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次第、大圆满即以次第九乘加以引领,称为利行。如彼经云:“以利行安抚”。同事:如是为了引导所接引的所化众生实修此等法义,自己必须同样奉行彼等之义,自己如果未加行持,则如麻风病者说大鹏修法一样,别人无法诚信。彼经云:“以同事劝谏。”
四摄的定数为四的理由:为暂时利益而布施,为成为究竟利益之因受持正法,深入意义、诚信彼义而需要后三摄,也可以说堪为法器,对此信解、实地修持、究竟奉行,为此数目确定四种。《经观庄严论》中云:“依初堪法器,依二信解法,依三修持法,依四奉行法。”间接也说明了四摄的次序。此外,尽管《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十二种饶益有情戒的道理,但我认为这也仅是就前面所说的四十六种恶作个别的反体而安立的,实际上无有不同,故于此未述。
戊二(能护之方法)分四:一、以四正断之精进而护持;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护持;三、一切威仪中以善法度日而护持;四、以摄一切学处而护持。
己一、以四正断之精进而护持:
学诸同品断违品。
清净、增上一切学处的方法:如《学集论》中云:“我身与受用,三世诸善根,施予诸有情,护彼清净增。”这其中以布施三事、护持、清净、增上四种方式而概括宣说了一切菩萨戒。也就是说,初学者持戒,信解行中不清净七地圣者主要修清净,清净三地圣者主要修增上。
此处宣说通过四正断精进使菩萨戒得以清净、增上的方法:为使圆满菩提的一切同品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者令增上,而通过发起猛厉希求心、三门精进而行、毫不托延、孜孜不倦、默默不语的方式使内心真实安住而修学。同样,为使圆满菩提的违品一切不善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断除,而以前述的方式修学。
己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护持:
恒依知念不放逸。
应当恒时依靠不忘失护戒之心的正念与观察自相续是否出现罪业、精进善法与否等的正知以及谨慎取舍的不放逸而护持菩萨戒。
己三、一切威仪中以善法度日而护持:
行住坐卧威仪中,遵照清净之品行,
任何所作所为中,言相合语且发愿。
将一切无记之事均转为善法后为了具有实义而修学的道理:行住坐卧四威仪的一切时分,不失正知正念而应当对《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中所说的道理生起定解,再进一步遵循勤修。此外,《经观庄严论》中云:“佛子行时当如何,随异根机之行境,如是以符种姓词,利有情故为现行。”因此,我们应当按照《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说,于行住坐卧威仪中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摄持而行事。所作所为中,也是以恰如其分言说相合各类众生的话语或者仅仅心思维为利益有情而发愿,如此一来,不用说善事,就是无记的一切事也将成为福德资粮,因此,深深认识到这一切所为均具有实义,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努力做到身体力行。
己四(以摄一切学处而护持)分二:一、归纳上述学处之义;二、建立自宗观点。
庚一、归纳上述学处之义:
全知龙钦绕降言,愿心学处四无量,
行心学处行六度,归纳取舍黑白法。
在此阐明智者的观点,辨别万法的智慧超群、对佛经论典的词义通达无碍、心相续中富有教法、证法功德的全知龙钦绕降尊者说:愿心学处的摄要,完全可包括在以四无量修炼自心、反复观修、具有利乐有情之心中,因为这已说明了不舍菩提心、不改愿力学处的缘故。诸佛子所修的一切善法均可摄于六度中,因而如理如法奉行六度即是行心学处。《心性休息》中云:“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概括而言,则摄于取舍四白法与四黑法之中。《宗派宝藏论》中宣说二宗轨之根本堕罪分类后,在讲如何护持之时写道:当不失正知正念而舍弃四黑法,奉行四白法。”相反,如果以行四黑法而虚度光阴,那就证明已舍弃了愿菩提心。如果舍了愿心,自然也就失去了行菩提心戒,如同无有墙壁就不存在画面一样。
戊二、建立自宗观点:
利乐现世皆当行,不利今生害后世,
一切行为均应断,二轨学处无不摄。
此外,如果以慈爱心引发,那么无论任何行为都对自他今生有利并成为来世究竟安乐之因,所以应当以权巧方便而接受。倘若是以嗔心驱使,相互诤论不休、使自他二者的相续无法堪能等,对自他今生不利,后世也会成为恶趣之因等有害究竟利益的任何行为,都必须谨小慎微,彻底断除。而且对于现世表面的安乐,有害于后来的所有因素,也要详加观察,尽心尽力予以断绝。这也是摄要。总而言之,一切菩萨取舍的道理要遵照大乘诸经典中所说而如理修学的方法无不包括在前面讲的二大宗轨学处中。
