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功。外面怎么样?外面要随顺、要欢喜,要恒顺众生。里面要不著相、不动心,这是菩萨修行法,修证无上菩提唯一的妙法。

  “行者苟能以佛所历苦行之境,常作心观。设遇苦事,乃称本愿,不生怨恼。逢诸乐事,自无耽染,以非常时心观之所愿故。有志于学者,勉旃。”真正有志于学大乘佛法的应当要以此自勉,遇到些苦难、折磨,那是自己的本愿。你不经过这个折磨,头一个要把自己嗔恚心去掉,把它断除掉。嗔恚堕地狱,所以先从逆境当中修,你看一切经论里头,逆境里面嗔恚心没有了,再从顺境里面断贪心,贪爱的心,嗔恚与贪爱是一切烦恼的大根大本。为什么先从逆境呢?因为逆境果报是最惨的,嗔恚是堕地狱的,所以从逆境里头转过头来,先不堕地狱;顺境里头没有贪爱不堕饿鬼,地狱饿鬼不堕,可以说这个人也不堕畜生,超越了三恶道,纵然在六道里头没有超越,三恶道不去了,所以多么重要。所以凡是修行人,从古到今最初学佛都是修苦行,都是从逆境里头反过来,从逆境开始学,先要吃苦头啊!怕苦、畏苦、不愿意吃苦,不行,不肯受折磨不能成就。所以真正修道人,他晓得吃苦对自己有利益,消自己业障,培自己的福德,受一切折磨更是消业障,成就自己忍辱波罗密,给自己修定打基础。因为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等于是预备工夫,不能忍辱不能成就禅定,不能忍辱不能得一心不乱,什么都要忍,你才能得一心,你才能得定。

  所以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决定不能舍弃、不能逃避,好机会来了,这种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到那里去找啊!所以一些人他不懂,真正是可惜,他根本就不懂得修行的理论与方法。你要难开这个境界,你自己忍辱真成就了,那就不必了,确确实实在一切逆境里头怨恨心不生,你己经磨练到这个程度了,这个可以了。如果嗔恚心还没有断就得要找机会去锻炼,要找几个真正善知识,那善知识是恶人,天天瞧你就不顺眼的,找这种人才行,你要常常跟他在一起,把你自己心头的火慢慢地把它消灭掉,你才能够成就道业。所以善知识,真正好老师,他看学生有这个习气,心里面很爱这个学生,成就这个学生,表面上看了就生气,看了就讨厌,那是装样子磨练他的,那真正是成就他的。

  再看底下一段,这是“释行愿相”,“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这个聚落就是像我们现在讲的小镇、村庄,是许多人家居住在一起的;那么在古时候多半是一族,一个族都住在一起,从前是大家庭制度,一族住在一块,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这一段先讲学本师,怎么个学法,此地给我们举例说出来了。这一段文里面最重要的是讲到如来的初发心。从初发心精进不退,这一句最重要。注解里面我们可以看看,“娑婆”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堪忍”。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如来,卢舍那是报身如来,释迦牟尼佛是应身如来,应化身,这是讲佛的三身。所以此地看到毗卢遮那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我们讲释迦牟尼佛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应身,应化身,一而三,三而一。

  在华严,因为它讲华藏世界,所以说佛都是讲毗卢遮那,你看这里称的是本师,他是我们的本师。注解里面讲“乃我本师所王大千之世界”,王念去声,念王,当动词讲,就是统治,那么在此地他虽然不是一个政治领袖,用这个字来形容他的教化区,他教化的是三千大千世界。“居最中央香水海,二十重华藏,即第十三重世界是。”这个在此地不必多说,这是华严里面讲华藏世界的组织概略的情形,在大经华藏世界品里面说得很详细。那么二十重华藏,华严用十表法,十代表圆满,二十是以十代表自行,以十又以十代表利他,就是自利利他都圆满了,所以取二十的意思是这个意思。

  那么讲到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意思就显示出本师如来利他心切,利他超过了自利;如果是利他跟自利完全相等,那就是第四重;他超过了,他第十三重,所以利他心切,取这个意思。“意取即此秽土众生,可以起观造修也。”诸佛如来在因地发愿不相同,那么在本省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得非常广泛,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你们看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地藏菩萨在因地作国王,跟邻国一个小国王是好朋友,都是以十善教化众生。他们两个人发愿就不一愿,两个好朋友,两个都学佛,两个人愿不相同,一个是发愿赶快成佛度众生,一个是要行菩萨道,众生 不成佛我就不成佛,你看愿不相同嘛!因此十方诸佛如来虽然都成佛了,他们在因地上发的愿不一样,因此成佛之后在果地上教化众生也不相同。如果讲他自己的果证,那是相同的,佛佛道同,决定没有差别;他教化众生的方法、手段会不相同的。

