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嘉言录(二) 三 示修持方法▪P3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恢复本来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确实无有一法可以教导众生。所以圣凡、生佛,就在一念迷悟而已。佛常叹惜迷惑的众生为“可怜悯者”,就是因为迷失自性,所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甚至于两个人相处都有意见,都合不来,真是可怜悯到了极处!(981214早餐)

  ◎ 《华严经》一开端展现出,尽虚空、遍法界各类的杂神众,有善神、恶神,有十法界的八部鬼神,还有诸天天王等,共二百二十八个不同的族群。真是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此心量多么大!我们也要恢复这样的大心量。若不能容忍,与人结怨,造成冤冤相报,你障碍别人,别人就障碍你;你破坏别人,别人就破坏你,造什么因就受什么果报,果报通三世非常可怕。所以,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这是佛在《华严经》上现身说法,展示给我们看,让我们去体会。(981214早餐)

  ◎ 不研教之人做错事,还情有可原;我们天天研究佛理,对这些道理没搞清楚,还迷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中,这连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我们能从此地醒悟过来,就是真正觉悟了。此时读《华严经》才真有受用,思想观念就转变了;这一转变,就是“入佛知见”。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本是同根生,就是佛知佛见。(981214早餐)

  ◎ 我们修学进得少,退得多,就是念念被污染。教导别人,人家肯接受、有进步,心生欢喜,这被欢喜污染了;反之,人家难以接受,或者不能做到,甚至所作所为与所教的完全相违背,就生烦恼,这被烦恼污染了,污染就会退转。若能做到《金刚经》上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不受污染,就不会退转了。(981214早餐)

  ◎ 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落在分别、执著,而不知道放下,这就是迷,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使之不能现前,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无不劝我们放下。放下是福;看破是慧。佛的福慧圆满,所以称为“二足尊”。彻底放下,慧才圆满。(981216早餐)

  ◎ 西方有一本书说,人从生下来,就观察父母及周边的人,不知不觉养成喜欢控制别人与控制环境的习惯,因而产生了掠夺的欲望。这个欲望将自己的灵性盖覆住,使自己一生中,生活非常痛苦,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本书的作者没有学佛,也没读过佛经,可是这几句话讲得很有道理。这是南美洲几千年前留下的短篇。(981216早餐)

  ◎ 喜欢控制别人、夺取别人,利益自己,这是妄想、分别、执著。迷得愈深,烦恼习气愈重,造作的罪业愈广,岂有不受果报之理?(981216早餐)

  ◎ 破我执相当困难,但非常必要。有我,就有生死、病苦、轮回这些现象;无我,这些现象完全消除了。大乘法里,佛教导我们破我执的方法,巧妙绝佳。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说:“大而化之”,此话讲得好,这是从发菩提心来的,所以心量要大。(981219早餐)

  ◎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我们本来的心量,每个众生原本的心量,与诸佛如来果地上毫无差别。而我们现在落到这种地步,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这是真正的病根。我们流落在六道,无量劫无法出离,就是没找到病根,不知从根本上去治疗。(981219早餐)

  ◎ 我们修学的念佛法门是易行道,易行道而不能成就,原因在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念念还是落在自私自利。用这种心态修学,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念佛一定得力,身心轻安。纵然有一点病,那是饮食起居不小心,所引起的风寒感冒,不会有大病。(981219早餐)

  ◎ 没有私心、欲望,没有占有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是造作一切罪业的渊源,我们要将罪根拔除。(981219早餐)

  ◎ 为何不能占有?佛说:“一切法空”,谚语也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何能占有?这是从粗浅现象上来观察。更入微的讲法,佛说:“一切诸法,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但身外之物了不可得,连身体也了不可得。对身外之物没有占有心,对身体也没有据为己有的念头,问题就解决了。此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决定得生净土,这是从六道轮回解脱,从十法界解脱,这多幸运!(981219早餐)

  ◎ 现代人“愚痴”,不但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对于真假、邪正、善恶、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不晓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极大的祸害,只有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是极大之善。这就是经上讲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们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981222早餐)

  ◎ 起心动念为自己是造业。言语损害别人,是非人我都是口业。《无量寿经》上讲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告诫我们口业是最严重的、最容易犯的。看到众生有过失,都不可以说;没有过失还要造谣,还要怀疑人家有过失,这个罪业就更严重了。(981222早餐)

  ◎ 一个人修学,受到无量劫来烦恼习气的影响,容易退转,很难精进。所以祖师大德提倡共修,佛七在一起共修,依众靠众,就是这个道理。(981222早餐)

