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海,修学与诸佛如来无差别了。
◎金刚经是圆教初住菩萨之境界,要破四相,离四见,金刚般若自然现前。
◎七趣原无:七趣是六道再加上仙道,七趣原是从妄想分别执著中生出来的。六道众生是假有非真有,一如梦境。古云至人无梦。有分别执著才有梦,梦境与心思有密不可分之关系,心恶作恶梦,心善作善梦。念佛人常梦见佛菩萨,孔子常梦见周公。故修行人,可由梦境检点自己修行功夫得力与否。
◎交光大师妙圆三定:礳妙定:非是修成,是本来俱有,就是六根中性不生不灭。祃圆定:即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四无碍境界)”。亦即法华“世间相常住”。祎大定:凡夫亦俱此定,与诸佛无异,唯自己不知。
◎大势至菩萨修行的殊胜功德,我们不能体会,因为心太粗、惑障太重。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的法门,没有一法能和大势至菩萨专修专弘的念佛法门相比。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念佛心是因,无生忍是果。大乘圆教初住以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都可称为无生忍。严格说,如仁王经说:得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萨,才是无生忍位,再往上就是寂灭忍。此处无生忍通指如来果地境界。实在说,就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是收心,平常我们的心向外奔驰,对六境起贪嗔痴,被外境所牵引,心作不了主。现在把心收回来,把眼识从色尘里收回来,耳识从声尘里收回来。都摄的方法,就是净念相继。
◎禅净双修是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弥陀化身)所倡。但须知当时的时代背景,彼时禅风极盛,且行者执著,故大师应化世间,于参禅现大彻大悟,再回头专修净业。显示大彻大悟仍须念佛才得真实成就。故知大师开示对象是参禅者,非念佛者。若在今天大师对我们说法,必是教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指的是功效。“不假方便”就是不藉用其他方便法门,“自得心开”即明心见性。
◎印光大师在苏州念佛堂,不讲经、不传戒、不做法会,终年念佛到底,以轮班的方式,日夜轮流念佛,永无间断,目的在达成净念相继,此乃真正念佛堂。
◎不肯发心念佛是没有智慧,真有智慧才肯发心念佛。如何知道?读“华严”就知。华严似海,所有大乘法门均归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后十一位皆念佛求生净土。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指初地,“终”指等觉菩萨。
◎文殊智慧第一,普贤行愿第一,均发愿求生净土,以阿弥陀佛为究竟归依处,极乐世界确为一切大乘最后归宿。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凡有求而不应者,定是本身有障碍,觉察障碍,排除障碍,则自然感应道交。求必如理求,如法求,若只为个人私利享受五欲六尘,则不如愿。因佛菩萨不会帮你增长贪嗔痴。
◎佛菩萨念念不忘一切众生,众生念念不忘自己,此即是业障,不能感应道交。
◎初学之人,如何都摄六根?摄根,就是修清净心。初下手时,每天看佛像,功夫纯熟时,见一切人、一切物皆是佛。专念佛号,专听佛号,转一切音声皆成佛号。
◎“同伦”:朋是同学,友是同志;同志是同心同愿,关系密切。同志即同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念佛人皆是大势至菩萨同伦。五十二同伦,乃五十二个阶级,每一阶级都有无量无边的菩萨。法界中,老实念佛,发心专弘专修者,皆在此五十二同伦之中,故我等若果真发心,亦属此五十二同伦之一。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念佛法门“信、愿、行”是三资粮,信心为第一。弥陀要解中讲六信,第一为信自。第二为信他。信自己心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念佛就是发心作佛。
◎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故一切法从心想生,往生西方不退成佛也是心想生。念头很厉害,想什么变什么,念佛成佛,念贪嗔痴变饿鬼畜生地狱。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变造的,自心变现的。道理明白了,于念佛成佛才不怀疑,有把握有成就。
◎十住:住在三昧,观佛实相。三昧是定,心不散乱,定在这句佛号上,二六时中,一切时一切处,心中念念不忘这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一句佛号直念下去,心真定了,妄想念掉了,就开智慧。最初效果是轻安、快乐、法喜充满。再深就得定,即事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再进一步就开智慧,明心见性,即理一心不乱。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以念佛,劝人念佛,做一生修行的大因缘、大事业。现在台湾,从南到北,念佛的人很多,所以劝人念佛,没有太大问题,而其他地方还有相当的障碍。譬如在美国禅密之风很盛,净土法门至近几年才渐渐被接受,对于念佛法门能重新评估肯定。当然这仍需要自己善根成熟。
