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功。外面怎麼樣?外面要隨順、要歡喜,要恒順衆生。裏面要不著相、不動心,這是菩薩修行法,修證無上菩提唯一的妙法。

  “行者苟能以佛所曆苦行之境,常作心觀。設遇苦事,乃稱本願,不生怨惱。逢諸樂事,自無耽染,以非常時心觀之所願故。有志于學者,勉旃。”真正有志于學大乘佛法的應當要以此自勉,遇到些苦難、折磨,那是自己的本願。你不經過這個折磨,頭一個要把自己嗔恚心去掉,把它斷除掉。嗔恚墮地獄,所以先從逆境當中修,你看一切經論裏頭,逆境裏面嗔恚心沒有了,再從順境裏面斷貪心,貪愛的心,嗔恚與貪愛是一切煩惱的大根大本。爲什麼先從逆境呢?因爲逆境果報是最慘的,嗔恚是墮地獄的,所以從逆境裏頭轉過頭來,先不墮地獄;順境裏頭沒有貪愛不墮餓鬼,地獄餓鬼不墮,可以說這個人也不墮畜生,超越了叁惡道,縱然在六道裏頭沒有超越,叁惡道不去了,所以多麼重要。所以凡是修行人,從古到今最初學佛都是修苦行,都是從逆境裏頭反過來,從逆境開始學,先要吃苦頭啊!怕苦、畏苦、不願意吃苦,不行,不肯受折磨不能成就。所以真正修道人,他曉得吃苦對自己有利益,消自己業障,培自己的福德,受一切折磨更是消業障,成就自己忍辱波羅密,給自己修定打基礎。因爲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等于是預備工夫,不能忍辱不能成就禅定,不能忍辱不能得一心不亂,什麼都要忍,你才能得一心,你才能得定。

  所以遇到這種境界現前,決定不能舍棄、不能逃避,好機會來了,這種機會是千載難逢的,到那裏去找啊!所以一些人他不懂,真正是可惜,他根本就不懂得修行的理論與方法。你要難開這個境界,你自己忍辱真成就了,那就不必了,確確實實在一切逆境裏頭怨恨心不生,你己經磨練到這個程度了,這個可以了。如果嗔恚心還沒有斷就得要找機會去鍛煉,要找幾個真正善知識,那善知識是惡人,天天瞧你就不順眼的,找這種人才行,你要常常跟他在一起,把你自己心頭的火慢慢地把它消滅掉,你才能夠成就道業。所以善知識,真正好老師,他看學生有這個習氣,心裏面很愛這個學生,成就這個學生,表面上看了就生氣,看了就討厭,那是裝樣子磨練他的,那真正是成就他的。

  再看底下一段,這是“釋行願相”,“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折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生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這個聚落就是像我們現在講的小鎮、村莊,是許多人家居住在一起的;那麼在古時候多半是一族,一個族都住在一起,從前是大家庭製度,一族住在一塊,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這一段先講學本師,怎麼個學法,此地給我們舉例說出來了。這一段文裏面最重要的是講到如來的初發心。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這一句最重要。注解裏面我們可以看看,“娑婆”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堪忍”。毗盧遮那佛是法身如來,盧舍那是報身如來,釋迦牟尼佛是應身如來,應化身,這是講佛的叁身。所以此地看到毗盧遮那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我們講釋迦牟尼佛就是毗盧遮那佛的應身,應化身,一而叁,叁而一。

  在華嚴,因爲它講華藏世界,所以說佛都是講毗盧遮那,你看這裏稱的是本師,他是我們的本師。注解裏面講“乃我本師所王大千之世界”,王念去聲,念王,當動詞講,就是統治,那麼在此地他雖然不是一個政治領袖,用這個字來形容他的教化區,他教化的是叁千大千世界。“居最中央香水海,二十重華藏,即第十叁重世界是。”這個在此地不必多說,這是華嚴裏面講華藏世界的組織概略的情形,在大經華藏世界品裏面說得很詳細。那麼二十重華藏,華嚴用十表法,十代表圓滿,二十是以十代表自行,以十又以十代表利他,就是自利利他都圓滿了,所以取二十的意思是這個意思。

  那麼講到娑婆世界在第十叁重,意思就顯示出本師如來利他心切,利他超過了自利;如果是利他跟自利完全相等,那就是第四重;他超過了,他第十叁重,所以利他心切,取這個意思。“意取即此穢土衆生,可以起觀造修也。”諸佛如來在因地發願不相同,那麼在本省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得非常廣泛,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你們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地藏菩薩在因地作國王,跟鄰國一個小國王是好朋友,都是以十善教化衆生。他們兩個人發願就不一願,兩個好朋友,兩個都學佛,兩個人願不相同,一個是發願趕快成佛度衆生,一個是要行菩薩道,衆生 不成佛我就不成佛,你看願不相同嘛!因此十方諸佛如來雖然都成佛了,他們在因地上發的願不一樣,因此成佛之後在果地上教化衆生也不相同。如果講他自己的果證,那是相同的,佛佛道同,決定沒有差別;他教化衆生的方法、手段會不相同的。

