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犯威仪”:威仪就是礼节、礼貌。我们要守法又懂礼,才能受到大众欢迎,使佛法推广到世界各地。第二福是小乘人的善。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大乘菩萨善。“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真正觉悟了。真正觉悟六道轮回是很苦的、很不自在的。真正觉悟佛陀的教育能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现前的问题、将来的问题,自身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事业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乃至死后到哪个世界去的问题,统统可以解决。真正觉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有生之年,决定可以去得的。如此觉悟之后才叫做发菩提心。真正觉悟,才有出离轮回的希望。“深信因果”:此地因果不是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因果。佛对菩萨讲的深信因果,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一个因果许许多多菩萨不知道,也不相信。念阿弥陀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果报。这是殊胜的修学方法,我们如果深信不疑、决定受持,这一生必定成佛。念佛法门,万修万人去。只要你能真信切愿,把这句佛号当作这一生中第一桩大事,二六时中,一天到晚,心里这句佛号不能丢掉,真正做到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没有一个不成功的,这叫深信因果。“读诵大乘”:我劝同修只读一部无量寿经,用意在于断烦恼。不念经时,会胡思乱想生烦恼。佛云众生有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二障从哪里来的?华严经出现品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把我们的病根一语道破。妄想发展成所知障,执著发展成烦恼障。读经的目的在于破二障,恢复心地清净,然后用清净心、真诚心、恭敬心、慈悲心来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才有感应。根性利者,五年十年得清净心,然后可以法门无量誓愿学,可以涉猎其他大乘经论。中下根性,若十年心还不清净,就发个愿,一生就念一部经,法门无量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也不迟。把这一生的时间精力集中,专求西方净土,绝不分心。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无量,而且十方诸佛所说一切经典圆满具足,一样也不缺。在那儿,阿弥陀佛是老师,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是同学,陪伴你,你一定成就。若真有慈悲心,也要西方世界往生取得保证之后,再涉猎其他大乘经论;若往生没把握,弘法利生的事情少做,否则会耽误往生。无量寿经云:“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说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发心广度众生;往生没把握,则多念佛要紧。度众生要有缘份与能力。有了三福、六和敬、三学(戒定慧)、六度之基础,修学普贤十愿,才能得利益。
什么是普贤行愿?如来圆满的果德,一定要修大行,福德才能圆满。每一种行门与自性皆相应,而且一一行门周遍法界;还有,任何一行都能广摄一切行,一切行也都含摄在一行之中,这是普贤行的本体,这也就是普贤菩萨所行的。换句话说,这种修行的方法,成就普贤菩萨。古德具体归纳为十条。1、所求普:要求一切如来平等证故。我们将来成佛,要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平等,没有一丝毫差别,这是我们所求的。2、所化普:化是教化众生。诸佛如来教化法界无量无边众生,我们也要发这个愿。3、所断普:断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皆要断。烦恼不能留一丝毫。4、事行普:日常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点点滴滴,也要能称法界,像菩萨一样。5、理行普:一一行事皆与自性相应。6、无碍行普:理事无碍。7、融通行普:事事无碍。8、所起大用普:德用周遍法界。9、所行处普:横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与自己身心无二无别。10、修行时普:从时间上说,念劫圆融。普贤菩萨每一愿皆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无有穷尽,普贤菩萨的行愿也是无有穷尽,不疲不厌。这是普贤行,行门里达到登峰造极。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由来:世尊往昔示现成佛时,最初在菩提树下入定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念劫圆融的境界;换句话说,时间与空间皆超越了,没有时间的长短,也没有空间的远近。这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证得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佛说这部经,题目若依梵文原来意思翻,是“大方广觉者杂华庄严经”。中国人喜欢简单,将觉者翻作佛,杂字去掉,庄字去掉,变成现在的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从经题意思看,佛所说这部经,其实就是我们常讲的一切经。“大方广”是法,也就是大乘经常讲的真如自性的体相德用。