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恢複本來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確實無有一法可以教導衆生。所以聖凡、生佛,就在一念迷悟而已。佛常歎惜迷惑的衆生爲“可憐憫者”,就是因爲迷失自性,所以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甚至于兩個人相處都有意見,都合不來,真是可憐憫到了極處!(981214早餐)
◎ 《華嚴經》一開端展現出,盡虛空、遍法界各類的雜神衆,有善神、惡神,有十法界的八部鬼神,還有諸天天王等,共二百二十八個不同的族群。真是無所不容、無所不包,此心量多麼大!我們也要恢複這樣的大心量。若不能容忍,與人結怨,造成冤冤相報,你障礙別人,別人就障礙你;你破壞別人,別人就破壞你,造什麼因就受什麼果報,果報通叁世非常可怕。所以,你包容別人,別人包容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幫助你,是永遠不變的真理。這是佛在《華嚴經》上現身說法,展示給我們看,讓我們去體會。(981214早餐)
◎ 不研教之人做錯事,還情有可原;我們天天研究佛理,對這些道理沒搞清楚,還迷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中,這連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我們能從此地醒悟過來,就是真正覺悟了。此時讀《華嚴經》才真有受用,思想觀念就轉變了;這一轉變,就是“入佛知見”。明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本是同根生,就是佛知佛見。(981214早餐)
◎ 我們修學進得少,退得多,就是念念被汙染。教導別人,人家肯接受、有進步,心生歡喜,這被歡喜汙染了;反之,人家難以接受,或者不能做到,甚至所作所爲與所教的完全相違背,就生煩惱,這被煩惱汙染了,汙染就會退轉。若能做到《金剛經》上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心不受汙染,就不會退轉了。(981214早餐)
◎ 我們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落在分別、執著,而不知道放下,這就是迷,障礙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使之不能現前,所以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無不勸我們放下。放下是福;看破是慧。佛的福慧圓滿,所以稱爲“二足尊”。徹底放下,慧才圓滿。(981216早餐)
◎ 西方有一本書說,人從生下來,就觀察父母及周邊的人,不知不覺養成喜歡控製別人與控製環境的習慣,因而産生了掠奪的欲望。這個欲望將自己的靈性蓋覆住,使自己一生中,生活非常痛苦,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本書的作者沒有學佛,也沒讀過佛經,可是這幾句話講得很有道理。這是南美洲幾千年前留下的短篇。(981216早餐)
◎ 喜歡控製別人、奪取別人,利益自己,這是妄想、分別、執著。迷得愈深,煩惱習氣愈重,造作的罪業愈廣,豈有不受果報之理?(981216早餐)
◎ 破我執相當困難,但非常必要。有我,就有生死、病苦、輪回這些現象;無我,這些現象完全消除了。大乘法裏,佛教導我們破我執的方法,巧妙絕佳。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說:“大而化之”,此話講得好,這是從發菩提心來的,所以心量要大。(981219早餐)
◎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我們本來的心量,每個衆生原本的心量,與諸佛如來果地上毫無差別。而我們現在落到這種地步,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這是真正的病根。我們流落在六道,無量劫無法出離,就是沒找到病根,不知從根本上去治療。(981219早餐)
◎ 我們修學的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易行道而不能成就,原因在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念念還是落在自私自利。用這種心態修學,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念佛一定得力,身心輕安。縱然有一點病,那是飲食起居不小心,所引起的風寒感冒,不會有大病。(981219早餐)
◎ 沒有私心、欲望,沒有占有的念頭。占有的念頭是生死輪回的根本,是造作一切罪業的淵源,我們要將罪根拔除。(981219早餐)
◎ 爲何不能占有?佛說:“一切法空”,諺語也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何能占有?這是從粗淺現象上來觀察。更入微的講法,佛說:“一切諸法,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但身外之物了不可得,連身體也了不可得。對身外之物沒有占有心,對身體也沒有據爲己有的念頭,問題就解決了。此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決定得生淨土,這是從六道輪回解脫,從十法界解脫,這多幸運!(981219早餐)
◎ 現代人“愚癡”,不但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對于真假、邪正、善惡、利害,都沒有能力辨別。不曉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極大的禍害,只有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是極大之善。這就是經上講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們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981222早餐)
