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且要落實在生活當中。(981114早餐)
◎ 自己生活要樸實、要知足,有多余的要與一切衆生共享,這是佛菩薩與世間人理念不同之處;佛菩薩是有福大家享,凡夫是有福自己享,不願與人分享。(981114早餐)
◎ 佛不僅以言語教導衆生,他自己是說到做到。他真看破,看破就是世出世間一切理事因果都通達明了;他真放下,于世出世法絲毫不牽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連邊都不沾。(981114早餐)
◎ 現在有許多同修覺得自己業障深重,災難很多,問如何消業障、化解災難,實在講釋迦牟尼佛一生示現的就是。我們要是學會了,利益無量無邊,不但眼前災難可以消除,無始劫來的業習也能斷除。(981114早餐)
◎ 首先要學習看破、放下,要看破“萬法皆空”。《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必在虛妄相裏去分別計較?所有一切現象,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順心與不順心的全是妄想。你能看清楚、看明白了,無論順逆境界,心都是平靜的,確實以“清淨、平等、覺”來與大衆相處,絲毫不沾染,妖魔鬼怪就不能貼身。有我執就有身,沒有我執就沒有身,這是鬼神貼不上身的道理。若念念仍落在“我、人、衆生、壽者”,你不善,鬼神就會欺負你、捉弄你。(981117早餐)
◎ 學佛要怎麼學?宗門常講:“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念不生,心地清淨沒有一切念頭。若有個“我現在一念不生”,就已經生了一個“一念不生”的念頭,這就錯了。初學時,宗門用盤腿面壁的方法,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學成之後,要在生活當中去曆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成功了,此時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離開十法界、六道、叁途,所以法界才稱作一真。若真的有十法界、六道、叁途,法界怎能稱作一真?故轉變在心,轉變在認知,認識境界的實相,就是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981121早餐)
◎ 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是在境界現前時六根清淨,不是遠離塵緣時六根清淨,那是小乘修學的方法。接觸境界時,心又亂了,又動妄念了,那就沒有功夫。面對境界,養成清淨不染,這要高度智慧。(981123早餐)
◎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要常常提起,這就是觀照功夫。面對境界才起心動念,就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了。順境不起貪戀之心,逆境也不起嗔恚之心,知道全都是假的。所以,要學佛菩薩在世間遊戲神通,目的是幫助一切衆生覺悟,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自他不二。修福就要從這些地方下手。(981123早餐)
◎ 在現前時代,我們必須要拓開心量。因爲資訊發達,交通便捷,世界各地發生的事,立刻就能知道,所以我們活動的範圍,等于是整個地球。我們要關心愛護地球上的任何地區,不可拘束于一個小範圍,這樣心量就太小了。除了這個地球,我們的心量還要擴大到包含虛空法界,才有出離的可能。若沒有這個心量,做再多的好事,也只是人天福報。(981125早餐)
◎ 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衆生,都是我們的同胞,這些同胞與自己是同一個法性,都是自己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唯有成佛,才真正見到“情與無情,皆是同胞”。明了之後,就知道自己在這一生中,應該如何做、如何努力,才能與諸佛如來清淨慈悲相應。(981125早餐)
◎ 現在人造作“殺、盜、淫、妄”四業,在佛法裏,這是四重戒,無論出家、在家都要遵守。反觀現在社會,大衆心裏所想的、口裏所說的、身體造作的,都是“殺、盜、淫、妄、酒”,每天造作這五種罪業,實際上就是造作十惡業,世間的災難如何能避免?(981125早餐)
◎ 要想救自己,就要從此地下定決心,嚴持禁戒,依教奉行。能救自己,才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唯一的方法也只是勸導。出家人的生活所需,依賴在家人的供養,也沒有多余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唯有以身作則,勸導社會大衆與有大福報之人,懂得發心修福。若我們自己的思想、行爲不正,如何勸人,如何讓別人相信?所以,一定要先從自己做起,自己心正行正,才能影響別人。(981125早餐)
◎ 佛教導我們,既得人身,要在世間住幾十年,正所謂“既來之,則安之”。所以,聰明人、有智慧之人懂得積功累德,因爲他們明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積功累德應該如何做?這就是“四正勤”的教導,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一定要斷自己的煩惱習氣,修善決定要修戒定慧叁學,修菩薩六度,修普賢十願,將叁學、六度、十願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持,就是積功累德。(981129早餐)
◎ 與“戒定慧”叁學相違背的是“貪嗔癡”叁毒。佛教導我們以戒學斷貪,以定學斷嗔,以慧學斷癡,轉貪嗔癡爲戒定慧,這是斷惡修善。(981129早餐)
