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卷
净空法师讲述
请掀开四十三页最后一行,这是第八段常随佛学愿,“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实际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说愿只有七条,前面从第一到七是七种大愿,那么后面这三条都是属于回向,注子交代得很明白,“自此至十,三科皆是回向。”这是第八第九第十,这三愿都是属于回向。“前二是别义”,是回向当中的别义,就是这一条以及底下一条的恒顺众生,这两愿是回向的别义。“如其不然,何以下重颂中,颂第七愿竟,便颂回向。以其欲收前二,属回向故。故知前二即是别义也。”那么这就本经在后面偈颂里面能够很明显地看得出来,后面偈颂是属于重颂,就是重复说十大愿,这是佛经很好的教学方式。
长行文属散文,便于疏理,能够把这个事情理论方法境界,不受任何拘束讲得清清楚楚、痛痛快快,让大家能够明白。可是这些事理境界,说老实话,一定要记住;如果你要记不住的话,试问你怎么个修行法呢?你没有法子修啊!你要把它变成日常生活,那你条条都要记住,记不住你就没法子做到。那么要记诵的话,长行文就不方便了,要把它背起来很困离,文字太多太长也不好背,所以经文后面有偈颂,偈颂就是便利于你背诵。偈颂可以入谱,等于都是歌词一样,可以谱成曲来唱,而且多半都是押韵的,这就很容易记诵了,不要硬记,唱唱就唱会了,你就会记住了。所以偈颂全都是歌词,意思都是前面所说的,所以叫重颂。
你由此可知佛门教学比儒家还要重视音乐,应当在经讲到后面偈颂的时候,大家都来唱,就不是讲了,都是来唱,一面唱一面讲著,这的确是很好的教学方式,非常之理想。那么重颂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讲经跟学校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都得要来了;那么讲经毕竟不同学校,所以听众有先来后到的,有讲了一半他才来的,一半来的前面没有听到,那怎么辨呢?后面偈颂重复再略说一说,所以后来的人,前面重要、精要的意思,他也能听到,便利于后来的,顾及他们。所以讲经的方法确实是为听众设想得很多,因此往往长行文后面都有偈颂;如果长行文很重要的话,立刻后头就有偈颂,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的许多不同种的体裁,要晓得它的用意之所在。
那么在本经偈颂里面,这偈颂相当之长,重颂前面十愿只颂到第七愿,第八就回向了,所以此地没有明说回向,偈子当中很明白地把它都归纳在回向里面。所以我们晓得这十愿前七是愿,后三是回向,那么后三,末后一条普皆回向,那个没有话说,那个意思太明显了,所以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是回向当中的别义,这两条也是非常重要的。注解里面也说得很明白,“即是所修二利之行体”,完全讲修行、行门,行门之体就是这两条,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你们把这两句多念几遍,看看能不能体会到里头意思。我们今天道业不能成就,第一个不肯随佛学,跟佛所学的背道而驰。第二个绝对不肯恒顺众生,顺自己就好了,不肯随顺别人,所以完全相违背。你要想道业成就,不能随顺自己,要随顺众生,随顺众生是真修行。随顺众生里头学什么呢?学佛,佛不离开众生,菩萨不离开众生;离开一切众生,菩萨道不能成就。
这在此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了,“此科属自利”,就是常随佛学属于自利,“第九”恒顺众生“属利他”。“至第十,将此二利功德,及前七科行愿之福,尽皆回向三处也。”第十愿是总回向。这两愿是自利利他,二行之体,不能恒顺众生就不能利他,不能常随佛学就不能自利。佛教一切的设施是为众生的,不是为他自己的,所以佛教的设施是因时因地因一切众生机宜而有所不同,不是一样的;原理是一样的,决定修觉正净,这是一样的,但是形式上来讲,就是仪式上不一样。我们在今天在全世界看,每一个国家的佛教不一样,在仪式上不一样;每一个地区不一样,乃至于每一个寺庙有每一个寺庙的修行作风,也不一样,的确它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怎么晓得它的原则原理是相同的呢?譬如说所依的经论,理论依据不一样,各人有各人依据的经论,经论这么多,但都是佛说的,没有话说。方法呢?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修行的方法也不一样,修什么诸位要晓得,修三皈依啊!