  ◎ 居士林餐厅的菜色将近有二十道,这么多菜色摆在面前是诱惑,每道菜都尝一点,就超过分量。念佛人愈吃愈胖不是好事情,我们要能克制自己,在这么多菜色里,只取三、四样就好。在饮食方面要懂得克制,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不懂得克制,就破坏身心健康。吃得又肥又胖,造成身体不健康;看到这些饮食,容易引起贪心,又造成心理不健康。修行就在这些地方修。(981226早餐)

  ◎ 要懂得在一切环境里,克制自己的妄念,克制自己的分别、执著,这些都是佛法。能克制自己,功夫就能保持;不能克服自己,功夫就不能保持。古大德知道凡夫习性很重,很难克服自己,这才提倡“依众靠众”,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警策,互相勉励,用意在此。(981226早餐)

  ◎ 保持清净心最重要的原则,第一、要有坚定的信心舍离娑婆,求生净土,这是真心;第二、决定不受世间的诱惑,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放得下。世出世间一切法中,只取自己所需,绝不过分,所谓“知足常乐”,你的心就是定的、是清净的,清净心才能保持长远而不失,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这些修行人,他们能成就,因素就在此地。(981226早餐)

  ◎ 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妄想,真正做到《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生活上取我们所需的就够了,这才不受诱惑,才能保持清净心。(981226早餐)

  ◎ 真修行人对于身体的养分,不向外求,完全向内。经上讲,色界天以上的天人以“禅悦为食”,禅悦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不是从外求得。所以佛说“财、色、名、食、睡”这五样都能舍弃,这五样称为“五盖”,将我们的心性、智慧、德能盖覆住,使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这五样是欲望,若对这五样生起贪念,烦恼只有增加,不会减少,那烦恼岂能断得掉?(981230早餐)

  ◎ 佛陀教弟子,对于饮食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佛陀当年在世是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而且托钵只许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就回去修禅定。这种作为,都是帮助我们克服欲望、贪心、烦恼,要懂得这个道理。(981230早餐)

  ◎ 爱心是义务的付出,决定不能占有。凡夫的爱心,纵然是对自己的儿女、亲人很爱护,也不算是慈悲。因为他有控制、占有的念头,念念想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这是错误。错在哪里?佛告诉我们“能所皆空,了不可得”。六百卷《般若经》里,“不可得”这三个字重复千遍以上,就是要我们牢牢记住,“不可得”是事实真相。以为一切有能得、有所得,那是愚痴、无明。(981230早餐)

  ◎ 若了解一切法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你就解脱了。“解脱”,用现代话说,就是心里没有负担,你的心就得自在,妄想、分别、执著就会全部放下。我们处处放不下,主要是愚痴没有破,还以为有能得、有所得,心里还有负担,所以生活很痛苦,修学功夫也不得力。(981230早餐)

  ◎ 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所作所为全是“梦中佛事,水月道场”。道场建立得再大、再辉煌,觉悟的人视为镜花水月,没有丝毫执著、悭贪,这才显示出大自在,这才是高度的享受。生活中对一切人事物有受用,绝对没有控制、占有的念头,这才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凡夫与佛菩萨不相同之处就在此地。凡夫是念念当中要控制别人,念念当中要占有一切,所以心里患得患失,忧虑烦恼永远不断,这种日子过得好苦。(981230早餐)

  ◎ 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烦恼非常深重,很不容易断除,唯有用觉悟的方法才能断除。所以读经闻法非常重要,一天都不能间断。我们不是上根利智的人,不可能短时间的听闻、学习就能开悟。中下根性的人,想在一生中得利益,唯一的方法就是读经闻法,长时间的薰修,才能契入《华严经》所讲“入佛法”的境界。入佛法就是觉悟,这是真正得大利益。(981230早餐)

  丙、论存心立品

  ◎ 学佛人若是高高在上,住处像皇宫一般,出门坐名牌轿车,这些苦难人看到做何感想?尤其出家人的财富、享受是十方供养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也没有这样享受。佛一生不求人,每天托钵也只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饿一天;托了第一家能吃得饱,就不托第二家。这种示现是教导我们要“知足常乐”,世间人的病根就是不知足,所以才招致无量无边的祸害。(981114早餐)

  ◎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无论是何种身分,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要学习佛的精神、佛的理念、佛的慈悲…

《净空法师嘉言录(二) 三 示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