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P8

  ..续本文上一页念不忘;能够学到这一点,我们的心地才会真正清净,德行才能成就。

  ◎善知识总是“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古代父母希望子女好,老师希望学生好,他们遗憾自己没有能力、没有环境学习,所以尽心尽力的教育,希望下一代超过自己,把自己缺失,希求改进,优点发扬光大。朋友与朋友之间,存心也是善良仁厚,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实在讲,这个意识就是中国文化五千年不断的根本。

  ◎“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想到别人缺失,就是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有善、恶,有丑陋、也有光明的一面,阿罗汉尚且有习气,更何况是凡夫?即使他有九面是丑陋的,我们也要舍弃,只看他光明的一面,这样才生得起恭敬心。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没有恭敬心的人,道业绝对不能成就。

  ◎凡夫总是喜欢看别人的丑事,而且愈丑愈好,这是大毛病。法师一生保持清净的秘诀,就是不看别人缺点,时常赞念别人的功德胜事。

  ◎人一生当中,真的要自求多福。要时常想到自己的一笑一动、一言一行,极乐世界菩萨们统统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要想瞒,也只能瞒住世间的愚痴人,这种想法就叫做“自欺欺人”。

  ◎做恶事要赶快发露忏悔,早日受报;做好事不要让别人知道,就是积阴德。

  ◎什么事情都要先检讨自己,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教我们存心仁厚。想要别人对我笑,自己得先对别人笑;处世要大公无私;这些都是学做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要,有了是负担。一切境缘之中,只管修自己的清净心,依教奉行,一生的际遇就让佛菩萨安排,让它自然成就。有缘分做好事,要有智慧辨别这个缘是邪还是正?正就做,不正就不做。即使有人好心成就,也要观察将来的影响,不要轻易被境界所转。

  ◎真正修行,就是要把这一颗心,磨得又光又圆,心胸才会宽阔自在。否则遇到逆境、冤家折磨的时候,双方都有过失、都要造罪业,来生来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生烦恼是自己内心有病、心里有冲突,与外境不相干。其实尽虚空、遍法界森罗万象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世、出世间的学问、德行,都是自清净心显露。儒家讲“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佛法讲“明心见性”、“净念相继”。这是人生真实的受用、真正的幸福。

  ◎“无量寿经”讲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位,可见得言语的重要。古人说“祸从口出”,言语不谨慎,小则影响个人荣辱,大则导致国破家亡;这些我们在历史上也看到很多。有的时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与人结冤仇,自己还不知道。所以修行“口业”最难守,世尊教我们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自己一定要谨慎。

  ◎诸佛菩萨眼看众生造业受苦,也不说一句,为什么?机缘还没有到,即使说了他也不觉悟、不会接受,反而会造业造得更重。所以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一直要等到众生回头、肯接受时,才会帮助他。

  ◎不要诽谤人,也不轻易赞叹人,看到别人的过失要涵容。古人说:“君子绝交,不言人过”,喜欢说别人过失,的确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毛病。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是教育,也就是品德的涵养;“政事”、“文学”是待人处世受用的原则。

  ◎有大智慧的人,态度一定恭敬、谦虚。有深度的人,听别人讲话不会立即反驳,先要经过深思熟虑,恐怕自己思虑不周,犯下过失。

  ◎自从庐山远公大师创办东林念佛堂以来,“莲社”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我们所提倡的“净宗学会”,正是是古代莲社的现代化,所以它并不是一个庞大的组织,而是一个独立的社团,每个学会都可以自立章程、推选干部,带领一个地区的念佛人,大家一起来共修。

  ◎中国儒家以礼乐教学,佛门则重视戒律与梵呗,戒律调身,梵呗调心,在不如意的时候,我们高歌一曲,的确能够纾解心中的忧虑。世间音乐会激发人的情绪,但是佛门音乐,却可以帮助我们的心平静安定,所以称为“梵音”。经典上说,世尊在世的时候,以音声作佛事,由此可知梵呗的重要性。唱梵呗最重要的是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慈悲心,音声有佛菩萨加持,自然得感应。善导大师说“一切真实心中作”,唱念也不例外。

  ◎作事一定要谨慎,真正爱护一个人,就不能让他有造罪业的机会。让众生有机会造罪业,这是我们的过失。

  ◎人道要有伦理才算是善道,如果丧失伦理,人道也就变成恶道。老虎三天吃一餐,而且是饿的时候才会吃小动物,如果不饿,即使有动物从它面前走过,它也不理会;所造的杀业不太多。反观人类所造的恶业,比起毒蛇猛兽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畜生死了以后尚有上升,人死后反而往下堕落。

