎ 在平常生活上,盡量避免雜心閑話,與人談話時論道,沒人談話時讀經,這就是積功累德。(981215早餐)

  ◎ 我們不僅對其他宗教以禮相待,對學佛的同修也要有禮貌。大家修學的法門不同,一定要互相尊重,不可以互相破壞。若互相破壞,修學功夫再好,還是要墮叁途受果報。所謂“甯斷千江水,不動道人心”,破壞別人的道心,不知不覺造作“破和合僧”的罪,果報在阿鼻地獄。譬如到禅宗道場,勸他們念阿彌陀佛,自以爲有功,其實犯了很大的…

《淨空法師嘉言錄(二) 叁 示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