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海,修學與諸佛如來無差別了。
◎金剛經是圓教初住菩薩之境界,要破四相,離四見,金剛般若自然現前。
◎七趣原無:七趣是六道再加上仙道,七趣原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中生出來的。六道衆生是假有非真有,一如夢境。古雲至人無夢。有分別執著才有夢,夢境與心思有密不可分之關系,心惡作惡夢,心善作善夢。念佛人常夢見佛菩薩,孔子常夢見周公。故修行人,可由夢境檢點自己修行功夫得力與否。
◎交光大師妙圓叁定:礳妙定:非是修成,是本來俱有,就是六根中性不生不滅。祃圓定:即華嚴“入不思議解脫境(四無礙境界)”。亦即法華“世間相常住”。祎大定:凡夫亦俱此定,與諸佛無異,唯自己不知。
◎大勢至菩薩修行的殊勝功德,我們不能體會,因爲心太粗、惑障太重。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度衆生、斷煩惱、了生死、出叁界的法門,沒有一法能和大勢至菩薩專修專弘的念佛法門相比。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念佛心是因,無生忍是果。大乘圓教初住以上,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都可稱爲無生忍。嚴格說,如仁王經說:得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薩,才是無生忍位,再往上就是寂滅忍。此處無生忍通指如來果地境界。實在說,就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是收心,平常我們的心向外奔馳,對六境起貪嗔癡,被外境所牽引,心作不了主。現在把心收回來,把眼識從色塵裏收回來,耳識從聲塵裏收回來。都攝的方法,就是淨念相繼。
◎禅淨雙修是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彌陀化身)所倡。但須知當時的時代背景,彼時禅風極盛,且行者執著,故大師應化世間,于參禅現大徹大悟,再回頭專修淨業。顯示大徹大悟仍須念佛才得真實成就。故知大師開示對象是參禅者,非念佛者。若在今天大師對我們說法,必是教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指的是功效。“不假方便”就是不藉用其他方便法門,“自得心開”即明心見性。
◎印光大師在蘇州念佛堂,不講經、不傳戒、不做法會,終年念佛到底,以輪班的方式,日夜輪流念佛,永無間斷,目的在達成淨念相繼,此乃真正念佛堂。
◎不肯發心念佛是沒有智慧,真有智慧才肯發心念佛。如何知道?讀“華嚴”就知。華嚴似海,所有大乘法門均歸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後十一位皆念佛求生淨土。經雲:“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指初地,“終”指等覺菩薩。
◎文殊智慧第一,普賢行願第一,均發願求生淨土,以阿彌陀佛爲究竟歸依處,極樂世界確爲一切大乘最後歸宿。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凡有求而不應者,定是本身有障礙,覺察障礙,排除障礙,則自然感應道交。求必如理求,如法求,若只爲個人私利享受五欲六塵,則不如願。因佛菩薩不會幫你增長貪嗔癡。
◎佛菩薩念念不忘一切衆生,衆生念念不忘自己,此即是業障,不能感應道交。
◎初學之人,如何都攝六根?攝根,就是修清淨心。初下手時,每天看佛像,功夫純熟時,見一切人、一切物皆是佛。專念佛號,專聽佛號,轉一切音聲皆成佛號。
◎“同倫”: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同志是同心同願,關系密切。同志即同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念佛人皆是大勢至菩薩同倫。五十二同倫,乃五十二個階級,每一階級都有無量無邊的菩薩。法界中,老實念佛,發心專弘專修者,皆在此五十二同倫之中,故我等若果真發心,亦屬此五十二同倫之一。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念佛法門“信、願、行”是叁資糧,信心爲第一。彌陀要解中講六信,第一爲信自。第二爲信他。信自己心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經雲: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念佛就是發心作佛。
◎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故一切法從心想生,往生西方不退成佛也是心想生。念頭很厲害,想什麼變什麼,念佛成佛,念貪嗔癡變餓鬼畜生地獄。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變造的,自心變現的。道理明白了,于念佛成佛才不懷疑,有把握有成就。
◎十住:住在叁昧,觀佛實相。叁昧是定,心不散亂,定在這句佛號上,二六時中,一切時一切處,心中念念不忘這句佛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一句佛號直念下去,心真定了,妄想念掉了,就開智慧。最初效果是輕安、快樂、法喜充滿。再深就得定,即事一心不亂,就是念佛叁昧。再進一步就開智慧,明心見性,即理一心不亂。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以念佛,勸人念佛,做一生修行的大因緣、大事業。現在臺灣,從南到北,念佛的人很多,所以勸人念佛,沒有太大問題,而其他地方還有相當的障礙。譬如在美國禅密之風很盛,淨土法門至近幾年才漸漸被接受,對于念佛法門能重新評估肯定。當然這仍需要自己善根成熟。