  ◎得到神通有三种方式:礳清净心,祃药物(效果不大),祎妖魔鬼怪附身(他一走,神通能力也就跟著丧失)。所以只有修清净心,自性能力恢复,才是真正的神通。清净心是定,我们依照戒、定、慧修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等到智慧开启,自性神通自然恢复,不求也能得到。

  ◎古人非常重视老师与朋友,这是一个人成就的重要关键。朋友,是志同道合之人,比同学的关系还要亲,同学还不一定志同道合,但是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同学。我们自己发心修学,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找几个人一起研究讨论,这是古人所谓的“切磋琢磨”,道业、学业才会进步。

  ◎极乐世界的大众,每个人相貌都相同,这就是世间人所说的“相随心转”。我们仔细观察两个人,如果他们的相貌、言行、举止都相同,习气个性也会一样。所以一个修行人,是不是真正修行、真正有道,都可以从相貌上看出来。

  ◎世出世间法,都在一个“缘”字,缘分不具足,什么事都不能成就。缘分来的时候,要知道珍惜;知道珍惜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没有福德智慧的人,纵然遇到胜缘,也会当面错过。

  ◎世尊当年教学,早期的弟子都是菩萨、罗汉,虽然没有制度、没有组织,可是培育人才、教化众生都能成就。这些我们读历史都能够看到。现代人有制度、有组织,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质上毫无成就。这就是觉悟的人没事,迷惑的人多事。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用功。能够天天进步的是贤人;我们能够做到一个月比一个月进步,也已经很可观。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进步呢?心地清净,没有什么事,牵挂、忧虑比从前少,这就是进步。所以修行,要能够真正的看破、放下。

  ◎学佛好好修行,作众人的榜样,就古人所说的“人天眼目”,这是修大福报、无量功德。

  ◎孔老夫子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是“中和”,所以我们看“论语”里面,字字句句都充满著「中和”的力量。真正做到“中和”,个人一生就可以过得很幸福,团体来讲,尤其是领导人,能够掌握中和之道,团体一定会兴旺。

  ◎读书要掌握总纲领、总原则,才能够得受用。

  ◎我们静静观察,儒、佛的教学都是活泼而生动,绝对不教人读死书;读死书的人一定不会开悟;不仅是佛法,儒家也讲求“开悟”。什么是“开悟”?能够举一反三就是开悟,学习一个原则,会联想到许多事,懂得灵活运用、事事通达,这样读书才会有受用。

  ◎“事一心不乱”是解悟,“理一心不乱”是证悟。念佛的好处,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由“功夫成片”自然入“事一心不乱”,由“事一心”自然契入“理一心”的境界,正如同大势至菩萨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理一心不乱。

  ◎佛经上常说“五浊恶世”,现在这个时代,不但物质环境有严重的污染,人事环境也非常恶劣。不但贫穷人过得很苦,富贵人也不快乐;还有很多有权势的人,每天都觉得苦恼不堪。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冤家聚头,讨债还债,苦不可言,有利益的时候大家亲如兄弟,没有利益的时候,再好的朋友也视同陌路,连父子兄弟,也会因为争名夺利而反目成仇、骨肉互相残杀。这些情形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到很多。再看物质环境,不但空气、水源早已经严重污染,就连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用品,有很多也会产生副作用。我们自己不但烦恼很多,而且对于是、非、善、恶一无所知,只会盲从附和。这些情形,佛陀早在三千年前就看得非常清楚,所以称为“五浊恶世”,真是“内有障碍,外有恶缘”,彻底觉悟的人,一定会勤奋努力的修行。

  ◎古德常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的可贵,在于能够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发心牺牲奉献,自行化他,所以连宰相、将帅都比不上。但是如果做不到彻底的牺牲与奉献,古德也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都是真实的告诫我们,出家一定要认真修行,真正成就,否则将来一定会受果报。

  ◎从前出家人接受供养,都要讲经说法来供养施主。法供养要有清净、慈悲心,自性功德流露,才是真供养,所以我们要认真修行,真正有成就,才是施主的“福田”。

  ◎对于佛的威仪、轨范我们要认真学习,并且把它发扬光大,才不愧为佛弟子。

  ◎世间人笑话学佛迷信,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迷信。许多人强调,要讲究营养、有进步的医学,才能保持健康长寿。但是我们看到,许多在苦难中生活的人,他们每天粗茶淡饭,根本谈不上营养,也不用吃补品,仍然活得健康快乐,也很长寿。由此可知,这些不是圆满的长寿之道。最究竟彻底的答案,佛法告诉我们,是修善积福。因为健康长寿是福报,福报必须靠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有修持的功夫才能够得到。现在全世界灾难很多,有福报的人,再大的灾难也能度过。所以要学习清净、善良,节俭、惜福,在大灾难中自求多福。

  ◎佛门里面长幼的顺序,以德行为第一,其次才讲戒腊和年龄。最简单的德行,就是存好心、作…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随笔(佛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