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重要的是精進不退,以前李老師早年在臺中辦大專講座,我也常常參加,同學們來參加講座很精進,的確一兩個星期之後,氣質都變了,所以老師很歡喜。可是一結業了,同學們到電影院看個兩種鍾點電影就完了,全部都完了。所以李老師搖頭,我們這一個星期苦口婆心在教學,抵不得電影院兩小時,又搞亂了,難啊!真正是難啊!爲什麼?無始劫以來染汙的習氣存在,外頭一勾引馬上就跑掉了,不容易。所以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原因是什麼呢?退轉了。什麼人成就了呢?精進不退的人成就了,退轉的人那就是墮落了。那麼講到精進注解裏面也有,“言精進不退者,簡非懶惰懈怠。”這還有一個區別,精進不是講懶惰的人,懈怠的人,懶惰懈怠當然是不精進,我不懶惰、不懈怠,算不算精進呢?不算精進。什麼樣才是精進呢?“謂勇悍無退曰進”,勇猛往前面走,不是走慢步,這才叫進,往前進。“萬行無雜稱精”,精就是一門,一門勇猛地向前,這叫精進。
像我這幾天跟諸位說的,我們經以一部,我們行門選一種,這就是精進;經典要是搞得太多了,那是雜了,雖然有進,不叫精進,叫雜進,雜進不容易收到效果,太多了心雜了。所以一方面進,又一方面要專,這是專精,這才是佛法精進的意思。尤其諸位要對于其他法門經論要肯放下,不能起貪心,別的人說這個說那個,不要去羨慕他。人家講這個經那個經,哎呀!這個我沒有看好可惜呀!那就不行了,你的心又動搖了,又被他牽著走了。應當老老實實地只學一門,我這一門不通決定不學第二門,要這樣才行。其實你一門通了,那些門不要學,用不著學,一聽就會了。像六祖是個例子,他一門通了,一切經他都可以不必學,無論什麼經人家念給他聽聽,他裏頭完全明了,你有什麼疑難,他馬上給你解決,這個本事多高啊!太高明了!一經通一切經通。
你搞雜了,搞了一生一樣都不通,那虧就吃大了,所以決定不能夠貪多。我們看古來的大德許許多多人一生專攻一部經,專講一部經,他不是其他的不會,他都會,他一部通一切都通了,爲什麼還專講一部經呢?給後人作個榜樣,以身攝教,作一個樣子給後人看,一門深入的利益,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現在人學東西就是貪多,樣樣都想學,樣樣都想知道,真是像印光大師講各各都想做大通家,結果是一樣也不通,那可惜了!佛法的修學是希望你做專家,不是希望你做通家,我們在華嚴上看這五十叁位善知識,各各都是專家。善財童子去參訪的時候,善知識告訴他,我在無量法門裏頭只知道一個,只會一個,各各人都是這麼說的,各各都是專家,所以一定要發心專攻才符合佛所講的精進不退的意思。
下面講“精進有叁。一披甲精進”,這是比喻,披甲精進底下有個注解,“無惡不斷也”。我們的惡太多太多了,說不盡,這諸位自己一定要曉得,那是惡那是善要能夠辨別。披甲就好像古時候戰爭沖鋒陷陣,士兵都穿上盔甲,可以防禦,現在戰爭第一線沖鋒陷陣的用戰車,也是披甲,取這個意思,取勇猛無畏的意思;往前進,絕不退縮,決定沒有恐怖,一定要斷惡。第二種是“善法精進”,這是修善,“無善不修也”,不管是大善或是小善,只要是善法都要修學。那麼善惡我說一個最簡單的標准,諸位把它記住,凡是自利的都是惡,凡是利益衆生的就是善,你能夠常常這樣想,大致上就不會錯了。念念要想爲利益一切衆生,一定要以平等心,要以理智,不能以感情,不能說這一些人我喜歡他,我要替他多想一想,給他修修善;那些人是我的怨家對頭,我不作惡不找他麻煩,算好的了,我還要給他修善?那這就不行了,這就是不精進了,一定要以平等心,縱然是怨家對頭也要替他多想想善事,多叫他得利益,這是你真正的修善。