  那么讲初发心,“言初发心者,毗卢即是释迦”,这是一不是二,“以华严真应不二故,今言真身,故曰遮那。他经言应身,故曰释迦。”这个地方如果还是不太容易懂,我们作比喻,但是比喻诸位要记住,比喻没有办法比喻得很恰当,只能比个仿佛,比到恰当不可能的事情,没法子。真身就好比是本人,本人是真身,应身就是用什么身分去教化。譬如你自己非常有学问,学问道德都圆满了,今天有个小学要是请你去做个老师,菩萨很慈悲,他绝不推辞,他就去了,到那边是小学老师的身分;本人就好比真人,到小学里做小学老师这个身分就是应身。另外一个中学也请他去做老师,他到那里是中学老师的身分,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到那一个世界,那些众生机感必定要与他相应,相应就是应身,用应身。到人间来一定现相的时候要跟人一样,没有什么特殊,他世寿也是八十岁,释迦牟尼佛是八十岁入涅的,那么也有父母,在家的时候也有太太,也有儿子,出家之后他有六年的苦行,到处去寻师访道,三十岁示现成佛。成佛之后就开始教学,一生从事于教学工作,从三十岁到八十岁,所以我们讲说法四十九年,连头带尾是五十年,五十年都是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这叫做应身。

  那么如果释迦牟尼佛要到天上去教,给天人说法,他要示现天身,那个身形、寿命,与天也是一样的。他要去教畜生,譬如说要教一群猪,他一定要变个猪身,也跟那些猪一样;我们肉眼凡夫不晓得,那些畜生道里有不少佛菩萨在教化,你看那个猪圈里说不定就有个猪在那里讲经说法,我们听不懂,猪可以听懂。所以佛是六道都去,所以地狱道也去,在本行经里面讲了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在地狱里面,他也示现堕了地狱了,在一个叫火车地狱,在经上有;那个车是铁的,火烧得红红的,去拉这个车,用什么拉呢?把自己身上筋抽出来当作绳索去拉,非常之苦啊!几个人拉一个车,他老人家发了慈悲心了,另外看到旁边同伴好可怜,他就跟小鬼,拿狼牙棒那个监督的小鬼,去跟他商量,能不能我多抽一条筋代他来拉,看到他太可怜了,我自己宁愿牺牲,我多抽一条筋。那个小鬼一听气死了,一棒就打死他,你们想想怎么样?打死就超生了,地狱里面就超生了,一念慈悲就离开地狱了。

  所以在地狱里头迷得很重啊,地狱里面只要生一念善心就超越了,但是在那个苦的环境生一念善心代别人受苦,不容易啊!真正是难啊!所以这种情形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自己要学,常常要学,看到有苦难的人,宁愿我们苦一点,帮助别人一点,你常常有这种心,你真的将来堕地狱,你也会发这个心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一下就超越了,就离开地狱了。所以人真是在苦难的时候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苦难的时候还能替别人想,真正是慈悲,那是真正慈悲心流露;在顺境里面帮助别人,那个不算,自己在苦难当中还能想到别人,这是难能可贵呀!那么这讲应身,真是诸佛菩萨无处不现身。

  底下接著讲“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也。今经尚未施权,故释迦称遮那。法华已经显实,故遮那称释迦。”这两部经都是属于一乘圆教,一个是在最先讲的,一个是在最后讲,所以在这两部经上,一个是称毗卢遮那,一个称释迦,都是说的本师一个人。“他经已施权,未显实。故遮那是遮那,释迦自释迦,以真应未相即故。”这我们不必加以多说。“璎珞本业经云”,这底下几句话很重要,“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果,乃于佛法不起一念信心。乃至从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发菩提心,起一念信,尔时便名,信相菩萨。故云从初发心”,这是解释初发心,所以我们现在是真正发了心了,就是信相菩萨,你们现在诸位在这个地方几天,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信相菩萨。可是我们一结业出去之后就不晓得你是不是信相菩萨了,你是一退转就没有了,如果不退转能保持住,这是信相菩萨。

  这一段文前面讲的是一般的众生,在佛法里头不生信心,真正可惜呀!常言说得好,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而当面错过,你说这可惜不可惜!得人身遇不到佛法,这无可奈何,没有办法的事情。遇到佛法当面错过实在是太可惜了,得人身不容易,真正不容易,遇佛法更难,的确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难得有一次你能够碰到佛法,这个机会不容易。所以不晓得事实真相,不知道珍惜,实实在在是可惜。所以佛门里面讲的师恩第一大,介绍我们接触佛法的这个人,我们在佛法真正得到利益,介绍我们闻佛法的这个人,我们生生世世都不忘他的大恩大德,我们今天得到这种殊胜的利益,要不是他接引怎么能得到,得不到啊!所以真的是师恩第一大,父母之恩固然是大,老师之恩关系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生生世世的恩德。但愿我们也能够像经上所说的,从此以后真正能把心安住在佛菩提正教法中,发起菩提心,于正法起清净信心,你就可以当信相菩萨这个称呼了,你就是信相菩萨了,这是真正讲到初发心。

  可是从初发心…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