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實還淨方法)分二:一、龍樹菩薩之觀點;二、聖者無著之觀點。
戊一、龍樹菩薩之觀點:
越時失毀黎明時,祈禱聖者虛空藏,
夢中墮罪得忏淨,余罪晝夜誦叁遍,
叁聚經而得清淨,此乃龍樹之觀點。
舍戒失戒之緣:有舍願根本願菩提心、犯違品根本罪、還菩薩戒叁種,初終二種是即刻菩薩戒就根本不存在的因與緣,僅僅忏悔還不行,而必須再次受戒,除此之外的一切根本罪在白天叁時、夜晚叁時即一日六時中,若從犯罪時起已超越了對治期限,則稱爲越時墮罪。
出現墮罪還淨的方法:中根者通過在本尊前忏悔而得以清淨。如果想在總的密主本尊聖者虛空藏菩薩前忏悔,則未過夜前沐浴、清潔,供香、持誦其名號,頂禮,猛厲祈禱:祈求聖尊爲我顯相,令我罪業得以清淨。如此真實或于夢中根據緣份,虛空藏菩薩顯現人等各種形相來表明清淨墮罪。假設未出現驗相,則在黎明時,如前而行,誠心祈禱,“黎明啊黎明,當您在贍部洲出現時願立即以大悲關照我,將我的話語迅速轉給大慈大悲的虛空藏菩薩,請他在我的夢裏顯示快速忏淨墮罪、獲得大乘聖者之方便與智慧的方法。”如是祈禱後入眠,結果虛空藏菩薩在夢中隨機顯相令墮罪忏淨。
下根者則通過四種對治力而忏悔,所依對治力即大乘善知識與殊勝佛像、內在所依即皈依與發心;現行對治力即誦讀值得贊歎的大乘經典、陀羅尼咒等;厭患對治力與返回對治力與前面別解脫時所講的相同。
利根者以如夢如幻的方式在遍布虛空界的佛菩薩前以詞句忏悔後于真實義中入定。《廣方經》中雲:“何者欲悔戒,端坐觀真義,真實觀真性,見真性解脫,彼爲勝悔忏。”
此外,對于惡作以及因忘失、未以正知攝持而未能還淨的剩余所有墮罪,通過晝夜各叁遍誦《叁聚經》、精進奉行善法來忏悔。
一般說來,菩薩戒與別解脫戒不同,如果每天反複受,則戒體將越來越增上,而且所犯根本罪如果未逾越期限,僅以忏悔也有可恢複的,但如若超過了期限,則已毀戒,必須要重新受。受戒次數不固定,對于所犯的總的自性罪與佛製罪,尤其是違犯一切菩薩學處,每日受菩薩戒是甚深殊勝的對治法,因而至關重要,這以上是龍樹菩薩的觀點。
戊二、聖者無著之觀點:
行四黑法舍衆生,則已舍棄願心戒,
不間斷行無慚愧,以此喜悅視爲德,
乃大束縛毀戒律,稱爲他勝小中非。
無著菩薩的觀點:行四黑法以及存心舍棄衆生,則已舍棄了願心菩薩戒。舍了願心,行心也將失毀。對于諸如爲了利養而贊自毀他等四他勝罪中的任何一種,如若具有不間斷屢屢再犯、毫無慚愧、以此爲樂心生歡喜、對此事視爲功德此四支分,則稱爲大束縛之墮罪,將毀掉戒律,因此稱爲他勝;任何一支均具足,但對此生起強烈的慚愧心,並不觀待他緣自己快速中止惡行,則爲小束縛;支分具足,但略生慚愧,經他人歸勸而中止惡行,稱爲中束縛。後兩種並不是真實舍戒。
犯他勝罪重受戒,中等者于叁人前,
下等者于一人前,以說罪體而忏悔,
無相合者意念戒,廣大行派無倫比。
忏悔以上罪業的方法:如果出現以舍願心、大束縛他勝根本墮罪而舍菩薩戒的情況,則在具足大乘戒的四人以上之前勵力忏悔戒犯,積資淨障,再度受戒,重複受戒次數不能超過叁次。
以中等束縛引起的所有相似他勝在叁人以上之前忏悔。
以下等小束縛所造的根本罪以及除此之外的四十六惡作根據是否具染汙性發心也有成爲無墮的。無論如何,犯這些罪如果在一人以上前言說罪體而忏悔戒犯,則可清淨。《菩薩戒二十頌》中雲:“大縛罪當重受戒,中縛叁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無染汙依自心。”如果無有忏悔此等罪業對境的大乘具戒者,就應當意念觀想在佛佛子前忏悔戒犯。《道炬論釋》中雲:“初時能恢複,上士中二時,末時恢複下。”一般來說,六時與特殊時每一時均可分爲叁份,在這些時間裏依靠上、中、下根者的對治法而得以恢複。由于廣大行派的護戒界限以及恢複方法等是針對初學者而嚴格要求的,因此無與倫比。
丁叁、如理護戒之功德:
若爲菩提心攝持,眠等放逸亦不斷,
生福德力成佛子,叁七卅叁劫成佛。
一、善根持續産生之功德:如果瞬間生起了願菩提心,那麼産生暫時增上生之果的能力也永遠不會滅盡,並成爲究竟獲得菩提之因。若在這樣的願心基礎上,被行菩提心攝持,除了造不善業時以外,即便是在睡眠遊樂散亂等放逸的狀態中也會接連不斷産生福德力,那果報不會窮盡就不言而喻了。《入行論》中雲:“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二、名句轉依之功德:此外,何者生起菩提心,名稱立即就變成了佛子,成爲人天應禮處。《入行論》中雲:“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既便犯了某些罪業,但如果不舍願菩提心,則種姓已勝過了聲聞緣覺阿羅漢,並且不會失去菩薩的名稱。《彌勒菩薩傳記》中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破損亦勝過諸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亦能遣除貧困。同理,精勤遍知菩提心之金剛寶者亦勝過聲緣一切功德並不失菩薩之名,亦能遣除輪回一切貧窮。”