  那麼講初發心,“言初發心者,毗盧即是釋迦”,這是一不是二,“以華嚴真應不二故,今言真身,故曰遮那。他經言應身,故曰釋迦。”這個地方如果還是不太容易懂,我們作比喻,但是比喻諸位要記住,比喻沒有辦法比喻得很恰當,只能比個仿佛,比到恰當不可能的事情,沒法子。真身就好比是本人,本人是真身,應身就是用什麼身分去教化。譬如你自己非常有學問,學問道德都圓滿了,今天有個小學要是請你去做個老師,菩薩很慈悲,他絕不推辭,他就去了,到那邊是小學老師的身分;本人就好比真人,到小學裏做小學老師這個身分就是應身。另外一個中學也請他去做老師,他到那裏是中學老師的身分,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到那一個世界,那些衆生機感必定要與他相應,相應就是應身,用應身。到人間來一定現相的時候要跟人一樣,沒有什麼特殊,他世壽也是八十歲,釋迦牟尼佛是八十歲入涅的,那麼也有父母,在家的時候也有太太,也有兒子,出家之後他有六年的苦行,到處去尋師訪道,叁十歲示現成佛。成佛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生從事于教學工作,從叁十歲到八十歲,所以我們講說法四十九年,連頭帶尾是五十年,五十年都是從事于教學的工作,這叫做應身。

  那麼如果釋迦牟尼佛要到天上去教,給天人說法,他要示現天身,那個身形、壽命,與天也是一樣的。他要去教畜生,譬如說要教一群豬,他一定要變個豬身,也跟那些豬一樣;我們肉眼凡夫不曉得,那些畜生道裏有不少佛菩薩在教化,你看那個豬圈裏說不定就有個豬在那裏講經說法,我們聽不懂,豬可以聽懂。所以佛是六道都去,所以地獄道也去,在本行經裏面講了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在地獄裏面,他也示現墮了地獄了,在一個叫火車地獄,在經上有;那個車是鐵的,火燒得紅紅的,去拉這個車,用什麼拉呢?把自己身上筋抽出來當作繩索去拉,非常之苦啊!幾個人拉一個車,他老人家發了慈悲心了,另外看到旁邊同伴好可憐,他就跟小鬼,拿狼牙棒那個監督的小鬼,去跟他商量,能不能我多抽一條筋代他來拉,看到他太可憐了,我自己甯願犧牲,我多抽一條筋。那個小鬼一聽氣死了,一棒就打死他,你們想想怎麼樣?打死就超生了,地獄裏面就超生了,一念慈悲就離開地獄了。

  所以在地獄裏頭迷得很重啊,地獄裏面只要生一念善心就超越了,但是在那個苦的環境生一念善心代別人受苦,不容易啊!真正是難啊!所以這種情形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自己要學,常常要學,看到有苦難的人,甯願我們苦一點,幫助別人一點,你常常有這種心,你真的將來墮地獄,你也會發這個心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一下就超越了,就離開地獄了。所以人真是在苦難的時候只顧自己不顧別人,苦難的時候還能替別人想,真正是慈悲,那是真正慈悲心流露;在順境裏面幫助別人,那個不算,自己在苦難當中還能想到別人,這是難能可貴呀!那麼這講應身,真是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

  底下接著講“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也。今經尚未施權,故釋迦稱遮那。法華已經顯實,故遮那稱釋迦。”這兩部經都是屬于一乘圓教,一個是在最先講的,一個是在最後講,所以在這兩部經上,一個是稱毗盧遮那,一個稱釋迦,都是說的本師一個人。“他經已施權,未顯實。故遮那是遮那,釋迦自釋迦,以真應未相即故。”這我們不必加以多說。“璎珞本業經雲”,這底下幾句話很重要,“具縛凡夫,未識叁寶,不知善惡因果,乃于佛法不起一念信心。乃至從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菩提心,起一念信,爾時便名,信相菩薩。故雲從初發心”,這是解釋初發心,所以我們現在是真正發了心了,就是信相菩薩,你們現在諸位在這個地方幾天,你們每一個人都是信相菩薩。可是我們一結業出去之後就不曉得你是不是信相菩薩了,你是一退轉就沒有了,如果不退轉能保持住,這是信相菩薩。

  這一段文前面講的是一般的衆生,在佛法裏頭不生信心,真正可惜呀!常言說得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而當面錯過,你說這可惜不可惜!得人身遇不到佛法,這無可奈何,沒有辦法的事情。遇到佛法當面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得人身不容易,真正不容易,遇佛法更難,的確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千萬劫難得有一次你能夠碰到佛法,這個機會不容易。所以不曉得事實真相,不知道珍惜,實實在在是可惜。所以佛門裏面講的師恩第一大,介紹我們接觸佛法的這個人,我們在佛法真正得到利益,介紹我們聞佛法的這個人,我們生生世世都不忘他的大恩大德,我們今天得到這種殊勝的利益,要不是他接引怎麼能得到,得不到啊!所以真的是師恩第一大,父母之恩固然是大,老師之恩關系我們自己的法身慧命,生生世世的恩德。但願我們也能夠像經上所說的,從此以後真正能把心安住在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起菩提心,于正法起清淨信心,你就可以當信相菩薩這個稱呼了,你就是信相菩薩了,這是真正講到初發心。

  可是從初發心…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