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且要落实在生活当中。(981114早餐)
◎ 自己生活要朴实、要知足,有多余的要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佛菩萨与世间人理念不同之处;佛菩萨是有福大家享,凡夫是有福自己享,不愿与人分享。(981114早餐)
◎ 佛不仅以言语教导众生,他自己是说到做到。他真看破,看破就是世出世间一切理事因果都通达明了;他真放下,于世出世法丝毫不牵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连边都不沾。(981114早餐)
◎ 现在有许多同修觉得自己业障深重,灾难很多,问如何消业障、化解灾难,实在讲释迦牟尼佛一生示现的就是。我们要是学会了,利益无量无边,不但眼前灾难可以消除,无始劫来的业习也能断除。(981114早餐)
◎ 首先要学习看破、放下,要看破“万法皆空”。《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必在虚妄相里去分别计较?所有一切现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顺心与不顺心的全是妄想。你能看清楚、看明白了,无论顺逆境界,心都是平静的,确实以“清净、平等、觉”来与大众相处,丝毫不沾染,妖魔鬼怪就不能贴身。有我执就有身,没有我执就没有身,这是鬼神贴不上身的道理。若念念仍落在“我、人、众生、寿者”,你不善,鬼神就会欺负你、捉弄你。(981117早餐)
◎ 学佛要怎么学?宗门常讲:“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念不生,心地清净没有一切念头。若有个“我现在一念不生”,就已经生了一个“一念不生”的念头,这就错了。初学时,宗门用盘腿面壁的方法,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学成之后,要在生活当中去历炼,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成功了,此时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没有离开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称作一真。若真的有十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能称作一真?故转变在心,转变在认知,认识境界的实相,就是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981121早餐)
◎ 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是在境界现前时六根清净,不是远离尘缘时六根清净,那是小乘修学的方法。接触境界时,心又乱了,又动妄念了,那就没有功夫。面对境界,养成清净不染,这要高度智慧。(981123早餐)
◎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要常常提起,这就是观照功夫。面对境界才起心动念,就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平了。顺境不起贪恋之心,逆境也不起嗔恚之心,知道全都是假的。所以,要学佛菩萨在世间游戏神通,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自他不二。修福就要从这些地方下手。(981123早餐)
◎ 在现前时代,我们必须要拓开心量。因为资讯发达,交通便捷,世界各地发生的事,立刻就能知道,所以我们活动的范围,等于是整个地球。我们要关心爱护地球上的任何地区,不可拘束于一个小范围,这样心量就太小了。除了这个地球,我们的心量还要扩大到包含虚空法界,才有出离的可能。若没有这个心量,做再多的好事,也只是人天福报。(981125早餐)
◎ 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我们的同胞,这些同胞与自己是同一个法性,都是自己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唯有成佛,才真正见到“情与无情,皆是同胞”。明了之后,就知道自己在这一生中,应该如何做、如何努力,才能与诸佛如来清净慈悲相应。(981125早餐)
◎ 现在人造作“杀、盗、淫、妄”四业,在佛法里,这是四重戒,无论出家、在家都要遵守。反观现在社会,大众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身体造作的,都是“杀、盗、淫、妄、酒”,每天造作这五种罪业,实际上就是造作十恶业,世间的灾难如何能避免?(981125早餐)
◎ 要想救自己,就要从此地下定决心,严持禁戒,依教奉行。能救自己,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唯一的方法也只是劝导。出家人的生活所需,依赖在家人的供养,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唯有以身作则,劝导社会大众与有大福报之人,懂得发心修福。若我们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正,如何劝人,如何让别人相信?所以,一定要先从自己做起,自己心正行正,才能影响别人。(981125早餐)
◎ 佛教导我们,既得人身,要在世间住几十年,正所谓“既来之,则安之”。所以,聪明人、有智慧之人懂得积功累德,因为他们明了“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积功累德应该如何做?这就是“四正勤”的教导,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一定要断自己的烦恼习气,修善决定要修戒定慧三学,修菩萨六度,修普贤十愿,将三学、六度、十愿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持,就是积功累德。(981129早餐)