你看看古今中外只要是佛教,它统统不一样,你问问他早晚课诵里头有没有三皈依?统统都有,只有这个是一样的,三皈依是一样的,古今中外学佛的人,三皈依是一样的。那么你就晓得八万四千法门修的什么东西?修的是觉正净。皈依佛,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净,净而不染,决定相同;就是方法手段尽管不相同,仪式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他修觉正净相同的,这个就是佛法。由此可知三皈依的重要,离开了三皈就是外道,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一入门从三皈依开始,就是先把修行的宗旨告诉你,你这一生就是学这个东要,千经万论也是说的这个东西,这三宝,三宝是讲自性三宝。那么这讲回向三处,这三处就是菩提、众生、实际,就是这三处,后面会讲到的。
此地解释“言常随佛学者”,这个意思是说,“托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为我所缘之境,引出自心之志,随而学之。”其实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人垂诫我们的见贤思齐,看到佛,他是人修成的,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所以我们供养佛菩萨这个意思不能疏忽。我们每天看到佛像,自己想到我们要成佛,他是佛,我也是佛,供养菩萨,他是菩萨,我也是菩萨,我也跟他一样,这叫真供养。有一些人很谦虚,他是菩萨,我一身罪业,我怎么敢跟他比呀!这糟糕了!菩萨要是知道了要摇头,没有法子,这不叫供养。真供养是拿他来作榜样,我要学他,我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是真供养,一定要懂这个意思,千万不能谦虚。佛菩萨希望你早早成佛、成菩萨,并不希望你老当众生去伺候他,做他的徒弟,没有这个道理。这个托就是以他作一个榜样,看看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无上道,他怎么修的;这个中间他所经历的些事,所造作的些事,在事相里如何来修行,这些统统是我们的榜样。
尤其在这一部华严经,善财童子做了一个很具体的表演,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肉身成佛,一生的事情。你看看他从初发心,这要在四十华严里头从要第一卷看起,第一卷讲善财童子出生的情形,一直到以后遇到文殊菩萨跟他求学,从文殊菩萨毕业出来之后,在社会上服务,服务就是参学,五十三参,你看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如何运用最高的般若智慧,在一切人事里面完成自己圆满的智慧,无上的定功,他成就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各种不同的人、物、环境,诸位要晓得这是一部真正的生活教育。这五十三个人代表社会里面有出家修行人、有菩萨、有声闻,也有外道,也有魔王,好人坏人都有,各种职业都有,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都有,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所遇到的。你要是说善财命好,他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一个遇不到,那你大错特错了。你早晨起来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一天遇到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类呀!善财他会呀!他在这些境界处处成就自己智慧,成就自己定功。
我们不会呀!处处惹烦恼,处处生是非,这糟糕不糟糕!华严经是妙绝了,你学会了之后,真的你就会做人会办事了,样样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成就自己的道业也真正替大家服务,对于社会是造福人群,对于自己是成就定慧,这书是好得不得了啊!方东美先生赞叹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书,这赞叹备至!就是可惜一些人他没有念不知道,虽然念,他依文解义,他不懂。全经从头到尾是意在言外,你要去体会,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说到这一层,意思是那一边,你要能够体会得到,你才晓得妙处啊!那么这是以佛、以菩萨他们行持启发自己的道心,引出自心之智就是启发自己的道心,自己要立志要学佛,随而学之。“乃以观智,融己身心,令常注如是之境。勿使一念趣于六尘五欲颠倒境也。”这几句话很重要,佛菩萨之所以成为佛菩萨,他在随喜恒顺的时候,他自己做得了主宰,他在一切境界里面他心不颠倒,随顺五欲六尘而不染五欲六尘,高明就在此地,他不染。
如果不染那么他的心就愈练愈清净,这两条实在讲就是古人所讲历事练心,你在不在事上经历过,你说你心清净,不能算真实的清净,要练过,你说是我嗔恨心没有了,如果不经过歌利王割截身体的锻练,你说你嗔恚心没有了,这个不可以说,你自己以为没有了,到那个境界嗔恚心生了,你才晓得嗔恚心并没有断,一定要经历,不经历不行啊!你说我不贪财,真的金银财宝堆满时,确实不动心了,那才叫真不贪;你没有看到的时候,我不贪,到时候一样起贪心,不行啊!范仲淹那个时候,我们讲他不贪财,这可以说真的,他那么样穷困,挖到人家藏的金子,他一点不要,把它埋起来,这真叫不贪。你没有经历这个境界不能说,所以菩萨一定要经历,什么样境界他都要经历,在这里面去练自己的清净心,历事练心这叫修行,不经历这个境界,那怎么叫修行,那不叫修行。
所以今天一看到境界现前的时候,马上要逃避,这不行。这即使修行,修小乘,绝对不是修普贤行愿,不是修大乘。修大乘一定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随喜当中成就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定慧。定慧实际上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样样经历,不著相,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善财童子这五十三参,每一次参访就是练这个功夫,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所以金刚经古德提倡是有他的道理,它真正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但是一部经也只有几句话是最高指导原则,这是释迦牟尼佛给须菩提尊者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练这个,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就是练这两句话。不管什么境界里头都是不著相、不动心,这是你自己里头练…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