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二十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四十叁頁最後一行,這是第八段常隨佛學願,“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實際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說願只有七條,前面從第一到七是七種大願,那麼後面這叁條都是屬于回向,注子交代得很明白,“自此至十,叁科皆是回向。”這是第八第九第十,這叁願都是屬于回向。“前二是別義”,是回向當中的別義,就是這一條以及底下一條的恒順衆生,這兩願是回向的別義。“如其不然,何以下重頌中,頌第七願竟,便頌回向。以其欲收前二,屬回向故。故知前二即是別義也。”那麼這就本經在後面偈頌裏面能夠很明顯地看得出來,後面偈頌是屬于重頌,就是重複說十大願,這是佛經很好的教學方式。

  長行文屬散文,便于疏理,能夠把這個事情理論方法境界,不受任何拘束講得清清楚楚、痛痛快快,讓大家能夠明白。可是這些事理境界,說老實話,一定要記住;如果你要記不住的話,試問你怎麼個修行法呢?你沒有法子修啊!你要把它變成日常生活,那你條條都要記住,記不住你就沒法子做到。那麼要記誦的話,長行文就不方便了,要把它背起來很困離,文字太多太長也不好背,所以經文後面有偈頌,偈頌就是便利于你背誦。偈頌可以入譜,等于都是歌詞一樣,可以譜成曲來唱,而且多半都是押韻的,這就很容易記誦了,不要硬記,唱唱就唱會了,你就會記住了。所以偈頌全都是歌詞,意思都是前面所說的,所以叫重頌。

  你由此可知佛門教學比儒家還要重視音樂,應當在經講到後面偈頌的時候,大家都來唱,就不是講了,都是來唱,一面唱一面講著,這的確是很好的教學方式,非常之理想。那麼重頌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講經跟學校上課不一樣,學校上課學生是固定的,到時候都得要來了;那麼講經畢竟不同學校,所以聽衆有先來後到的,有講了一半他才來的,一半來的前面沒有聽到,那怎麼辨呢?後面偈頌重複再略說一說,所以後來的人,前面重要、精要的意思,他也能聽到,便利于後來的,顧及他們。所以講經的方法確實是爲聽衆設想得很多,因此往往長行文後面都有偈頌;如果長行文很重要的話,立刻後頭就有偈頌,這是我們在經典裏面常常看到的許多不同種的體裁,要曉得它的用意之所在。

  那麼在本經偈頌裏面,這偈頌相當之長,重頌前面十願只頌到第七願,第八就回向了,所以此地沒有明說回向,偈子當中很明白地把它都歸納在回向裏面。所以我們曉得這十願前七是願,後叁是回向,那麼後叁,末後一條普皆回向,那個沒有話說,那個意思太明顯了,所以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是回向當中的別義,這兩條也是非常重要的。注解裏面也說得很明白,“即是所修二利之行體”,完全講修行、行門,行門之體就是這兩條,常隨佛學、恒順衆生,你們把這兩句多念幾遍,看看能不能體會到裏頭意思。我們今天道業不能成就,第一個不肯隨佛學,跟佛所學的背道而馳。第二個絕對不肯恒順衆生,順自己就好了,不肯隨順別人,所以完全相違背。你要想道業成就,不能隨順自己,要隨順衆生,隨順衆生是真修行。隨順衆生裏頭學什麼呢?學佛,佛不離開衆生,菩薩不離開衆生;離開一切衆生,菩薩道不能成就。

  這在此地討論了這個問題了,“此科屬自利”,就是常隨佛學屬于自利,“第九”恒順衆生“屬利他”。“至第十,將此二利功德,及前七科行願之福,盡皆回向叁處也。”第十願是總回向。這兩願是自利利他,二行之體,不能恒順衆生就不能利他,不能常隨佛學就不能自利。佛教一切的設施是爲衆生的,不是爲他自己的,所以佛教的設施是因時因地因一切衆生機宜而有所不同,不是一樣的;原理是一樣的,決定修覺正淨,這是一樣的,但是形式上來講,就是儀式上不一樣。我們在今天在全世界看,每一個國家的佛教不一樣,在儀式上不一樣;每一個地區不一樣,乃至于每一個寺廟有每一個寺廟的修行作風,也不一樣,的確它是因人而異的。我們怎麼曉得它的原則原理是相同的呢?譬如說所依的經論,理論依據不一樣,各人有各人依據的經論,經論這麼多,但都是佛說的,沒有話說。方法呢?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修行的方法也不一樣,修什麼諸位要曉得,修叁皈依啊!