第叁種“利樂精進”,這是特別對于有情衆生,“無有情不度也”,只要是有情衆生都要能夠利益他,都要叫他離苦得樂,所以精進有叁種。那麼不退有兩種,第一個是“不退墮”,第二個是“不退轉”,底下有舉例子,“十信爲不退墮,不退墮于四惡道故。登住爲不退轉。”那麼這個在彌陀經裏面講得非常清楚,講叁種不退。十信位,你看初信了,這個地方講的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比剛才講的信相菩薩要高,信相菩薩會退,初信位的菩薩就不退了,他是不退到叁惡道,換句話就是決定不墮叁惡道。爲什麼不墮叁惡道呢?他叁惡道的業因斷掉了,就是見惑斷了,叁惡道的緣斷了;因雖然沒斷,緣斷了,沒有緣,雖有種子它不會結果,它沒有緣。他是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是圓教初信菩薩,所以絕對不墮叁惡道。它這裏講四惡道,四惡道加上阿修羅,他也不會做阿修羅。那麼換句話說他雖然沒有出叁界,他是人天兩道受福報,在人天兩道修行,他不墮叁惡道的。
初住也是講圓教的初住,他不會再退轉到二乘,就是聲聞、緣覺;這個地方講登住位不退轉,“謂有漏業盡”,就是見思煩惰斷盡了,沒有業力牽引,他不會再退到六道輪回。除非他乘願再來,那是示現,那不叫退轉,那是以應化身來教化衆生的,“唯有乘願度生耳”;他乘願再來的時候不算的,乘願再來,他到地獄、到餓鬼、到畜生,那都不叫退墮,那是以乘願去度衆生,他是自在的,他是願力生的,不是業力生的,他不是有這個業,那麼這是說的從初發心精進不退。底下講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那麼這講到布施裏面,意思就是教給我們常隨佛學第一個學什麼呢?學佛的布施,學佛實在講要從這裏下手,你看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十波羅密裏面第一個也是布施,四攝法裏頭第一個還是布施,佛法最重布施,布施不但是萬行之首,而且也包括萬行。
諸位要看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說得很清楚,布施裏頭有叁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仔細去一觀察,十波羅密、六波羅密,可以統統歸納在布施波羅密裏面。所以你要問佛法修什麼?修布施而已,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肯舍。佛爲什麼要重視放下,重視舍呢?因爲你要曉得你能夠舍才與你的法性相應,與你的心性相應。因爲你心性清淨,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這是心性的實相,本來無一物;你要有一樣東西不肯舍,你的真性裏面就有染汙。你爲什麼不能成佛?爲什麼不能開智慧?爲什麼不能得清淨心?你放不下嘛!你那些垃圾,那些垃圾,你不肯舍掉那有什麼法子。佛之所以成佛跟我們沒有兩樣,就他把這些垃圾統統倒幹淨了,一點也不存了,他恢複了明淨;我們這些拉拉雜雜東西一樣都舍不得丟掉。所以沒有法子,所以菩薩道裏頭修行就是一個布施。
那麼在此地舉出一個例子,舉出以身命布施,這個是最難舍的了,難舍能舍;一但舉這個例子說明難舍能舍,同時更顯示出來重法,要把佛法修法看重于我們自己的身命,這是佛菩薩的見解。我們凡夫是把身命看得最重,到緊要關頭還是這個重要,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不能舍啊!其實講到最高的境界,法也要舍,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但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法重要,生命不重要;等到我們境界再向上提升了,清淨心重要,法不重要,因爲清淨心能生萬法。有了一法,清淨心就不生萬法了,那個麻煩大了,所以法也不能夠執著。我們且看這一段,這一段講布施,注解裏面也說叁種布施,“布施有叁,一財施,二法施,叁無畏施。今是財施”,這是經文舉的是財施,“財施有二,一內財,二外財”,這屬于內財,“內財舍身命,外財舍寶物”。換一句話說外財舍你所有的,我所有的,這屬于外財,我所有的財物,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土地,這都屬于外財,就是身外之物,是屬于我所有的,這個舍容易。頭目腦髓這是內財,這是要命的,這個舍難,這個舍不容易。所以剛剛修學的時候,修布施的時候,先從外財舍起,先從容易舍的舍起。