◎ 起心動念爲自己是造業。言語損害別人,是非人我都是口業。《無量壽經》上講叁業,把口業放在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就是告誡我們口業是最嚴重的、最容易犯的。看到衆生有過失,都不可以說;沒有過失還要造謠,還要懷疑人家有過失,這個罪業就更嚴重了。(981222早餐)
◎ 一個人修學,受到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的影響,容易退轉,很難精進。所以祖師大德提倡共修,佛七在一起共修,依衆靠衆,就是這個道理。(981222早餐)
◎ 居士林餐廳的菜色將近有二十道,這麼多菜色擺在面前是誘惑,每道菜都嘗一點,就超過分量。念佛人愈吃愈胖不是好事情,我們要能克製自己,在這麼多菜色裏,只取叁、四樣就好。在飲食方面要懂得克製,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不懂得克製,就破壞身心健康。吃得又肥又胖,造成身體不健康;看到這些飲食,容易引起貪心,又造成心理不健康。修行就在這些地方修。(981226早餐)
◎ 要懂得在一切環境裏,克製自己的妄念,克製自己的分別、執著,這些都是佛法。能克製自己,功夫就能保持;不能克服自己,功夫就不能保持。古大德知道凡夫習性很重,很難克服自己,這才提倡“依衆靠衆”,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警策,互相勉勵,用意在此。(981226早餐)
◎ 保持清淨心最重要的原則,第一、要有堅定的信心舍離娑婆,求生淨土,這是真心;第二、決定不受世間的誘惑,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放得下。世出世間一切法中,只取自己所需,絕不過分,所謂“知足常樂”,你的心就是定的、是清淨的,清淨心才能保持長遠而不失,這一點非常重要。過去這些修行人,他們能成就,因素就在此地。(981226早餐)
◎ 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妄想,真正做到《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生活上取我們所需的就夠了,這才不受誘惑,才能保持清淨心。(981226早餐)
◎ 真修行人對于身體的養分,不向外求,完全向內。經上講,色界天以上的天人以“禅悅爲食”,禅悅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不是從外求得。所以佛說“財、色、名、食、睡”這五樣都能舍棄,這五樣稱爲“五蓋”,將我們的心性、智慧、德能蓋覆住,使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五樣是欲望,若對這五樣生起貪念,煩惱只有增加,不會減少,那煩惱豈能斷得掉?(981230早餐)
◎ 佛陀教弟子,對于飲食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佛陀當年在世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而且托缽只許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就回去修禅定。這種作爲,都是幫助我們克服欲望、貪心、煩惱,要懂得這個道理。(981230早餐)
◎ 愛心是義務的付出,決定不能占有。凡夫的愛心,縱然是對自己的兒女、親人很愛護,也不算是慈悲。因爲他有控製、占有的念頭,念念想控製、占有一切人事物,這是錯誤。錯在哪裏?佛告訴我們“能所皆空,了不可得”。六百卷《般若經》裏,“不可得”這叁個字重複千遍以上,就是要我們牢牢記住,“不可得”是事實真相。以爲一切有能得、有所得,那是愚癡、無明。(981230早餐)
◎ 若了解一切法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你就解脫了。“解脫”,用現代話說,就是心裏沒有負擔,你的心就得自在,妄想、分別、執著就會全部放下。我們處處放不下,主要是愚癡沒有破,還以爲有能得、有所得,心裏還有負擔,所以生活很痛苦,修學功夫也不得力。(981230早餐)
◎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所作所爲全是“夢中佛事,水月道場”。道場建立得再大、再輝煌,覺悟的人視爲鏡花水月,沒有絲毫執著、悭貪,這才顯示出大自在,這才是高度的享受。生活中對一切人事物有受用,絕對沒有控製、占有的念頭,這才是過佛菩薩的生活,凡夫與佛菩薩不相同之處就在此地。凡夫是念念當中要控製別人,念念當中要占有一切,所以心裏患得患失,憂慮煩惱永遠不斷,這種日子過得好苦。(981230早餐)
◎ 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煩惱非常深重,很不容易斷除,唯有用覺悟的方法才能斷除。所以讀經聞法非常重要,一天都不能間斷。我們不是上根利智的人,不可能短時間的聽聞、學習就能開悟。中下根性的人,想在一生中得利益,唯一的方法就是讀經聞法,長時間的薰修,才能契入《華嚴經》所講“入佛法”的境界。入佛法就是覺悟,這是真正得大利益。(981230早餐)
丙、論存心立品
◎ 學佛人若是高高在上,住處像皇宮一般,出門坐名牌轎車,這些苦難人看到做何感想?尤其出家人的財富、享受是十方供養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也沒有這樣享受。佛一生不求人,每天托缽也只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餓一天;托了第一家能吃得飽,就不托第二家。這種示現是教導我們要“知足常樂”,世間人的病根就是不知足,所以才招致無量無邊的禍害。(981114早餐)
◎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無論是何種身分,無論從事何種行業,都要學習佛的精神、佛的理念、佛的慈悲…
《淨空法師嘉言錄(二) 叁 示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