“佛”是能证之人,圆满证得自性的体相作用的人,就叫成佛,我们称他为佛陀。“华严”是比喻。杂华,杂是杂色,有各种品种,像一个大花园一样,一切花应有尽有,一样也不缺少。庄严是美好的意思。佛所证的一切法就像杂华庄严,佛所说的一切法也像杂华庄严;由此可知,这个经题不是一部经的经题,是佛所说一切经的总题目。世尊成佛后,在二七日中,把他所证的圆满境界全部说给菩萨听。听经的菩萨们是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能力到世尊定中去听经?没有定功,那就是没缘份。佛说此经,权教菩萨与声闻缘觉如聋如盲,见不到也听不到。这部经讲完之后,大龙菩萨将此经典收藏在龙宫。佛灭度后六百年,世间没人见过华严经。龙树菩萨聪明绝顶,阅遍世间佛法经典与印度九十六种外道经典,傲慢心生起。此时,大龙菩萨化身度龙树,告诉他,龙宫还有许多他未曾见过的经典。一到龙宫,看到大龙菩萨收藏的大本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首偈有四句),一四天下微尘品。龙树菩萨呆了,降伏住傲慢习气。三千大千世界其实是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地球环绕太阳,以太阳为中心,称为太阳系。太阳系又绕著银河系转。过去,许多人认为一个太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一百亿个单位世界。最近,黄念祖老居士提出新观点,认为:“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单位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不在地球上,也不在太阳系里,由许多恒星旋绕著。须弥山就是天文学家所发现的黑洞,是一个银河系的中心。”如此说法,一个大千世界是一百亿个银河系组成。佛说,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而今,假设把一百亿个银河系的星球磨成微尘,一个微尘代表一首偈;这一部经有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份量太大,地球摆不下。佛只费两星期讲此经,佛智慧神通之伟大,让我们五体投地佩服。中本华严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中本是大本的提要,份量也太多。下本华严,是目录提要的大纲,总共有十万偈(四十万句),四十八品。龙树菩萨带下本华严出龙宫,从此,世间才有华严经。一直到东晋时代,即龙树菩萨圆寂后三、四百年,这一部经传到中国。古时,经典写在贝叶上,容易遗失。华严经传到中国,经文残缺,只有三万六千颂(偈)。晋朝佛陀跋陀罗译成中文,分为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唐朝武则天派人到印度求取此经,请实叉难陀来中国译华严,比六十华严增加九千颂,总共有四万五千颂,称为八十华严。唐德宗贞元年间,乌荼国国王向中国皇帝进贡一部“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华严经最后一品,这一品经非常完整,没有欠缺,译成中文,总共翻成四十卷,称为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全品经文是四十卷。四十华严的翻译,清凉大师参加了译场。译成之后,皇帝请清凉大师作注解。清凉专攻华严,一生讲华严五十遍。华严经八十与四十合起来,除去重覆部分,总共九十九卷。
古人云:“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换句话说,不读华严,不晓得成佛的好处。知道成佛的好处,那就非成佛不可了。对于佛法修学,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我对于净土宗的信仰,是从华严经得来的。早年,我的老师李炳南居士专弘净土。我对于讲经非常有兴趣,对于念佛的兴趣不太浓厚。老师勉励我:“自古以来,多少祖师大德都修学念佛法门,你不妨试试看。纵然不能成就,从前那么多人都上当了,我们上一次当也无所谓!”老师这番话真是苦口婆心。当年,我对于净土宗认识不彻底,信心生不起来。直到民国六十年,我开始讲华严经,讲了十七年。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一个问题:华严会上,普贤是长子,文殊是庶男,两位等觉菩萨作毗卢遮那佛的助手,他们修什么法门呢?原来这两位菩萨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发现,使我非常惊讶。再者,善财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门。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在华严会上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对于净宗才产生真正的信心。华严经对我有很大的恩德。
这一次报告的是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这一卷经在整个华严经里非常重要,清凉大师称它作“华严关键”;华严修学的纲领,全在这一卷中,也是整部经的总结论。清凉大师把这一卷提出来别行流通。念这一卷,等于读了全经。这一卷经最好的注解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疏是清凉大师注经,钞是宗密大师注解疏的。清凉大师注解简单有深度,其学生宗密唯恐后学研读有困难,再详细重注一次。此次讲题是“普贤菩萨行愿的启示”,不照经文一句一句讲,只把大意作详尽的报告。
正译经文
壹、长行文
一、十大愿王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设,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錀。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菩萨称叹如来殊胜功德已,这一句是接著前一卷而说。这是第四十卷。三十九卷后半卷有很长的偈颂都是普贤菩萨…
《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