戊三、生起菩萨戒体之所依:
生戒所依天与龙,罗刹女等罪业者,
亦能生戒龙树宗,无著则说彼所依,
需具别解脱戒者。总之信仰佛与法,
亦信无上菩提果,信奉如海佛子行,
则能生起菩萨戒,此乃宝灯经中云。
能生起这样的菩萨戒体所依身份:如果具备知言解义并想受戒的条件,那么即便是天龙罗刹女等这些不能堪为别解脱戒所依的非人类以及造无间罪等恶业者等下劣身份的众生也能生起戒体,这是龙树菩萨的观点。其依据是《宝积经》中所云:“尔时,说此法已,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不可计数之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这里密意指的是生起愿菩提心。
如果按照圣者无著的观点,那么未得行菩提心戒者要得戒必须是三洲中具足性别、功用、能力的男女,因为具足七种别解脱任何一种才是行菩提心戒的所依。两大宗轨表面上所依大小、入门广狭等方面有所不同,实际上要诀均是一致的,无论是否先受了七种别解脱戒,如果连戒杀等断一分罪业的心也没有,则无法生起菩萨戒,因而必须要具足断除恶行这一点,否则与菩萨戒相违之故。所以,若就总的观点来说,为受戒的众生地所摄即是身体所依,当然主要还是意乐所依。所谓的意乐所依即是说信仰本师佛陀出有坏及其传的大乘三藏所有教法,并对所要得的无上菩提果诚信,以想修学欲乐信行持经中所说的菩萨如海般的大乘行为,则可生起菩萨戒体,这是《宝灯经》中所说的。此经云:“若信佛佛法,亦信无上果,亦信佛子行,生起菩提心。”处之所依:所转生之处的所依,如果未出现舍戒之因,则后世无论生于何处都具备菩萨戒,因为乃至菩提果之前受戒的缘故。由此看来,以后生生世世中值遇善知识而仅以恢复忆念的方式便可得戒,不需要重新受。
对于这所有的戒条,上、中、下根者根据各自的能力,按照律仪中所说的“如是于学处,次第而修学。”以正知正念摄持而修学,然而,如果因犯堕罪而失毁,则过患无穷,诸如成为谴责之处,令诸佛不悦,众生不喜,失毁自利,失去名义等不只现世中会感受此等果报,而且也成为后世转生大地狱之因。《学集论》中云:“毁善根之罪,众生地狱因。”尤其是还菩萨戒的罪过极为严重。《入行论》中云:“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丙四(失而恢复之方法)分三:一、宣说四类堕罪之理;二、真实还净方法;三、如理护戒之功德。
丁一、宣说四类堕罪之理:
末说失而恢复法,何者不察理非理,
行止等舍皆堕罪,为大舍小罪形像,
无能为力皆无罪,无力勤行无罪像。
最后宣说若毁菩萨戒恢复的方法:任何补特伽罗对任何事,都必须尽己所能观察合理与非理,如果对此未加观察,对本应舍弃之处,无论是做还是中止做,或者对行止漠不关心处于平淡等舍的状态,都有堕罪。这种堕罪也有四类,如果经过一番观察研究明明知道是非理之事,诸如以损恼心杀生行非理,以吝啬不作布施,不做合理之事都是堕罪。如《宝积经》中云:“何者以喜心,百年作布施,何者一日中,持戒远胜彼。”与布施相比,持戒更为殊胜,因而为了大利持戒耽搁舍弃小利布施,以微小的痛苦不悦可以成为大的对治,诸如对于在造恶趣之因者,其他人通过暂时粗暴的损害而制止,这是堕罪的形相。布施头颅不是初学者能力所及的境界,所以他们不做或无误行止均无有罪过。初学者对于无能为力的布施肢体等如果勤奋去做或者以恶心引发苦行,无有罪过,只是无罪的形相。
对照实例来说明三戒:严禁恶行戒:以嗔心杀生为堕罪;以饶益心杀生只是堕罪形相;以悲心杀人无罪;虽然对利他有利但却不杀为无罪形相。摄集善法戒:以吝啬心不作财施为堕罪;以饶益心不施酒等为堕罪形相;以清净心布施为无罪;为害他给予兵刃等为无罪形相。饶益有情戒:不护理患者为堕罪;为成大利不作护理为堕罪形相,慈心而作为无罪;本有大利而舍弃为无堕形相。应当以此为例了知这方面的一切道理。
利他身语七不善,有开许时实为善,
应当以了知开遮的方式而修学,以大悲心引发,在无有自私自利之心唯一想利他的情况下,行饶益之事,则身语的无记之事通过心的牵引可以转变成善不善,因此初学者成为不善的七业,对于持菩萨行者广大利他也有开许的时候。诸如诛杀有损于佛法众生之屠夫的杀生,诸如为了圆满彼之资粮而从富翁手中盗取供养三宝、赈济贫困的不予取;诸如为了挽救贪欲所逼必死无疑的女人并令彼逐渐行善而与之不净行的邪淫;诸如为了挽回他众的生命等而说欺人之谈的妄语;诸如分开被恶友控制的修行者与恶友的离间语;诸如为使喜欢言谈者趋入正法而说各种无稽之谈的绮语;诸如为制止造不善业而口出不逊呵责之词的粗语。以上这些身语业表面上虽然是不善业,但由于是好心善意所引发,实际上是善法。《中观四百论》中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除心障经》中亦云:“比丘于自父,说速行催促,彼父因此亡,未成无间罪,善心置鞋垫,于能仁头上,他人丢弃之,二者得国政。”又《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具有慈心悲心故,内心善妙无罪过。”
丁二…
《戒律辑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