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最重要的是精进不退,以前李老师早年在台中办大专讲座,我也常常参加,同学们来参加讲座很精进,的确一两个星期之后,气质都变了,所以老师很欢喜。可是一结业了,同学们到电影院看个两种钟点电影就完了,全部都完了。所以李老师摇头,我们这一个星期苦口婆心在教学,抵不得电影院两小时,又搞乱了,难啊!真正是难啊!为什么?无始劫以来染污的习气存在,外头一勾引马上就跑掉了,不容易。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原因是什么呢?退转了。什么人成就了呢?精进不退的人成就了,退转的人那就是堕落了。那么讲到精进注解里面也有,“言精进不退者,简非懒惰懈怠。”这还有一个区别,精进不是讲懒惰的人,懈怠的人,懒惰懈怠当然是不精进,我不懒惰、不懈怠,算不算精进呢?不算精进。什么样才是精进呢?“谓勇悍无退曰进”,勇猛往前面走,不是走慢步,这才叫进,往前进。“万行无杂称精”,精就是一门,一门勇猛地向前,这叫精进。
像我这几天跟诸位说的,我们经以一部,我们行门选一种,这就是精进;经典要是搞得太多了,那是杂了,虽然有进,不叫精进,叫杂进,杂进不容易收到效果,太多了心杂了。所以一方面进,又一方面要专,这是专精,这才是佛法精进的意思。尤其诸位要对于其他法门经论要肯放下,不能起贪心,别的人说这个说那个,不要去羡慕他。人家讲这个经那个经,哎呀!这个我没有看好可惜呀!那就不行了,你的心又动摇了,又被他牵著走了。应当老老实实地只学一门,我这一门不通决定不学第二门,要这样才行。其实你一门通了,那些门不要学,用不著学,一听就会了。像六祖是个例子,他一门通了,一切经他都可以不必学,无论什么经人家念给他听听,他里头完全明了,你有什么疑难,他马上给你解决,这个本事多高啊!太高明了!一经通一切经通。
你搞杂了,搞了一生一样都不通,那亏就吃大了,所以决定不能够贪多。我们看古来的大德许许多多人一生专攻一部经,专讲一部经,他不是其他的不会,他都会,他一部通一切都通了,为什么还专讲一部经呢?给后人作个榜样,以身摄教,作一个样子给后人看,一门深入的利益,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现在人学东西就是贪多,样样都想学,样样都想知道,真是像印光大师讲各各都想做大通家,结果是一样也不通,那可惜了!佛法的修学是希望你做专家,不是希望你做通家,我们在华严上看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各各都是专家。善财童子去参访的时候,善知识告诉他,我在无量法门里头只知道一个,只会一个,各各人都是这么说的,各各都是专家,所以一定要发心专攻才符合佛所讲的精进不退的意思。
下面讲“精进有三。一披甲精进”,这是比喻,披甲精进底下有个注解,“无恶不断也”。我们的恶太多太多了,说不尽,这诸位自己一定要晓得,那是恶那是善要能够辨别。披甲就好像古时候战争冲锋陷阵,士兵都穿上盔甲,可以防御,现在战争第一线冲锋陷阵的用战车,也是披甲,取这个意思,取勇猛无畏的意思;往前进,绝不退缩,决定没有恐怖,一定要断恶。第二种是“善法精进”,这是修善,“无善不修也”,不管是大善或是小善,只要是善法都要修学。那么善恶我说一个最简单的标准,诸位把它记住,凡是自利的都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就是善,你能够常常这样想,大致上就不会错了。念念要想为利益一切众生,一定要以平等心,要以理智,不能以感情,不能说这一些人我喜欢他,我要替他多想一想,给他修修善;那些人是我的怨家对头,我不作恶不找他麻烦,算好的了,我还要给他修善?那这就不行了,这就是不精进了,一定要以平等心,纵然是怨家对头也要替他多想想善事,多叫他得利益,这是你真正的修善。
第三种“利乐精进”,这是特别对于有情众生,“无有情不度也”,只要是有情众生都要能够利益他,都要叫他离苦得乐,所以精进有三种。那么不退有两种,第一个是“不退堕”,第二个是“不退转”,底下有举例子,“十信为不退堕,不退堕于四恶道故。登住为不退转。”那么这个在弥陀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讲三种不退。十信位,你看初信了,这个地方讲的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比刚才讲的信相菩萨要高,信相菩萨会退,初信位的菩萨就不退了,他是不退到三恶道,换句话就是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不堕三恶道呢?他三恶道的业因断掉了,就是见惑断了,三恶道的缘断了;因虽然没断,缘断了,没有缘,虽有种子它不会结果,它没有缘。他是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是圆教初信菩萨,所以绝对不堕三恶道。它这里讲四恶道,四恶道加上阿修罗,他也不会做阿修罗。那么换句话说他虽然没有出三界,他是人天两道受福报,在人天两道修行,他不堕三恶道的。
初住也是讲圆教的初住,他不会再退转到二乘,就是声闻、缘觉;这个地方讲登住位不退转,“谓有漏业尽”,就是见思烦惰断尽了,没有业力牵引,他不会再退到六道轮回。除非他乘愿再来,那是示现,那不叫退转,那是以应化身来教化众生的,“唯有乘愿度生耳”;他乘愿再来的时候不算的,乘愿再来,他到地狱、到饿鬼、到畜生,那都不叫退堕,那是以乘愿去度众生,他是自在的,他是愿力生的,不是业力生的,他不是有这个业,那么这是说的从初发心精进不退。底下讲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那么这讲到布施里面,意思就是教给我们常随佛学第一个学什么呢?学佛的布施,学佛实在讲要从这里下手,你看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十波罗密里面第一个也是布施,四摄法里头第一个还是布施,佛法最重布施,布施不但是万行之首,而且也包括万行。
