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輯要▪P23

  ..續本文上一頁次第、大圓滿即以次第九乘加以引領,稱爲利行。如彼經雲:“以利行安撫”。同事:如是爲了引導所接引的所化衆生實修此等法義,自己必須同樣奉行彼等之義,自己如果未加行持,則如麻風病者說大鵬修法一樣,別人無法誠信。彼經雲:“以同事勸谏。”

  四攝的定數爲四的理由:爲暫時利益而布施,爲成爲究竟利益之因受持正法,深入意義、誠信彼義而需要後叁攝,也可以說堪爲法器,對此信解、實地修持、究竟奉行,爲此數目確定四種。《經觀莊嚴論》中雲:“依初堪法器,依二信解法,依叁修持法,依四奉行法。”間接也說明了四攝的次序。此外,盡管《菩薩地論》中宣說了十二種饒益有情戒的道理,但我認爲這也僅是就前面所說的四十六種惡作個別的反體而安立的,實際上無有不同,故于此未述。

  戊二(能護之方法)分四:一、以四正斷之精進而護持;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護持;叁、一切威儀中以善法度日而護持;四、以攝一切學處而護持。

  己一、以四正斷之精進而護持:

  學諸同品斷違品。

  清淨、增上一切學處的方法:如《學集論》中雲:“我身與受用,叁世諸善根,施予諸有情,護彼清淨增。”這其中以布施叁事、護持、清淨、增上四種方式而概括宣說了一切菩薩戒。也就是說,初學者持戒,信解行中不清淨七地聖者主要修清淨,清淨叁地聖者主要修增上。

  此處宣說通過四正斷精進使菩薩戒得以清淨、增上的方法:爲使圓滿菩提的一切同品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者令增上,而通過發起猛厲希求心、叁門精進而行、毫不托延、孜孜不倦、默默不語的方式使內心真實安住而修學。同樣,爲使圓滿菩提的違品一切不善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斷除,而以前述的方式修學。

  己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護持:

  恒依知念不放逸。

  應當恒時依靠不忘失護戒之心的正念與觀察自相續是否出現罪業、精進善法與否等的正知以及謹慎取舍的不放逸而護持菩薩戒。

  己叁、一切威儀中以善法度日而護持:

  行住坐臥威儀中,遵照清淨之品行,

  任何所作所爲中,言相合語且發願。

  將一切無記之事均轉爲善法後爲了具有實義而修學的道理:行住坐臥四威儀的一切時分,不失正知正念而應當對《入行論·正知正念品》中所說的道理生起定解,再進一步遵循勤修。此外,《經觀莊嚴論》中雲:“佛子行時當如何,隨異根機之行境,如是以符種姓詞,利有情故爲現行。”因此,我們應當按照《華嚴經淨行品》中所說,于行住坐臥威儀中時時刻刻以正知正念攝持而行事。所作所爲中,也是以恰如其分言說相合各類衆生的話語或者僅僅心思維爲利益有情而發願,如此一來,不用說善事,就是無記的一切事也將成爲福德資糧,因此,深深認識到這一切所爲均具有實義,不應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要努力做到身體力行。

  己四(以攝一切學處而護持)分二:一、歸納上述學處之義;二、建立自宗觀點。

  庚一、歸納上述學處之義:

  全知龍欽繞降言,願心學處四無量,

  行心學處行六度,歸納取舍黑白法。

  在此闡明智者的觀點,辨別萬法的智慧超群、對佛經論典的詞義通達無礙、心相續中富有教法、證法功德的全知龍欽繞降尊者說:願心學處的攝要,完全可包括在以四無量修煉自心、反複觀修、具有利樂有情之心中,因爲這已說明了不舍菩提心、不改願力學處的緣故。諸佛子所修的一切善法均可攝于六度中,因而如理如法奉行六度即是行心學處。《心性休息》中雲:“願學處修四無量,爲斷違品當護心,行心學處行六度,爲斷違品當精進。”概括而言,則攝于取舍四白法與四黑法之中。《宗派寶藏論》中宣說二宗軌之根本墮罪分類後,在講如何護持之時寫道:當不失正知正念而舍棄四黑法,奉行四白法。”相反,如果以行四黑法而虛度光陰,那就證明已舍棄了願菩提心。如果舍了願心,自然也就失去了行菩提心戒,如同無有牆壁就不存在畫面一樣。

  戊二、建立自宗觀點:

  利樂現世皆當行,不利今生害後世,

  一切行爲均應斷,二軌學處無不攝。

  此外,如果以慈愛心引發,那麼無論任何行爲都對自他今生有利並成爲來世究竟安樂之因,所以應當以權巧方便而接受。倘若是以嗔心驅使,相互诤論不休、使自他二者的相續無法堪能等,對自他今生不利,後世也會成爲惡趣之因等有害究竟利益的任何行爲,都必須謹小慎微,徹底斷除。而且對于現世表面的安樂,有害于後來的所有因素,也要詳加觀察,盡心盡力予以斷絕。這也是攝要。總而言之,一切菩薩取舍的道理要遵照大乘諸經典中所說而如理修學的方法無不包括在前面講的二大宗軌學處中。

  戊叁、生起菩薩戒體之所依:

  生戒所依天與龍,羅刹女等罪業者,

  亦能生戒龍樹宗,無著則說彼所依,

  需具別解脫戒者。總之信仰佛與法,

  亦信無上菩提果,信奉如海佛子行,

  則能生起菩薩戒,此乃寶燈經中雲。

  能生起這樣的菩薩戒體所依身份:如果具備知言解義並想受戒的條件,那麼即便是天龍羅刹女等這些不能堪爲別解脫戒所依的非人類以及造無間罪等惡業者等下劣身份的衆生也能生起戒體,這是龍樹菩薩的觀點。其依據是《寶積經》中所雲:“爾時,說此法已,天龍非天、大鵬、大腹行不可計數之衆生皆發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心。”這裏密意指的是生起願菩提心。