◎十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把心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一句聖號上。佛心安住在那裏呢?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我們學不到的。我們還是安住在阿彌陀佛聖號上老實念,等見到阿彌陀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明白了。若認真而論,無有一佛不住于阿彌陀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無不贊歎阿彌陀佛。阿彌陀經原名:“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故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稱念一切諸佛。
◎十地:心地觀佛,地如佛地。地是心地,用心與如來果地無二無別。佛用圓滿真心,地上菩薩亦如是。
◎等覺:“憶佛念佛,去佛不遠”,等覺位是在十地之上,等覺尚且憶佛念佛,何況十地菩薩。“憶”是心裏有佛,念念不失自性,自然去佛不遠。故憶佛念佛是淨宗修學最重要的方法。
◎果能老實念佛,效果實不可思議。若不老實,功效就難講了。所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原因是不會念,有夾雜。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雲:念佛最忌夾雜。一但夾雜,就沒有效果。世間事尚且不能夾雜,何況佛法。雖不想有夾雜,但妄想不斷,故勸大家讀經,把念頭集中到經典上,常常憶念阿彌陀佛的發心、勤學、宏願、智慧、弘化成就衆生等不可思議功德。把握這個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擴充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切法都能和佛心相應。
◎妙覺:“心想佛時,是心即佛”,圓教究竟佛也是心想成的,但用意識心是成不了佛的,念佛不是意識心念。此心是真心,是自本性和我們凡夫不同。念佛人的“想”爲“正念”,凡夫的“想”爲“妄想”。是知超凡入聖,唯有用真誠心念佛爲妙。
◎禮敬是性德的流露,普賢行是菩薩修行的最高准則。普賢十大願王,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所以對衆生要恭敬,如同對佛一般的尊敬,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是不容易修的,唯有真實清淨心、平等心才能修普賢行,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無量壽經第二章德遵普賢,明白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大家要努力往這個目標上去提升。
◎十二如來乃阿彌陀佛之別號,亦即自性之德號,此經所說種種境界,皆是說明自身真相。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佛光能令衆生身心清淨;斷煩惱,開智慧。非日月光明所能比,勝于日月之明千億萬倍。
◎經雲:佛佛道同。諸佛如來從果證上,從智慧德能上,完全平等,無二無別。但于因地發願不同,與衆生的緣亦不同;阿彌陀佛于因地中發廣大無比之宏願,誓度盡虛空遍法界,上盡等覺,下至地獄衆生,早日成佛。故其弘願深緣,不可思議。
◎爲什麼學佛?多數人只爲解決痛苦、厄難、挫折、求世間福報而學,有幾人是真爲往生成佛而學!由此可知,我們心量之小。因此,我們讀經的目的,即是在激發如同阿彌陀佛之大心大願。
◎十二如來表阿彌陀佛從修因到證果所顯現的無量智慧德能,這些都是性德的流露。
◎華嚴經雲:“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將我們無始劫來的病根道出,佛法千經萬論,無量法門,說穿了,不過是將妄想執著斷掉。只要除去妄想執著,則本有的智慧德能就能透出。故一切修持的樞紐在“禅定”,唯有用定功才能把煩惱克服,所以禅定是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手段。而戒律是幫我們成就禅定的。所謂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慧稱爲叁學。定到相當程度就心開意解了,自性本具的大智慧才能顯現。
◎無邊光佛:“邊”,邊際,即界限。界限從分別執著而生,有分別執著就有界限,若分別執著的意念都沒有了,界限也就沒有了。此時即得大自在。
◎無礙光佛,體寂用妙自在,體是清淨寂滅。首楞嚴大定是體,真心本性,本來就是一個定體。起作用能變現一切森羅萬象。體是能變,法界爲所變。所變的境界稱爲妙有,但相有體無,所以能事事無礙。
◎佛家講萬法皆空,乃從體上講;萬法皆有,是就相上說;體用不二,空有一如,那裏有障礙,此爲事實真相。但我們看不到,理事無礙或可理解,事事無礙則無法理解。此皆被妄想執著所蒙蔽,我們有無量的智慧神通與德能皆被迷障而不顯,不得自在受用。
◎佛度衆生之能力,無人能與之相比,佛之智慧德能是圓滿的。善導大師勸學佛人要聽佛說,不要聽菩薩不相應說。因菩薩之智慧德能不圓滿,故應依佛所說。
◎智慧光:指權智教化衆生,幫助衆生,給與一切衆生真實利益。什麼是真實利益?大乘佛法,尤其是淨宗,才是真實利益。若不能幫助我們消除業障,得輕安自在,就不是真實利益,學佛要一天比一天自在、快樂、歡喜、明白,才是真正的利益。
◎大乘佛法獲真實利益,無過于念佛法門,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實念佛,即可得到真實之利。即得大自在、大安樂,不迷惑、不顛倒,明白諸法實相。
◎常照光:淺而言之,就是時時、處處、事事…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