叁、獲得無上菩提果位之功德:獲得究竟果位的方法。總的來說,在資糧道中通過修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而獲得五通與法續等持等。爾後加行道暖、頂、忍、勝法位在四順抉擇分前二分時修五根、後二分時修五力而減弱一切能取所取分別念,功德也大大超過資糧道。一地通過現量見到法性真谛而根除遍計所攝的二障,獲得一千二百等功德,修道九地依靠再叁串習現見的法性智慧之力,而在一至六地次第斷除俱生二障,叁清淨地滅盡煩惱障後漸次斷除細微所知障。在此等地之時,一萬二千等世俗功德愈加增上,到了十地末際以金剛定摧毀細微習氣,從而現前圓滿正等正覺果位。
利根、中根、下根菩薩證道之理:如牧童或稱不可比喻發心的利根者願度一切衆生成佛後自己再解脫,此等者不遲叁大阿僧祇劫成佛,即第一大劫究竟資糧加行道,第二大劫圓滿不清淨七地,第叁大劫究竟叁清淨地,最終得果。
稱爲如舟子或具殊勝智慧發心的中根者即願自己與衆生一同解脫的菩薩們經七大阿僧祇劫成佛,也就是說資糧道加行道各經兩大劫,見道一大劫,修道兩大劫,究竟證道。
如國王或具大意樂發心的鈍根者即希望自己解脫後再度化他衆的菩薩們曆經叁十叁大阿僧祇劫中成佛,資糧道加行道經叁大劫,十地每一地經叁大劫,最終獲得菩提。
第叁品宣說菩薩學處之次第釋終
第四品 密乘戒
接下來,抉擇諸大持明者的的學處密宗叁昧耶戒之次第,如來徹底通達蘊界處所攝的一切法本來即于身語意無盡莊嚴輪自性中成佛之理,這是所诠義續;無謬開顯此理的即是能诠聲續,此聲續是由金剛持叁密無二無別中自生的,在所化衆生前所顯現的這一切表示與名聲續均是通過身幻變的文字相、語幻變的名聲續與表示的方式來直指本義的,依此而通過意幻變能爲有緣者直接開示實相義智慧。由于此等甚深續部與十方四時諸如來叁金剛無二無別,因此堪稱爲諸乘之頂、諸教之源、究竟了義,遠遠勝過他法。
乙四(密宗叁昧耶戒)分四:一、緣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叁、得戒者不失護持之方法;四、失而恢複之方法。
丙一(緣起)分叁:一、真實緣起;二、所受戒之本體;叁、分類。
丁一、真實緣起:
本師普賢金剛持,密嚴刹中說續部,
後于米積等重說,問者金剛手結集,
八位大成就者等,印藏智者作诠示,
共稱前譯派教藏,以及新派之宗軌,
雖不可量然于此,宣說續部總誓言。
本師佛陀以五圓滿之方式宣說了續部,(法身界五圓滿:)本師圓滿:我等大師無始時于本基法界中解脫覺性智慧,現前菩提,安住于身智無離無合的境界中,與叁時諸佛意趣一味一體,從中顯現圓滿受用身,如《密智續》中雲:“自性不動自圓滿,一切行境爲普賢。”也就是說,本師圓滿即普賢金剛持。由于一切行境唯一清淨爲智慧自現之本體,故爲普賢,因不爲二取妄念所動,故稱金剛,法界智慧無離無合而受持,示現爲一切壇城的殊勝主尊之本師。處圓滿:自現極爲清淨的密嚴刹土。眷屬圓滿:與本師無二自現的無量寂猛壇城眷屬。法圓滿:不可言說之智慧光明密意。時圓滿:基圓滿無有遷變法界中以自現方式顯現的時間。
(報身界五圓滿:)由受用圓滿身中在十地菩薩前顯現的密嚴聖處,以六部本師的形相,通過表示密意的語言爲諸位菩薩眷屬恒時宣說密宗如海續部。同樣,在九地菩薩前顯現的相似密嚴刹土與八地菩薩前所現的假立密嚴刹中也以相同的方式宣講。爾時,在威猛所化者前也現爲黑日嘎形相幻變忿怒壇城來利益他們。
(化身界五圓滿:)此外,在自性化身五刹土以及清淨不清淨的所有世間界顯示無量無邊的調衆化身相,根據各處衆生各自的意樂而以不可估量的調化方便加以饒益。如是一切續部是由金剛持意幻變的叁部怙主菩薩分別在天界、龍宮以及羅刹境內弘揚光大。尤其是在人間等處弘揚的情況如下:
殊勝化身我等本師在苦行期間心于密嚴刹土中成佛後依次在須彌山巅,大海岸邊、邬金境地等處宣說了許多密法,又再度入于肉身而示現成佛等。還有者認爲,佛陀以化身在宣說叁藏時到密嚴刹土中成佛之後次第宣講所有密法,雖然有這種說法,但此處遵照前一觀點。佛陀傳講叁乘之後于叁月十五日在米積塔前,于下方幻化法界語自在壇城,于上方幻變具德星宿壇城,爲雲集此處的眷屬灌頂後宣講瑜伽與瑜伽母的所有續部,又以離貪的形相傳講了大多數事續、行續,爲邬金國王恩劄布德傳授《密集金剛續》,爲金剛藏授予《喜金剛續》,諸如此類。在傳法時,佛陀自己顯示爲各自壇城的主尊身相。“等”字是指前面所說的密嚴刹土各處,又重複演說以…
《戒律輯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