學嘛!練習嘛!我當年學佛也是老師教我從這裏下手。我接觸佛法的時候,指導我的老師是章嘉大師,我頭一天見面就向他請教這個問題;因爲那個時候剛剛接觸佛法,知道佛法好,知道佛法殊勝,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一下就入進去了,希望能快一點得到。我們的心很急希望得到,他不著急;我這一句話提出來的時候,他眼睛看到我的眼睛,幾乎看了半個鍾點,一句話不說,那個老人很有趣味。這麼長的時間看些什麼,叫你心定下來了,什麼念頭都沒有,所以這是教學高明的手段,非常高明的手段,這種印象給你太深刻了,他然後說出一句話,你一生不會忘記,實在了不起。看了半個鍾點慢吞吞地說了一個字,有,又停了好幾分鍾,不馬上出來。你跟他在一塊就完全好像入定了,都在定中一樣,給我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提出一個問題,半個多小時才得到答案,他不是想的,不是在那邊我想想應該怎麼答覆你,不是的。完全叫我心情不要那麼浮躁,定下來,就是要你定下來,這是一種教學的方法,效果非常之好,效果太好了,說話簡單明了。
頭一次我跟他在一起,大概兩個小時只說了幾句話,幾乎都是眼睛對眼睛,都是入定,很有味道啊!跟他人家相處,別有風味,跟方東美先生完全不相同,方先生是滔滔不絕跟你說,說的太多了,他老人家說話只有幾句,但是那個幾句印象非常深刻,你一句都不會忘掉,所以收到非常圓滿的效果。畢竟我們沒有他那個定功,我們聽他人家說看得破、放得下,馬上接著第二個問題來了,從那裏下手?我的問題提出來,他至少隔了十五分鍾之後答覆我兩個字,布施,從布施下手。那一天頭一天跟他見面,印象特別地深,我離開的時候,他老人家送我到門口的時候囑咐我一句,我今天告訴你六個字,好好地去做六年。我那個時候剛剛接觸佛法,真的就依教奉行做六年,做六年就有感應,這個力量不可思議。
六年幹什麼呢?布施。原來也很吝啬啊!不肯布施啊!我們好辛苦一個月一點點薪水攢積起來,怎麼肯隨便就給人家了!不肯幹!那麼我是從小喜歡念書,所以我的薪水、加班費,統統都在書架上,一年到頭多少錢都能看得出來,在那些那些都看得出來,很愛書,喜歡書。所以布施就送人家書吧!先送那些破爛的,自己不要的;以前就是破爛的、不喜歡的也不肯布施。所以學先把自己不喜歡、用舊了的、不要的了,可以送人了,逐漸逐漸進步了,自己喜歡的送人,不好的自己留到,這是很大的進步,能夠把新的東西、好的東西送人,不好的自己留到。但是重要的東西還是不送人,還是不肯送人,自己要學的。到最後再進一步就是自己存的、珍藏的好東西,人家要也肯送人了,甯願自己不學,讓別人先學,這就很大的進步。所以我出家的時候,我收藏有很多的好書,線裝書,繕本書我藏的也不少,有很多人想問我要,我說可以,但是有兩個條件,就這麼白白地送給你,不行。爲什麼?送給你保存,不如我保存比你好,我不願意送人保存。
我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你發心講這部經,我馬上送給你,我能夠割愛,你發心弘法,這我應當要供養的。第二個你發心印經,我供養你,雖然不講,你印了流通,我供養你。所以我現在還有不少好版本的書,你們要發心我都可以供養你們,兩個條件,一個發心講經,一個發心印經布施,我可以供給你這個版本,我有非常好的版本。下課了。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