◎十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把心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一句圣号上。佛心安住在那里呢?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我们学不到的。我们还是安住在阿弥陀佛圣号上老实念,等见到阿弥陀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明白了。若认真而论,无有一佛不住于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经原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故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称念一切诸佛。
◎十地:心地观佛,地如佛地。地是心地,用心与如来果地无二无别。佛用圆满真心,地上菩萨亦如是。
◎等觉:“忆佛念佛,去佛不远”,等觉位是在十地之上,等觉尚且忆佛念佛,何况十地菩萨。“忆”是心里有佛,念念不失自性,自然去佛不远。故忆佛念佛是净宗修学最重要的方法。
◎果能老实念佛,效果实不可思议。若不老实,功效就难讲了。所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原因是不会念,有夹杂。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云:念佛最忌夹杂。一但夹杂,就没有效果。世间事尚且不能夹杂,何况佛法。虽不想有夹杂,但妄想不断,故劝大家读经,把念头集中到经典上,常常忆念阿弥陀佛的发心、勤学、宏愿、智慧、弘化成就众生等不可思议功德。把握这个原则,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扩充到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切法都能和佛心相应。
◎妙觉:“心想佛时,是心即佛”,圆教究竟佛也是心想成的,但用意识心是成不了佛的,念佛不是意识心念。此心是真心,是自本性和我们凡夫不同。念佛人的“想”为“正念”,凡夫的“想”为“妄想”。是知超凡入圣,唯有用真诚心念佛为妙。
◎礼敬是性德的流露,普贤行是菩萨修行的最高准则。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对众生要恭敬,如同对佛一般的尊敬,才是普贤行。所以普贤行是不容易修的,唯有真实清净心、平等心才能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无量寿经第二章德遵普贤,明白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大家要努力往这个目标上去提升。
◎十二如来乃阿弥陀佛之别号,亦即自性之德号,此经所说种种境界,皆是说明自身真相。
◎阿弥陀佛光明善好,佛光能令众生身心清净;断烦恼,开智慧。非日月光明所能比,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
◎经云:佛佛道同。诸佛如来从果证上,从智慧德能上,完全平等,无二无别。但于因地发愿不同,与众生的缘亦不同;阿弥陀佛于因地中发广大无比之宏愿,誓度尽虚空遍法界,上尽等觉,下至地狱众生,早日成佛。故其弘愿深缘,不可思议。
◎为什么学佛?多数人只为解决痛苦、厄难、挫折、求世间福报而学,有几人是真为往生成佛而学!由此可知,我们心量之小。因此,我们读经的目的,即是在激发如同阿弥陀佛之大心大愿。
◎十二如来表阿弥陀佛从修因到证果所显现的无量智慧德能,这些都是性德的流露。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将我们无始劫来的病根道出,佛法千经万论,无量法门,说穿了,不过是将妄想执著断掉。只要除去妄想执著,则本有的智慧德能就能透出。故一切修持的枢纽在“禅定”,唯有用定功才能把烦恼克服,所以禅定是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手段。而戒律是帮我们成就禅定的。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定慧称为三学。定到相当程度就心开意解了,自性本具的大智慧才能显现。
◎无边光佛:“边”,边际,即界限。界限从分别执著而生,有分别执著就有界限,若分别执著的意念都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此时即得大自在。
◎无碍光佛,体寂用妙自在,体是清净寂灭。首楞严大定是体,真心本性,本来就是一个定体。起作用能变现一切森罗万象。体是能变,法界为所变。所变的境界称为妙有,但相有体无,所以能事事无碍。
◎佛家讲万法皆空,乃从体上讲;万法皆有,是就相上说;体用不二,空有一如,那里有障碍,此为事实真相。但我们看不到,理事无碍或可理解,事事无碍则无法理解。此皆被妄想执著所蒙蔽,我们有无量的智慧神通与德能皆被迷障而不显,不得自在受用。
◎佛度众生之能力,无人能与之相比,佛之智慧德能是圆满的。善导大师劝学佛人要听佛说,不要听菩萨不相应说。因菩萨之智慧德能不圆满,故应依佛所说。
◎智慧光:指权智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给与一切众生真实利益。什么是真实利益?大乘佛法,尤其是净宗,才是真实利益。若不能帮助我们消除业障,得轻安自在,就不是真实利益,学佛要一天比一天自在、快乐、欢喜、明白,才是真正的利益。
◎大乘佛法获真实利益,无过于念佛法门,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即可得到真实之利。即得大自在、大安乐,不迷惑、不颠倒,明白诸法实相。
◎常照光:浅而言之,就是时时、处处、事事…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