◎ 与“戒定慧”三学相违背的是“贪嗔痴”三毒。佛教导我们以戒学断贪,以定学断嗔,以慧学断痴,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这是断恶修善。(981129早餐)
◎ “菩萨六度”,以布施断悭贪,以持戒断恶业,以忍辱断嗔恚,以精进断懈怠,以禅定断散乱,以智慧断愚痴。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能遵守这六条原则,此人就是菩萨。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与此原则相应。(981129早餐)
◎ “普贤十愿”是菩萨圆满的大行,经上讲,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普贤行的核心是圆满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普贤菩萨的心量;以此大心量修一切善法,皆是普贤行。(981129早餐)
◎ 《华严经》上,将普贤无量的行门归纳为十大纲领,即“普贤十大愿王”,这十条是普贤行的总纲领。这十个顺序不可颠倒,第一“礼敬诸佛”,是行门的根本。对一切人事物、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要恭敬。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以孝顺父母之心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师长之心尊敬一切众生,此人即是普贤菩萨,其所修学的就称为普贤行。这是普贤行的核心,普贤行的根基。(981129早餐)
◎ 古圣先贤教人隐恶扬善,这是修养自己的德行,也是为了社会安定,希望大家都看到好的一面。一切众生烦恼习气尚未断除,有丑陋的一面,丑陋的不必提,美好的要尽力去宣扬,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到应该断恶修善。你造恶,人家原谅你,一句话不提,你就生惭愧心;你造一点善,别人表扬、称赞你,这是鼓励修善。此用心很善、很好。(981129早餐)
◎ 一切众生无论在物质、精神方面有缺乏,我们若有能力,要尽心尽力主动去帮助,不必等人来求,这是布施供养。以菩萨来说,这是布施;而普贤菩萨的布施,则称为“供养”。因为普贤菩萨看一切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是“供养”,这是对一切众生尊敬到极处。(981129早餐)
◎ “普贤十大愿王”里,每一条都包含圆满的行门,条条如是,互相含摄。如此念佛,功夫岂有不得力之理?如此念佛,岂有不往生之理?所以佛教导的这些原理、原则,我们必须在生活当中掌握住,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不辜负诸佛如来对我们的期望。(981129早餐)
◎ 诸佛菩萨用什么心来对待一切人事物?“孝敬”,就是《观经》三福的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用“孝顺、尊敬”对待一切人事物,就是佛菩萨,就是大圣人;而凡夫的心思观念、所作所为,与此恰恰相反。相应就是随顺自性、性德,随顺诸法实相;能做到圆满的随顺,就是一真法界。若不能随顺,与此相违背,就是六道凡夫;完全相违背,就是三恶道。所以,作圣、作凡,天堂、地狱,就在自己一念之间。这一念与法性相应,就是佛菩萨;这一念与性德相违背,就是众生、恶道。(981201早餐)
◎ 我们生生世世与一切众生相处,有善缘,也有恶缘。有些人跟我们相处很投缘、很欢喜,这是过去生的善缘;有些人跟我们是冤家对头,给我们带来种种不如意,这是过去世的冤业。过去迷惑颠倒,种下这些冤业,现在觉悟明白了,要化解冤结,还是佛的这句话“孝敬”。真诚心的孝顺、尊重,冤结自然就能化解。(981201早餐)
◎ 对于一切怨怼,我们要能随顺,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当中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戒定慧,这是功德。随顺如何能真正成就功德?清净心重要,智慧心重要。你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就是随顺,这就有功。能够成就、增上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德。(981201早餐)
◎ 有一念怨天尤人,就是大错特错。遇到一切不如意的境界、逆缘,都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决定是自己不善业累积造成的,过失不在别人。回过头来,自己真正忏悔,改过自新,这是真修行。是我没有将他当作父母、师长看待,没有孝顺、尊重他,是我自己的错,不是他的错。诸佛如来就是以这种方法成就的,我们想作佛、作菩萨,也没有例外,还是这个方法。(981201早餐)
◎ 我们要将敬人、敬事、敬物,落实在自己生活之中,念念都不能离开;一念离开是一念迷,一念相应是一念觉,所以要在念念之间用功夫。大乘经不可不读,不可不深解义趣,我们才能保持觉悟而不迷,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981201早餐)
◎ 修学第一要发愿,儒家讲要立志,立志作圣贤、做大事,而非立志作大官、发大财,享荣华富贵。何谓大事?佛家讲“死生事大”,这句话把“大事”彻底圆满说明了。在佛法里,大事因缘讲到究竟圆满处,就是普度众生,也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是比喻,度过生死苦海,度过六道轮回,这才是大事。(981207早餐)
◎ 若不明道理与事实真相,学佛不能从心地上真正做一个转变,就是学…
《净空法师嘉言录(二) 三 示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