  如果按照聖者無著的觀點,那麼未得行菩提心戒者要得戒必須是叁洲中具足性別、功用、能力的男女,因爲具足七種別解脫任何一種才是行菩提心戒的所依。兩大宗軌表面上所依大小、入門廣狹等方面有所不同,實際上要訣均是一致的,無論是否先受了七種別解脫戒,如果連戒殺等斷一分罪業的心也沒有,則無法生起菩薩戒,因而必須要具足斷除惡行這一點,否則與菩薩戒相違之故。所以,若就總的觀點來說,爲受戒的衆生地所攝即是身體所依,當然主要還是意樂所依。所謂的意樂所依即是說信仰本師佛陀出有壞及其傳的大乘叁藏所有教法,並對所要得的無上菩提果誠信,以想修學欲樂信行持經中所說的菩薩如海般的大乘行爲,則可生起菩薩戒體,這是《寶燈經》中所說的。此經雲:“若信佛佛法,亦信無上果,亦信佛子行,生起菩提心。”處之所依:所轉生之處的所依,如果未出現舍戒之因,則後世無論生于何處都具備菩薩戒,因爲乃至菩提果之前受戒的緣故。由此看來,以後生生世世中值遇善知識而僅以恢複憶念的方式便可得戒,不需要重新受。

  對于這所有的戒條,上、中、下根者根據各自的能力,按照律儀中所說的“如是于學處,次第而修學。”以正知正念攝持而修學,然而,如果因犯墮罪而失毀,則過患無窮,諸如成爲譴責之處,令諸佛不悅,衆生不喜,失毀自利,失去名義等不只現世中會感受此等果報,而且也成爲後世轉生大地獄之因。《學集論》中雲:“毀善根之罪,衆生地獄因。”尤其是還菩薩戒的罪過極爲嚴重。《入行論》中雲:“況請衆生赴,無上安樂宴,後反欺衆生,雲何生善趣?”

  丙四(失而恢複之方法)分叁:一、宣說四類墮罪之理;二、真實還淨方法;叁、如理護戒之功德。

  丁一、宣說四類墮罪之理:

  末說失而恢複法,何者不察理非理,

  行止等舍皆墮罪,爲大舍小罪形像,

  無能爲力皆無罪,無力勤行無罪像。

  最後宣說若毀菩薩戒恢複的方法:任何補特伽羅對任何事,都必須盡己所能觀察合理與非理,如果對此未加觀察,對本應舍棄之處,無論是做還是中止做,或者對行止漠不關心處于平淡等舍的狀態,都有墮罪。這種墮罪也有四類,如果經過一番觀察研究明明知道是非理之事,諸如以損惱心殺生行非理,以吝啬不作布施,不做合理之事都是墮罪。如《寶積經》中雲:“何者以喜心,百年作布施,何者一日中,持戒遠勝彼。”與布施相比,持戒更爲殊勝,因而爲了大利持戒耽擱舍棄小利布施,以微小的痛苦不悅可以成爲大的對治,諸如對于在造惡趣之因者,其他人通過暫時粗暴的損害而製止,這是墮罪的形相。布施頭顱不是初學者能力所及的境界,所以他們不做或無誤行止均無有罪過。初學者對于無能爲力的布施肢體等如果勤奮去做或者以惡心引發苦行,無有罪過,只是無罪的形相。

  對照實例來說明叁戒:嚴禁惡行戒:以嗔心殺生爲墮罪;以饒益心殺生只是墮罪形相;以悲心殺人無罪;雖然對利他有利但卻不殺爲無罪形相。攝集善法戒:以吝啬心不作財施爲墮罪;以饒益心不施酒等爲墮罪形相;以清淨心布施爲無罪;爲害他給予兵刃等爲無罪形相。饒益有情戒:不護理患者爲墮罪;爲成大利不作護理爲墮罪形相,慈心而作爲無罪;本有大利而舍棄爲無墮形相。應當以此爲例了知這方面的一切道理。

  利他身語七不善,有開許時實爲善,

  應當以了知開遮的方式而修學,以大悲心引發,在無有自私自利之心唯一想利他的情況下,行饒益之事,則身語的無記之事通過心的牽引可以轉變成善不善,因此初學者成爲不善的七業,對于持菩薩行者廣大利他也有開許的時候。諸如誅殺有損于佛法衆生之屠夫的殺生,諸如爲了圓滿彼之資糧而從富翁手中盜取供養叁寶、赈濟貧困的不予取;諸如爲了挽救貪欲所逼必死無疑的女人並令彼逐漸行善而與之不淨行的邪淫;諸如爲了挽回他衆的生命等而說欺人之談的妄語;諸如分開被惡友控製的修行者與惡友的離間語;諸如爲使喜歡言談者趨入正法而說各種無稽之談的绮語;諸如爲製止造不善業而口出不遜呵責之詞的粗語。以上這些身語業表面上雖然是不善業,但由于是好心善意所引發,實際上是善法。《中觀四百論》中雲:“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除心障經》中亦雲:“比丘于自父,說速行催促,彼父因此亡,未成無間罪,善心置鞋墊,于能仁頭上,他人丟棄之,二者得國政。”又《菩薩戒二十頌》中雲:“具有慈心悲心故,內心善妙無罪過。”

  丁二…

《戒律輯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品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