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述
邱淑真居士记
前言
十大愿王
显经胜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劝嘱受持
颂十大愿王(偈颂)
赞叹本经殊胜功德(偈颂)
劝嘱受持(偈颂)
结归
附录 家庭主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前言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有这个非常殊胜的因缘,与大家报告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的启示。虽然时间不长,不能细说,这一种研习报告的方式,我相信同修们比平常听经收获一定更多。现代人工作忙碌,佛的经典虽然很好,毕竟不能完全契合于现代人的需要。因此,研习启示的报告,将与我们生活、德行、修持、家庭美满、社会祥和,有相当关系的,提出来研习;撷取精华,使经中的要义呈现出来,我们听了之后,确实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报告本文之前,先介绍华严经。
大藏经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佛究竟为我们说了什么?佛在无量寿经讲三种真实:1、真实之际。2、真实智慧。3、真实的利益。世尊四十九年为我们说的一切经,说的是“诸法实相”;用现代话来说,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我们自己本人,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世尊出现在世间,四十九年所说,是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佛教的本质,是释迦牟尼佛对于十法界一切众生的教诲,它不是宗教,是教育。佛的教育究竟圆满,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就是真实的智慧,离苦得乐是真实的利益。虚云老和尚教导我们:“学佛要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固信心、决定行门。”佛教教育博大精深,任何学术宗教都不能跟它相比。我们以一生有限的时间精力,如何修学呢?必须精选。要选择,要解义。佛所讲的道理,佛所教给我们的方法,要很清楚地理解,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佛法的教学,给我们的真实利益,具体而言,一生的幸福快乐、家庭的美满、事业的顺利、社会的祥和、国家的富强、世界和平,佛陀教育统统都能达到。这些是花报,是今世的果报;后世的果叫果报,更是殊胜。特别是华严,果报之殊胜,我们无法想像。
华严经,是佛门第一经,是世尊的圆满法錀。这一部经,是整个佛法的纲领,是整个佛学的概论。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都是讲华严经的某一部份。说宇宙人生全体的就是这部经。这部经怎样圆满的呢?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此经才到究竟圆满。古人说:一切经作比较,华严经第一;华严经与无量寿经作比较,无量寿经第一。华严经到最后,普贤以十愿导归极乐才圆满;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讲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无量寿经是华严的归宿。唐朝善导大师说过:一切诸佛如来示现人间讲经说法,就是为了把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功德利益,介绍给大家。
华严经有三种译本:晋译六十华严,唐译八十华严,唐德宗贞元年间译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全文。清凉大师判华严经为七处九会。本经的内容,从清凉所判的“信解行证”四大科,我们就了解。它的含义,除四分之外,有五周因果:前十一卷是所信因果;当中四十一卷,前面讲差别因果,后面是平等因果;七卷讲成行因果,这是离世间品,完全讲修行的方法;末后二十一卷(在四十华严里就是四十卷)说证入因果。其次,说六相、十玄门、四法界,这是为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们自己与生活环境的真相。讲到大世界,讲到宇宙,佛在此地说二十重华藏世界,即今所言宇宙观。在行门方面,本经特别著重历事炼心。修行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中,在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锻炼自己的清净心、广大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受用才是真实的。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华严经的特色。华严不但有圆满的理论、周详的方法,而且善财童子与文殊普贤等五十三位菩萨表演给我们看,教我们如何修行。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现前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对于大乘佛法,人人可以学,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成就。真正发心学佛,学生就是自己一个人。善财童子没有同伴,没有同学,他所遇到的人,都是善知识,用现代话来说,都是老师。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好人与坏人皆是自己的老师。好人做好事,我们要跟他学,他是我的老师;恶人所作的事,我要警惕,不能跟他学,他也是我的老师。善财参访第九住菩萨胜热婆罗门,他愚痴,善财不学他的愚痴。第七行位菩萨是甘露火王,嗔恚心重。第五回向是伐苏蜜多女,是位妓女,代表贪爱。这三位菩萨代表贪嗔痴三毒烦恼。现今社会,具足贪嗔痴的善知识不少,假如我们有善财的智慧,有善财的本领,我们跟他们相处,能成无上道,不妨碍我们。此经指出,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大乘佛法修学超越国界、种族、宗教,还超越善恶、超越十法界,这都是我们在华严经上认识体会的。