  你看看古今中外只要是佛教,它統統不一樣,你問問他早晚課誦裏頭有沒有叁皈依?統統都有,只有這個是一樣的,叁皈依是一樣的,古今中外學佛的人,叁皈依是一樣的。那麼你就曉得八萬四千法門修的什麼東西?修的是覺正淨。皈依佛,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淨,淨而不染,決定相同;就是方法手段盡管不相同,儀式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他修覺正淨相同的,這個就是佛法。由此可知叁皈依的重要,離開了叁皈就是外道,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一入門從叁皈依開始,就是先把修行的宗旨告訴你,你這一生就是學這個東要,千經萬論也是說的這個東西,這叁寶,叁寶是講自性叁寶。那麼這講回向叁處,這叁處就是菩提、衆生、實際,就是這叁處,後面會講到的。

  此地解釋“言常隨佛學者”,這個意思是說,“托佛從因至果,所曆之行,所爲之事,爲我所緣之境,引出自心之志,隨而學之。”其實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垂誡我們的見賢思齊,看到佛,他是人修成的,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所以我們供養佛菩薩這個意思不能疏忽。我們每天看到佛像,自己想到我們要成佛,他是佛,我也是佛,供養菩薩,他是菩薩,我也是菩薩,我也跟他一樣,這叫真供養。有一些人很謙虛,他是菩薩,我一身罪業,我怎麼敢跟他比呀!這糟糕了!菩薩要是知道了要搖頭,沒有法子,這不叫供養。真供養是拿他來作榜樣,我要學他,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是真供養,一定要懂這個意思,千萬不能謙虛。佛菩薩希望你早早成佛、成菩薩,並不希望你老當衆生去伺候他,做他的徒弟,沒有這個道理。這個托就是以他作一個榜樣,看看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無上道,他怎麼修的;這個中間他所經曆的些事,所造作的些事,在事相裏如何來修行,這些統統是我們的榜樣。

  尤其在這一部華嚴經,善財童子做了一個很具體的表演,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肉身成佛,一生的事情。你看看他從初發心,這要在四十華嚴裏頭從要第一卷看起,第一卷講善財童子出生的情形,一直到以後遇到文殊菩薩跟他求學,從文殊菩薩畢業出來之後,在社會上服務,服務就是參學,五十叁參,你看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如何運用最高的般若智慧,在一切人事裏面完成自己圓滿的智慧,無上的定功,他成就了。五十叁位善知識就是代表各種不同的人、物、環境,諸位要曉得這是一部真正的生活教育。這五十叁個人代表社會裏面有出家修行人、有菩薩、有聲聞,也有外道,也有魔王,好人壞人都有,各種職業都有,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都有,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所遇到的。你要是說善財命好,他遇到五十叁位善知識,我們一個遇不到,那你大錯特錯了。你早晨起來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一天遇到就是五十叁位善知識,五十叁類呀!善財他會呀!他在這些境界處處成就自己智慧,成就自己定功。

  我們不會呀!處處惹煩惱,處處生是非,這糟糕不糟糕!華嚴經是妙絕了,你學會了之後,真的你就會做人會辦事了,樣樣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成就自己的道業也真正替大家服務,對于社會是造福人群,對于自己是成就定慧,這書是好得不得了啊!方東美先生贊歎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書,這贊歎備至!就是可惜一些人他沒有念不知道,雖然念,他依文解義,他不懂。全經從頭到尾是意在言外,你要去體會,這是一種教學的藝術;說到這一層,意思是那一邊,你要能夠體會得到,你才曉得妙處啊!那麼這是以佛、以菩薩他們行持啓發自己的道心,引出自心之智就是啓發自己的道心,自己要立志要學佛,隨而學之。“乃以觀智,融己身心,令常注如是之境。勿使一念趣于六塵五欲顛倒境也。”這幾句話很重要,佛菩薩之所以成爲佛菩薩,他在隨喜恒順的時候,他自己做得了主宰,他在一切境界裏面他心不顛倒,隨順五欲六塵而不染五欲六塵,高明就在此地,他不染。

  如果不染那麼他的心就愈練愈清淨,這兩條實在講就是古人所講曆事練心,你在不在事上經曆過,你說你心清淨,不能算真實的清淨,要練過,你說是我嗔恨心沒有了,如果不經過歌利王割截身體的鍛練,你說你嗔恚心沒有了,這個不可以說,你自己以爲沒有了,到那個境界嗔恚心生了,你才曉得嗔恚心並沒有斷,一定要經曆,不經曆不行啊!你說我不貪財,真的金銀財寶堆滿時,確實不動心了,那才叫真不貪;你沒有看到的時候,我不貪,到時候一樣起貪心,不行啊!範仲淹那個時候,我們講他不貪財,這可以說真的,他那麼樣窮困,挖到人家藏的金子,他一點不要,把它埋起來,這真叫不貪。你沒有經曆這個境界不能說,所以菩薩一定要經曆,什麼樣境界他都要經曆,在這裏面去練自己的清淨心,曆事練心這叫修行,不經曆這個境界,那怎麼叫修行,那不叫修行。

  所以今天一看到境界現前的時候,馬上要逃避,這不行。這即使修行,修小乘,絕對不是修普賢行願,不是修大乘。修大乘一定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在隨喜當中成就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定慧。定慧實際上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樣樣經曆,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善財童子這五十叁參,每一次參訪就是練這個功夫,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所以金剛經古德提倡是有他的道理,它真正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但是一部經也只有幾句話是最高指導原則,這是釋迦牟尼佛給須菩提尊者所說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就練這個,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就是練這兩句話。不管什麼境界裏頭都是不著相、不動心,這是你自己裏頭練…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