诸位要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说得很清楚,布施里头有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仔细去一观察,十波罗密、六波罗密,可以统统归纳在布施波罗密里面。所以你要问佛法修什么?修布施而已,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肯舍。佛为什么要重视放下,重视舍呢?因为你要晓得你能够舍才与你的法性相应,与你的心性相应。因为你心性清净,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这是心性的实相,本来无一物;你要有一样东西不肯舍,你的真性里面就有染污。你为什么不能成佛?为什么不能开智慧?为什么不能得清净心?你放不下嘛!你那些垃圾,那些垃圾,你不肯舍掉那有什么法子。佛之所以成佛跟我们没有两样,就他把这些垃圾统统倒干净了,一点也不存了,他恢复了明净;我们这些拉拉杂杂东西一样都舍不得丢掉。所以没有法子,所以菩萨道里头修行就是一个布施。
那么在此地举出一个例子,举出以身命布施,这个是最难舍的了,难舍能舍;一但举这个例子说明难舍能舍,同时更显示出来重法,要把佛法修法看重于我们自己的身命,这是佛菩萨的见解。我们凡夫是把身命看得最重,到紧要关头还是这个重要,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不能舍啊!其实讲到最高的境界,法也要舍,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是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法重要,生命不重要;等到我们境界再向上提升了,清净心重要,法不重要,因为清净心能生万法。有了一法,清净心就不生万法了,那个麻烦大了,所以法也不能够执著。我们且看这一段,这一段讲布施,注解里面也说三种布施,“布施有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今是财施”,这是经文举的是财施,“财施有二,一内财,二外财”,这属于内财,“内财舍身命,外财舍宝物”。换一句话说外财舍你所有的,我所有的,这属于外财,我所有的财物,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土地,这都属于外财,就是身外之物,是属于我所有的,这个舍容易。头目脑髓这是内财,这是要命的,这个舍难,这个舍不容易。所以刚刚修学的时候,修布施的时候,先从外财舍起,先从容易舍的舍起。
学嘛!练习嘛!我当年学佛也是老师教我从这里下手。我接触佛法的时候,指导我的老师是章嘉大师,我头一天见面就向他请教这个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刚刚接触佛法,知道佛法好,知道佛法殊胜,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一下就入进去了,希望能快一点得到。我们的心很急希望得到,他不著急;我这一句话提出来的时候,他眼睛看到我的眼睛,几乎看了半个钟点,一句话不说,那个老人很有趣味。这么长的时间看些什么,叫你心定下来了,什么念头都没有,所以这是教学高明的手段,非常高明的手段,这种印象给你太深刻了,他然后说出一句话,你一生不会忘记,实在了不起。看了半个钟点慢吞吞地说了一个字,有,又停了好几分钟,不马上出来。你跟他在一块就完全好像入定了,都在定中一样,给我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提出一个问题,半个多小时才得到答案,他不是想的,不是在那边我想想应该怎么答覆你,不是的。完全叫我心情不要那么浮躁,定下来,就是要你定下来,这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效果非常之好,效果太好了,说话简单明了。
头一次我跟他在一起,大概两个小时只说了几句话,几乎都是眼睛对眼睛,都是入定,很有味道啊!跟他人家相处,别有风味,跟方东美先生完全不相同,方先生是滔滔不绝跟你说,说的太多了,他老人家说话只有几句,但是那个几句印象非常深刻,你一句都不会忘掉,所以收到非常圆满的效果。毕竟我们没有他那个定功,我们听他人家说看得破、放得下,马上接著第二个问题来了,从那里下手?我的问题提出来,他至少隔了十五分钟之后答覆我两个字,布施,从布施下手。那一天头一天跟他见面,印象特别地深,我离开的时候,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的时候嘱咐我一句,我今天告诉你六个字,好好地去做六年。我那个时候刚刚接触佛法,真的就依教奉行做六年,做六年就有感应,这个力量不可思议。
六年干什么呢?布施。原来也很吝啬啊!不肯布施啊!我们好辛苦一个月一点点薪水攒积起来,怎么肯随便就给人家了!不肯干!那么我是从小喜欢念书,所以我的薪水、加班费,统统都在书架上,一年到头多少钱都能看得出来,在那些那些都看得出来,很爱书,喜欢书。所以布施就送人家书吧!先送那些破烂的,自己不要的;以前就是破烂的、不喜欢的也不肯布施。所以学先把自己不喜欢、用旧了的、不要的了,可以送人了,逐渐逐渐进步了,自己喜欢的送人,不好的自己留到,这是很大的进步,能够把新的东西、好的东西送人,不好的自己留到。但是重要的东西还是不送人,还是不肯送人,自己要学的。到最后再进一步就是自己存的、珍藏的好东西,人家要也肯送人了,宁愿自己不学,让别人先学,这就很大的进步。所以我出家的时候,我收藏有很多的好书,线装书,缮本书我藏的也不少,有很多人想问我要,我说可以,但是有两个条件,就这么白白地送给你,不行。为什么?送给你保存,不如我保存比你好,我不愿意送人保存。
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发心讲这部经,我马上送给你,我能够割爱,你发心弘法,这我应当要供养的。第二个你发心印经,我供养你,虽然不讲,你印了流通,我供养你。所以我现在还有不少好版本的书,你们要发心我都可以供养你们,两个条件,一个发心讲经,一个发心印经布施,我可以供给你这个版本,我有非常好的版本。下课了。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