每一位次阶级有一善友代表,唯独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两人共一会,德生童子代表智慧,有德童女代表慈悲,悲智双运,才能快速达到究竟圆满境界;这是教我们在生活中,对人事物,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善财童子参访弥勒菩萨。参观弥勒楼阁,用现代话说,是图书馆;不但藏书丰富,录音带、录影带也非常丰富。何以故?因为楼阁中可以看到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好像银幕里出现一样;所以,他的图书馆是视听图书馆。善财至此地,大开圆解,解圆满了。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教他十大愿,十大愿代表行门圆满。弥勒的图书馆是学问的圆满,普贤十大愿王是德行的圆满。学问与德行皆圆满,这就成佛了;无上佛道至此成就。这是华严经给我们非常伟大究竟圆满的启示。
佛在本经告诉我们:不学普贤行愿就不能圆成佛道。善财童子参访弥勒菩萨以后,才接受普贤菩萨的教诲,由此可知,普贤行愿是等觉菩萨所修的,不是普通人所修的;尺度放宽,那也是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地位最低的是圆教初住菩萨;圆教初住以前,普贤行愿可以发心修学,决定做不到。“普贤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十大愿王才圆满。”这句话很值得我们细想。文殊与普贤皆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法王子,圆教的等觉菩萨,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做什么?我们由此经得到答案,他是去修圆满的十大愿王。
净宗学人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净土。生到净土,不退成佛,这是净宗真实的利益。净宗解门依净土五经一论。行门则是一句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正行。正行之外,还要有助行,正助双修。净宗助行有五个科目——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大愿王。
普贤行的基础是三福。三福第一条是人天福报。要想成佛成菩萨,先要把人做好。从哪里学起?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学佛从这里学起。整个佛法就是讲孝敬二字而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唯有成佛,才能把孝亲尊师做到圆满。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老师也是不孝。兄弟不和,让父母担心,是不孝。做事不负责任,对人没有诚意,工作不努力,身体不好常生病,自己天天烦恼,一句阿弥陀佛没念好,皆是不孝。没有一桩事情离开孝敬,所以佛给我们订的大根大本是孝亲尊师。我们自己成佛,不但能度今生父母,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得度,这才是尽大孝。“慈心不杀”:从孝敬这个基础,发展为大慈大悲,慈心对一切众生。不杀生是慈,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是慈。这个慈心,包括戒定慧三学,一展开,整个法界皆含摄其中。不杀只是举一个例子。凡是令众生生烦恼,我们心地就不慈;自己生烦恼,也不慈。“修十善业”:十善不是戒,是善业。身三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善——不妄语(不骗人)、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恶口(说话不粗鲁)。意三善——不贪、不嗔、不痴。佛陀教我们修学身语意十大类的善行。这样,把人做好,才叫好人。第一福是基础,有孝亲尊师、慈心、十善,才有资格入佛门学佛,做释迦佛的学生。
第二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二福是二乘人修的,真正入佛门。二乘人修戒定慧三学。“受持三归”:你一入佛门,先把佛门修学的理论方法传授给你,这叫传授三归。三归依:归是回头,依是依靠;归依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性之中。六祖云:“何其自性本来具足。”自性本来具足三宝,我今天是要依靠自性三宝。三归:1、归依佛:佛是自性觉,觉而不迷。从一切迷惑颠倒回归,依自性觉,这叫做归依佛。2、归依法:法是自性的正知正见。法华经云:“入佛知见。”佛知佛见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对于宇宙人生真实相完全了解,一点也没看错想错。从前想错看错解错,现在从这些错误回过头来,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叫归依法。3、归依僧:僧是自性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六祖云:“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本来清净的那个心,这叫归依僧。归依佛,觉而不迷;归依法,正而不邪;归依僧,净而不染。学佛修的是觉正净。无量寿经经题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三宝也在经题中,觉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清净平等觉”五字就是自性三宝,我们依这五个字修行,才是真正受持三归,真正佛弟子。修行纲领明了之后,在佛菩萨像前,发深重誓愿:“愿意做佛的学生,愿意接受佛的教诲,从今之后,我一定修觉正净。”请一位法师作证明,举行一个三归仪式。真正重要的,是要归依自性三宝。三归之后,佛陀教我们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具足众戒”:持戒就是守法。不只佛所讲的戒条——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凡是佛在一切经论里对我们的教诲,统统是教诫。宪法、法律、规章,都在戒律范围之中,都要遵守;各国的风俗习惯与道德理念也要遵守…
《普贤大士行愿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