◎ “菩薩六度”,以布施斷悭貪,以持戒斷惡業,以忍辱斷嗔恚,以精進斷懈怠,以禅定斷散亂,以智慧斷愚癡。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能遵守這六條原則,此人就是菩薩。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與此原則相應。(981129早餐)
◎ “普賢十願”是菩薩圓滿的大行,經上講,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行的核心是圓滿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普賢菩薩的心量;以此大心量修一切善法,皆是普賢行。(981129早餐)
◎ 《華嚴經》上,將普賢無量的行門歸納爲十大綱領,即“普賢十大願王”,這十條是普賢行的總綱領。這十個順序不可顛倒,第一“禮敬諸佛”,是行門的根本。對一切人事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都要恭敬。經上說:“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以孝順父母之心孝順一切衆生,以尊敬師長之心尊敬一切衆生,此人即是普賢菩薩,其所修學的就稱爲普賢行。這是普賢行的核心,普賢行的根基。(981129早餐)
◎ 古聖先賢教人隱惡揚善,這是修養自己的德行,也是爲了社會安定,希望大家都看到好的一面。一切衆生煩惱習氣尚未斷除,有醜陋的一面,醜陋的不必提,美好的要盡力去宣揚,讓一切衆生都能覺悟到應該斷惡修善。你造惡,人家原諒你,一句話不提,你就生慚愧心;你造一點善,別人表揚、稱贊你,這是鼓勵修善。此用心很善、很好。(981129早餐)
◎ 一切衆生無論在物質、精神方面有缺乏,我們若有能力,要盡心盡力主動去幫助,不必等人來求,這是布施供養。以菩薩來說,這是布施;而普賢菩薩的布施,則稱爲“供養”。因爲普賢菩薩看一切衆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是“供養”,這是對一切衆生尊敬到極處。(981129早餐)
◎ “普賢十大願王”裏,每一條都包含圓滿的行門,條條如是,互相含攝。如此念佛,功夫豈有不得力之理?如此念佛,豈有不往生之理?所以佛教導的這些原理、原則,我們必須在生活當中掌握住,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不辜負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981129早餐)
◎ 諸佛菩薩用什麼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孝敬”,就是《觀經》叁福的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用“孝順、尊敬”對待一切人事物,就是佛菩薩,就是大聖人;而凡夫的心思觀念、所作所爲,與此恰恰相反。相應就是隨順自性、性德,隨順諸法實相;能做到圓滿的隨順,就是一真法界。若不能隨順,與此相違背,就是六道凡夫;完全相違背,就是叁惡道。所以,作聖、作凡,天堂、地獄,就在自己一念之間。這一念與法性相應,就是佛菩薩;這一念與性德相違背,就是衆生、惡道。(981201早餐)
◎ 我們生生世世與一切衆生相處,有善緣,也有惡緣。有些人跟我們相處很投緣、很歡喜,這是過去生的善緣;有些人跟我們是冤家對頭,給我們帶來種種不如意,這是過去世的冤業。過去迷惑顛倒,種下這些冤業,現在覺悟明白了,要化解冤結,還是佛的這句話“孝敬”。真誠心的孝順、尊重,冤結自然就能化解。(981201早餐)
◎ 對于一切怨怼,我們要能隨順,真正做到“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隨喜當中成就自己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戒定慧,這是功德。隨順如何能真正成就功德?清淨心重要,智慧心重要。你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就是隨順,這就有功。能夠成就、增上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德。(981201早餐)
◎ 有一念怨天尤人,就是大錯特錯。遇到一切不如意的境界、逆緣,都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決定是自己不善業累積造成的,過失不在別人。回過頭來,自己真正忏悔,改過自新,這是真修行。是我沒有將他當作父母、師長看待,沒有孝順、尊重他,是我自己的錯,不是他的錯。諸佛如來就是以這種方法成就的,我們想作佛、作菩薩,也沒有例外,還是這個方法。(981201早餐)
◎ 我們要將敬人、敬事、敬物,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念念都不能離開;一念離開是一念迷,一念相應是一念覺,所以要在念念之間用功夫。大乘經不可不讀,不可不深解義趣,我們才能保持覺悟而不迷,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981201早餐)
◎ 修學第一要發願,儒家講要立志,立志作聖賢、做大事,而非立志作大官、發大財,享榮華富貴。何謂大事?佛家講“死生事大”,這句話把“大事”徹底圓滿說明了。在佛法裏,大事因緣講到究竟圓滿處,就是普度衆生,也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度”是比喻,度過生死苦海,度過六道輪回,這才是大事。(981207早餐)
◎ 若不明道理與事實真相,學佛不能從心地上真正做一個轉變,就是學…
《淨空法師嘉言錄(二) 叁 示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